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單位去年來了幾個大學生,整天跟著老師傅們做課題,跑市場,也是很忙碌,也許今天的我們就是明天的他們,一天有一天按部就班的重複著。有一天其中的一個大學生,我的校友吧,跟我說他很迷茫,說他不知道要不要去考研,他想去讀書又害怕適應不了學校,問我當時是怎麼考慮的,於是就和他交流了下當年自己考研的事情,心有感觸,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記錄了下來。

2004年,很久了。當時本科畢業之後選擇了考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本科所學的專業不太好就業,班級裡大部分同學都去了工廠,比如去深圳一些工廠的就有十來個,當然想去沒去成的也有,只能說很多人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我們鄰校是一所985大學,為了找工作,我們去蹭人家學校的招聘會,為什麼說蹭呢,是因為有時候是不讓外校學生進場的。而有些用人單位對我們的態度可謂是差別巨大,985的學生可以免試直籤,而我們的簡歷有時都不收,當時心裡落差是比較大的。

當時為了能夠改善這種狀況,我選擇了考這所985學習的研究生,既跨校又跨了專業,說直白點,當時也是腦子一熱,專業也是跟別的同學一塊選的,聽學長說這個專業好就業,具體怎麼樣,我是不甚清楚的。不過自己準備的還算充分,過了初試,複試雖然因為跨專業調換了導師,不過總算考上了,我以為這下輕鬆了,誰知道這才是開始。

研一主要是理論課程,有些課程其實是本科課程的延續,而本專業致勝考研的相對要多一點,都有了本科基礎,有時候老師就會講的快一點,那時自己最怕的一句話就是“這個知識點大四大家都有接觸”。由於我的跨專業,基礎也就僅為準備考研時的突擊,要薄弱的多,這下就很被動了,何況研一還沒有涉及到畢設方向劃分。其實好多新生在研究生入學後都會陷入不同程度的迷茫,有的能夠調整過來,有的就會沉淪。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怎麼度過迷茫期呢,分享下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權當參考。當時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自我調整的。

(1)建立新的社交圈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當時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裡,需要你去適應新學校的人和事。如果你有個同學和你一起去考,你可能會好點兒,我當時到這個學校之後,整個系只有我一個,其他同學大部分都是他們本校自己考上的,或者保研的,這部分同學就有單獨的一個生活圈,人家可能出去玩兒的時候或者去上自習的時候,人家都會成群結隊,但是不會主動的去叫你,你需要自己去融入到這個集體裡面去。研究生院,還有有一些是按照教研室來劃分群體的,你首先要和你教研室的同學們熟絡起來,這樣大家才能相互照應的。有了這些,至少保證你的生活是有樂趣的,有朋友的。這樣在你迷茫,鬱悶的時候還能有人傾訴,而且這些朋友我們現在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所以說我是幸運的。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2)補習專業知識

因為我是跨考的,所以這個本科生專業課程是不一樣的,基本上我都沒有接觸過,只有一些簡單的瞭解,可能也就是考研時突擊學的,這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候跟不上老師的教課進度。

研究生相對本科來說,專業課程內容又深入了不少,既然知道自己這方面的不足,那就有意識的去補充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早,越早補充,你才能保證研一能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前面說帶來的新的朋友對你的幫助是巨大的,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專業課在本科階段的重點知識是什麼,能給你帶來不少的筆記、教案,在上自習的時候也能解答你的疑惑。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3)明確專業方向

每個教研室都不太一樣,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研究生往往都是一屆又一屆延續著這個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有課題的教研室學生專業方向也就好確定一些。

我就說我自己的例子,當年呢,我的導師是沒有課題的,然後教研室另一個老師給的一個偏向理論性的課題,那這個課題呢,對我來說不是特別喜歡,所以在研二提交中期報告的時候,寫的也不太好,那怎麼辦呢?當時真的很迷茫,你想想別人都在認認真真的做課題,做產品,發文章的時候,我甚至還在考慮開題的合適性,當時甚至擔心自己能不能畢業。

基於此我就和我的導師進行了一次比較深入的溝通。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這邊沒有太好的適合我的課題,那我就去找課題,我當時找了一個外面的公司實習機會。但是因為很少有同學出去實習,所以就跟老師溝通之後,老師當時也贊同我的做法,因為研二已經過去一半了。後來我就在實習公司然後完成了自己的畢設,而在公司積累的工作經驗對我現在來說還是很有益處。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不知不覺畢業都10來年了,忙於生活卻少了回味。也許沒有和學弟的溝通,也就沒有我自己的回想,其實有時候想想,想想自己的過去,把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感覺還是蠻好的。

致自己:那三年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