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說了100遍,為啥孩子就是不聽呢?

許錳


有時間把道理說了100遍,有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呢?如果沒有進行具體的方法,那要讓孩子怎麼聽呢?

大道理誰不會講,還要講100遍,估計本來想認真聽,聽的多了就心生厭煩了。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講了道理,孩子就應該聽,但是實際上家長講的道理是有兩個問題的。

第一個問題,反覆不停的嘮叨,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把同一句話反過來反過去的說,說的孩子都麻木了,想聽都聽不進去。

第二個問題,家長都習慣於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簡單啊,但是很少去給孩子講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不認真,玩橡皮玩鉛筆,家長往往就是講道理,你現在要好好學習啊,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長大怎麼辦呀?是不是要去要飯呀?請問這樣的道理有什麼意義?但是如果家長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說清楚,我現在只給你一支筆和一塊橡皮,你在寫作業的時候不能玩兒,其他的鉛筆橡皮我就拿走了,如果你玩兒的話,你就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那麼你今天就不能再去玩玩具了。這個要求非常具體,孩子想到事關自己玩兒的利益,他當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家長長時間的嘮叨,孩子就會不耐煩,即使你講的道理是很對的,很重要的,他也聽不進去,所以一定不要嘮叨,要給孩子一些切實的方法,孩子一定會聽。


幼兒園張老師


因為兩點

1、你說了100遍,一旦教育的語言超過一定的頻率,一定會適得其反。這叫磨嘰,叫絮叨,叫煩人,叫唐僧。

2、你沒有讓孩子因為不聽你的話而承受懲罰或損失,比如,如果你再亂扔書本,這個月沒有零花錢。結果是他亂扔了,你依舊給他零花錢。

孩子不聽話的結果,只能歸結於父母。

現在都拿孩子當寶貝似的,不過也有例外,我同學家的孩子寫作業不認真,考試也不認真,結果有一天他的父親看到了他不認真的卷子,一句話也沒說,直接解下褲腰帶,一陣抽打。結果是孩子和她媽抱頭痛苦,可是從那之後,這個孩子再也沒有不認真過。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孩子對父親很孝順!過節花自己的紅包給老爸買好東西,同學說他爸晚上激動得眼圈都紅了。

棍棒出孝子,話糙理不糙。

所以,解決辦法只能是老掉牙的策略,就看你這個當慈母能不能忍著不忍來一把狠的。和孩子的父親做好溝通。

“你現在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所以我只說一遍,如果你怎樣怎樣,我將如何如何。”

然後他一定會按照你的意料之中而“不聽話”,然後你就可以實施你的計劃了。

無論是物資懲罰,還是身體懲罰,都可以。最多不超過三次,他就明白了。最怕的就是在懲罰過程中,孩子說“媽,我腿疼”,“媽,我餓了!”“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你能做到無視麼?


買櫝還珠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因為很多聽來的道理大多數都是別人經歷過以後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但是很可能跟你本人的經歷、情況並不符合。


對於孩子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家長把一個高度濃縮的人生道理生硬地告訴孩子了,孩子是否可以理解?大多數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得出這個道理的具體過程,自己也沒有經歷過,他要怎麼用這個道理去避免自己受傷和走彎路?


所以,家長最好從小就在小事方面給孩子適當的試錯機會,也可以不厭其煩地陪孩子一起分析總結得出某個道理的過程,能結合一定的實踐是再好不過的。


如此一來,孩子對一個道理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也會記得那個道理究竟能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指導意義,這樣孩子自然不容易忘記和排斥了。


遇見梅花落


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說:講道理是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式。

為什麼說了道理孩子就是不聽呢?

1.對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

3-5歲的孩子才開始建立“規矩”意識。不知道什麼是規矩,就不知道什麼是相應的道理。同理,你家長說的憑什麼就是對的?

2.對“道理”聽膩了,反感李玫瑾教授有句話:6歲以前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垃圾。尤其是媽媽。

任何一個人都不喜歡被人嘮叨,孩子也是。同一個道理說了一百遍,換成你,你煩不?


3.教育是以身作則,而不是站在一旁指導

和孩子叫道理,就像老師講課本。如果孩子不懂事,可能成績就會差一點,你和差生(分數怎麼都不及格的孩子)講微積分,他能聽的懂嗎?

當孩子出現不聽“道理”時,一定是家長方式不對!

  1. 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你憑什麼講理由?有了規矩,才會有相對應的對錯。
  2. 建立父母的權威:有了規矩,家長就必須要成為榜樣。任何人不能越權。犯了錯就需要接受懲罰。所有人都需要維護這個規矩。
  3. “大的讓小的”不是道理!是道德綁架。家長首先要知道自己講的“有沒有道理”,才來思考孩子應不應該聽。

  4. 學會傾聽,平等的交流:我們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就是要多聽少說。尤其是媽媽!因為媽媽真的太容易嘮叨了!先聽孩子的意見,再修正他的意見,以事實說話,而不是“我覺得”。

育兒即是育己

孩子出現“叛逆”,不聽父母的話。父母首先做的不應該是責怪孩子,而是需要反思自己的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也反覆強調: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與其跟孩子講道理,不如用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力量。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影子不斜,只有身子正!



我是卿晨,新晉寶媽,家有小豬仔一枚。盼望他能成為一個有魅力的男人。關注【卿晨養兒記】,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卿晨養兒記


大話西遊裡的孫悟空恨透了唐僧在旁邊嘰嘰歪歪念念叨叨,最後一棍子打過去。唐僧是為了孫悟空好,也沒有半點要害孫悟空的意思,為什麼孫悟空這麼反感呢?

雖然是影視作品的效果,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味地念叨唸叨,這樣做的結果可能跟我們的預期大相徑庭。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不聽我們講道理呢?

一、爸爸媽媽說的道理,在孩子眼裡可能不合理,沒有用,因為他們心中自有一套標準。

比如說叫孩子不要跟某個習慣不好的孩子玩,要在家好好學習,他可能覺得那個孩子很好相處,並不是爸爸媽媽說的那樣,在家寫完作業就可以了,看著這麼多書幹嘛?

多給孩子說說優秀孩子的行為習慣,讓我們的孩子知道想變得更優秀,我們應該怎麼做。

二、爸爸媽媽讓孩子做的事,孩子覺得他們自己做不到。

爸爸媽媽老是叫孩子努力學習,爭取考100分,但是這個孩子平時就是剛剛及格,六七十分的水平,叫他考100分,難度得多大呀!反正做不到,乾脆不做了。

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地給孩子制定目標,這次剛好及格,下次的目標是70分,在下一次是75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孩子容易實現,教育的效果也特別好。

三、孩子不願意聽從爸爸媽媽的建議,因為即使做好了也得不到半點好處,沒動力。

我們這裡說的好處,不是說要給物質的獎勵,口頭的鼓勵,非物質的獎勵都是不錯的選擇。爸爸媽媽可以設立合理的獎勵制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獎勵會使人變得積極、樂觀、自信和上進。

我經常給孩子的獎勵是,和孩子外出活動多一些時間,踢足球、跑步都是我們的最愛;在家可以給孩子玩一些有益的遊戲,但是時間不能過長;給孩子做做好吃的點心、菜式等等。

四、不要講空洞的道理,父母要以身作則,讓道理穿插在我們生活中,讓孩子對於道理領悟得更深。

孩子不愛學習,就是不願意閱讀,我們尋找機會,在一次親子閱讀中,讓孩子分享他的閱讀心得,過後我們對於孩子的分享給予很高的讚賞,告訴他閱讀真的可以讓自己獲得知識,在一次一次的鼓勵中,孩子會慢慢感受到我們說的道理真的很有用,並不是永不休止的嘮叨。

在親子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平等的身份陪伴孩子去成長,不要居高臨下地說教,對於平等受尊重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我是八零後Henry媽媽,我認真生活,認真教育。真心希望和您一起交流,一起進步。

八零後Henry媽媽


問題就在於,你的道理說了100遍,真的太多了!

面對淘氣的孩子,說了100遍道理還是不聽話的孩子,多少有了叛逆情緒!

問題本身不是他們不想聽話,而是你第二遍

開始就有了情緒,總想去征服他,孩子自帶自我保護體質,根本就聽不到你說的話,他們只想讓你知道,你是管不了我的!

所以,面對孩子不聽話,講道理沒用的情況,可以嘗試一下下面的幾個方法!

1.冷處理,冷淡他一會兒

你讓孩子穿褲子,他就是不穿,還故意和你叫板怎麼辦?

我會拿起抹布去擦地,離他遠遠的,一會他就各種理由來找我麻煩,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還是不理他

他感覺到不安的時候,我會告訴他,我和你說話你聽不見,那你和我說話我也聽不見

然後提出要求,一般情況下他會配合

2.揍一頓

此情況實屬難以壓制情緒的時候,選擇一些近期總是犯的錯誤,爆發一次,徹底解決問題

對於一些必須要改的毛病,可以嘗試,但不要太頻繁

3.自己調整一下情緒,換個口氣,換個方式去說

道理說了100遍,你自己能受的了嗎?別人和你念經你也煩吧!

更何況,怎麼可能100遍同一個語氣?基本上第四五次就開始威脅孩子了!

所以先調整下情緒吧,既然知道沒有作用就去換個方式,其實孩子就是故意的對著幹!

4.轉移注意力,暫時不要再提及

把他抱起來,看看窗外!

要不就給點零食吃,看看動畫片,過了僵持這個勁頭,再教育事半功效的!

希望有幫助!





貓咪媽媽


先問個問題哈,你吃過榴蓮嗎?

我沒吃過,因為討厭它的氣味,不敢嘗試。

我問喜歡吃的朋友,榴蓮吃起來到底什麼感覺,什麼味道?

她跟我描述了榴蓮的口感。

可是,不管她怎麼描述,我都想象不出。

後來,我實在好奇,自己捏著鼻子嚐了一口,哎,還是難吃,但好歹知道榴蓮是個啥味了。

……

回到你的問題,為什麼道理說了100遍,孩子還是不聽?

因為道理只是你的道理,並不是孩子的感受和體驗。

舉個我家小女兒的例子,她14個月。

每次吃飯時,喜歡用手抓菜,開始時,對她說“燙燙,不要抓”,沒用,照樣抓。

後來我特意讓她感受了一次燙,實際體驗了一把燙,打那以後,有燙的東西,我說“燙燙”,她就不會再抓了,而是改成自己在那呼呼呼吹氣。

……

所以,要想讓孩子按你說的去做。

不要光用說的,帶著做幾次,或者給出一些具體的幫助。

……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內心有抗拒心理,故意對你的道理充耳不聞。

我們大人在講道理的時候,其實本質是有控制的成分在裡面。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想自己做主,有些性格強的孩子會直接反抗,而有些性格弱的孩子,不會直接反抗,而是用拖拉、故意不聽、沉默等被動的方式來對抗。

……

所以,個人意見是,先看看自己的道理是否合理。

再看看能否轉化成行動和具體幫助。

……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一點點。


二姐說育兒先育己


現在的我們埋怨孩子聽不進去我們的話,在我們糾結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小時候,都是從不懂事走過來的,我們那時候對父母也是各種的不耐煩啊,不是不想認真聽,只是那時候的我們還不認為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一心覺得那是廢話、是嘮叨,所以當我們為人父母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吸取些教訓呢?作為父母都習慣站在領導者的高度管理孩子,可是孩子是在一天天的長大的,他們的思想也是在完善的,他們有自己的行為能力和想法,在這個半知不懂的年紀,我們是排斥父母的命令式教育的,所以用講道理教育孩子真的收效甚微啊,甚至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久而久之他是沒有什麼耐心聽別人講話的,脾氣也容易急躁,所以有問題需要的是疏不是堵,有時候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1.實踐才是硬道理,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更有說服力,可以給她安排個相關的小任務,讓他實實在在的知道

2.父母要做好表率,父母的言行不一對孩子的品質有很深的影響,我們的不自律就是孩子犯錯的藉口,我們需要把教育融入生活

3.尊重孩子,有問題就說,不要習慣性的翻舊賬,一樣的道理換個說法也許孩子就接受了呢,隱瞞式和命令式都是誤區

4.有些影片和生活細節,比我們說一萬句話都有說服力,孩子心裡更加容易接受

作為父母記得吸取前車之鑑,一定不要重蹈覆轍,孩子比聽話的時候回憶一下自己的經歷,一定要淡定哦!


嘰裡咕嚕楊媽咪


要了解孩子的特性哦

通常孩子為何不善於傾聽?

孩子的聽覺系統容易疲勞孩子的年齡越小,聽覺集中的時間就越短。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善於觀察,如果孩子不想聽,或是表現出拒絕的意向時,要馬上停下來,不要讓孩子覺得事情很困難。在和孩子說話時也要善於先說重點、要點。注意力容易分散6歲前的孩子還屬於興趣驅動型,自制力比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便正和媽媽說話,周圍有動靜他也會立即好奇地湊過去看看。在大人眼裡,孩子的耐心肯定是不足的,但這正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決定的,因此無需批評,注重引導就好。急於表現自己很聰明,他想讓大人知道自己聰明,以獲得表揚和獎勵,因此表現欲很強。爸媽和孩子說什麼事情,孩子聽了個開頭,就以為聽懂了,他要馬上去做;和小夥伴說話時,會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打斷其他孩子的發言。尤其是性格活潑的孩子,在這方面會表現得更明顯。

如何培養寶寶善於傾聽的好習慣?

01父母要做好表率爸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少父母和家人相互之間交流時,絲毫不在意對方的感受,打斷對方說話,孩子看在眼裡,轉身就會模仿。因此,爸媽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家人之間交流要有耐心,包括和孩子說話也一樣,認真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

02家裡要比較安靜孩子是非常不喜歡嘈雜和充滿噪音的環境的,過大的噪音甚至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傷害。在過於嘈雜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能會耐心不足,脾氣急躁,情緒容易失控。爸媽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如果居住在交通要道旁邊,要安裝密閉性好的窗戶。平時多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心緒穩定,更容易培養傾聽的習慣。

03帶孩子“發現”聲音爸媽要經常帶孩子出去,聽聽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去森林聽聽小鳥的聲音,去河邊聽聽流水的聲音,聽風聲,聽雨聲,聽各種樂器的聲音。聽的過程會讓孩子靜下心來,練習集中注意力,這對培養孩子傾聽的好習慣有好處。如果爸媽再善加引導,對各種聲音進行比較,用美妙的詞句進行描述,對提升孩子的感受力和表達能力也極有幫助。

04立一些傾聽的規矩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懂得在聽故事、聽別人講話時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著或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並且不隨便插嘴,安靜地聽他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傾聽禮貌。

看完了這些方法推薦,你可能還會有以下這些疑問

帶孩子去自然聽聲音,確實是個好方法,可是孩子的興趣很快就被周圍的事物吸引走了,怎麼辦?

答:這是好現象,完全不必只拘泥於傾聽。孩子全身心投入進去,他自然會聽得更真切,觀察得更仔細,可以讓孩子去摸一摸、聞一聞樹葉、花朵,或者踩一踩溪水、玩玩泥巴,讓孩子立體地感受大自然,可以獲得豐富的觸覺體驗。

孩子的性情比較急躁,帶他看繪本,他開始時還能靜靜地聽和看,後來就上手嘩嘩地翻書,然後跑出去玩了。怎麼辦?

答:家長不能把孩子當作小學生來對待。6歲之前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因此給他講故事、看繪本,最好都不要太複雜,從篇幅短的開始,這樣孩子能更好地傾聽。有時候孩子心裡惦記著什麼事情,比如某個玩具或是美食,那就讓他先去享用好了,強行按住他要求聽和看,孩子一定心不在焉,效果反而不好。

有哪些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

答:改錯遊戲既有趣又有效。比如,讓手機播放一句話,家長故意錯誤複述,讓孩子來找錯。注意要從簡單的開始,比如用手機播放,“老狼老狼幾點了?7點了!”,家長複述,“老虎老虎幾點了?7點了!”,讓孩子很容易找到錯誤,以增強其興趣,再慢慢增加語句的長度和複雜性。每次遊戲時間不要太長,觀察孩子反應,當孩子興趣下降、注意力分散時,要及時結束遊戲。傾聽是學和說的基礎,更多的教育實踐案例證明,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後,說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了,在親子活動中,只有讓孩子主動地聽,積極地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真正有品質。

別對孩子太苛刻,要求太高,想想自己小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再看看如今又是什麼樣子。孩子天真的時間真的不多,做父母的都是極其不容易的,要善於引導,因材施教,言傳身教。


餘光散落er


這是兩個思維的事,一個是大人的思維一個是小孩的思維。媽媽的思維是比較豐富多彩,情緒在面對小孩時已經發生了火山爆發的速度。小孩是比較簡單,一加一就是等於二,媽媽為什會這樣不停的說我呢?在我看來,不管是教育小孩還是與人溝通,反覆多次或許嘮叨都是徒勞無功甚至會厭煩。小孩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的想象,就像我們轉換一下位置一樣,一個人一直對自己嘮嘮叨叨,即使道理是對的,但是招架不住一直重複,心裡都已經有厭惡,


都想要逃跑這個“是非之地”了。我們對小孩的教育,不是要量而是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