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期間幾十萬正規日軍都被明軍摁死在了朝鮮,為何東南沿海卻倭患不斷?

似沐夕梓


首先,明朝自身就損失巨大

根據日本方面的記載,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總共動員了14萬多兵力,接近15萬,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兵,但是即便如此,哪來的題目裡說的幾十萬人?而明軍呢,綜合各種史料,明軍前後動員20多萬兵力(一說19萬多),靡費糧餉數百萬兩。前後總共戰損七八萬,戰損率達到了三分之一。
《明代援朝逐倭探微》


《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

《明代中朝關係史》

所以,綜合上述史料來看,抗倭援朝之役明軍可謂是損失巨大,而且極大的透支了明朝本就虛弱的國力。還摁死在朝鮮,你搞笑前敢不敢翻翻書呢!

第二,明朝在戰爭中表現的很差勁

其實看了前面明君的戰損率就能明白,明軍打的壓根就不咋地,可以用不合格來形容,而且明朝的勝利分明是利用了自己的體量優勢,畢竟明朝和日本都是東亞農業國家,明朝的規模遠大於日本,所以明朝拖死了豐臣秀吉之後,五大佬要求朝鮮日軍體面的退出戰爭,戰爭才宣告結束。


萬曆抗倭援朝之役,十三場主要戰役明軍勝四敗九。

平壤前戰,敗;平壤之戰,勝;碧蹄館之戰,敗;龍山之戰,勝;南原之戰,敗;稷山之戰,敗;蔚山之戰,敗;東南會戰,四路全敗;露梁海戰,勝;乙山海戰,勝。

其中勝的四次有兩次還是豐臣秀吉死了以後的事了,因為日本開始戰略撤退,明朝聯軍開始追擊撤退的日軍。


《明朝出兵參與壬辰倭亂原起考》
當中記載了朝鮮對明軍的感觀,文中韓國學者崔孝軾揭露了明軍在碧蹄館之戰後畏戰、避戰的現象,妄圖以議和的方式將日本人禮送出境。同時文章中還揭示了明軍搶奪軍功、虐待並殺害朝鮮官員以及搶劫朝鮮百姓的行為。可見,明軍並沒有網上吹的神乎其神,要不然韓國怎麼能不承認這段歷史呢,不就是明軍表現實在是太垃圾了麼!

根本原因是明朝聯合朝鮮與日本上演了一出菜雞互啄的舞臺劇

為什麼說是朝鮮之役是菜雞互啄?先從日本說起。日本在此前雖然說經歷了恢宏壯麗的戰國時代,也不是中文網絡小說貶低的什麼諸如村戰之類的,但是軍事水平還是玩泥巴的水平。


日本沒有成熟的騎兵體系,騎兵作戰也如同過家家一般,缺乏章法;同時日本步兵也沒有對付騎兵的經驗。與此同時,日本在火器方面也存在短板,其火炮的數量和使用遠不如明軍成熟,也就只有火繩槍方面強於明軍。

而明軍的問題在於,明軍因為戶籍制度以及衛所制再加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加持,導致明軍普通士兵成為國家的農奴以及各級長官發財的工具,導致明軍普通士兵愈加赤貧,甚至都有士兵冬天因為無錢買棉衣被凍死的記錄;同時作為一個底層所士兵,你還不能有一個漂亮的老婆,因為指不定被哪個長官看上之後被搶去暖被窩了。


所以,生活和家庭都沒有保障的明軍士兵導致明軍過早的衰落。而明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了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徵召少數民族土司的武裝作戰,從明朝中期開始,明軍就極為依賴南方少數民族武裝;另一種就是推出家丁制度,家丁即將領的私人僱傭兵,只對將領效忠而非對朝廷。這兩套玩法的共同點就是明軍士兵本就薄弱的報酬被擠佔的更加嚴重,將士們身無蔽體之甲,手無合格兵器,所以加速了明軍的衰落。
因為明軍面對的敵人大多是諸如蒙古騎兵這種打不過就跑的劫掠團伙,以及倭寇、西洋武裝商人這種小股武裝,再就是南方深山密林當中不服明朝號令的少數民族武裝,或者是國內民變的起義軍。這些武裝各有各的不同,要麼是小股武裝要麼是烏合之眾,而且前三個都帶有劫掠性質,也就是重創明軍守備力量之後搶一票就走,後面兩個都是烏合之眾,只有少量成員有戰鬥經驗。所以,家丁個土司武裝也就足夠用了,雖然西洋武裝商人打不過,但是剩下幾個都能打的過,因為只要打敗當中有戰鬥經驗的部隊就可以,剩下的都會不哄而散。所以這反而讓明朝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這在朝鮮之役當中就有表現。

明軍在小集團野戰的時候往往擁有優勢,因為明軍雖然火槍不行,但是好歹有火炮和騎兵的優勢,其中家丁都是合格的騎兵,大部分都是明軍將領私募的少數民族武士,對付日本這種玩泥巴水平的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在攻擊日軍堡壘的攻堅戰中,明軍則不具有優勢,甚至還是劣勢。

因為明軍的火炮大多是碗口銃或者是大將軍炮這種大噴子,對於日軍堡壘沒有絕對優勢,反而日軍可以利用堡壘發揮火繩槍的優勢。其中蔚山之戰,明軍對蔚山倭城發動的攻擊都敗下陣來,最後因為炸營導致全線崩潰,前後傷亡至少四千多人。


至於朝鮮的表現更是不夠看,基本上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反而朝鮮民眾組成的義兵還有點亮眼的表現,但是基本都無關大局。

所以,萬曆抗倭援朝之役本質上就是兩群玩泥巴的選手菜雞互啄而已,明軍是利用自己的體量優勢、付出了巨大的戰損之後才換來日本主動撤軍。當然明朝確實贏了,但是除了保住了朝鮮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而有人吹噓的所謂日本幾百年不敢招惹中國,不過是對德川幕府閉關鎖國一種意淫罷了。
另外,題目中所謂的倭寇,其實大多是中國海商和沿海百姓組成的海商集團罷了,只不過他們僱傭了一批日本浪人當僱傭兵而已。明朝之所以會有倭寇之患,實際上是明朝海禁政策的縮影,因為沿海百姓往往以海為田,而明朝的海禁斷絕了他們的生路,所以他們只能鋌而走險,而且沿海百姓對倭寇的認同強於對明朝的認同。

而且倭寇能夠橫行沿海,實際上就是利用了明軍衰落。因為倭寇早期和明軍對陣,往往把僱傭的日本浪人放在前排,揮舞著長刀的日本浪人奇裝異服且發出明軍聽不懂的戰吼,往往會嚇得沒有鬥志且戰鬥力低下的明軍肝膽俱裂,還沒有戰鬥就已經崩潰。而且日本浪人也都是武士出身,武藝高強並崇尚一騎討,往往砍死了明軍將領或者消滅明軍當中的精銳之後,戰鬥就結束了。
戚繼光之所以能壓制倭寇,除了戚繼光另立新軍之外,主要原因是戚繼光根據倭寇的戰術特點,以小隊也就是鴛鴦陣應對單個倭寇,小隊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分工,每個成員、每個小隊之間要相互配合,發揮整體戰鬥力。因為日本浪人數量並不多,所以還方便戚繼光發揮規模優勢,單個浪人可能會同時面對多個小隊的攻擊。而對於戚繼光來說,只要消滅或者打垮衝在前面的日本浪人,剩下的都不是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才十分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搞錯了。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候,是16世紀晚期,東南沿海已經基本沒倭寇了。

16世紀中期的嘉靖倭寇之亂,在萬曆時代基本被平息了。

關鍵原因,就是明朝開放了海禁。海商勢力極大活躍,湧現了鄭芝龍、劉老香這些大海商兼海賊,上岸打劫早就沒利益了。即使有人上岸打劫,也會被幾大海商海賊頭目迅速按死,因為破壞了經商環境。

到了最後,就是鄭家一人獨大,東南商船全都要買鄭家的旗子,一艘船兩千兩銀子每年。倭寇?連影子都找不到了。


陶式防務評論


因為某些原因,不瞭解相關歷史的人,通常以為明代的倭寇跟抗戰中的鬼子是一回事,是古代版的日本鬼子。

事實上,所謂的倭寇基本上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剩下的部分裡面什麼人都有,日本人居多(因為離得近),但是其實西洋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和一些東南亞的人也混雜在裡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好好的中國人要去當倭寇呢?他們是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件事跟漢奸什麼的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事情的起因要從明朝初年的制度說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按照自己的想法頒佈了一系列反人類的封閉保守的制度。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重農抑商,按照他的思路,農民很窮但是地位高,商人有錢但是地位低。作為這些制度中的一環,他頒佈了禁海令,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但是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跨國貿易是很賺錢的,尤其是古代的海洋貿易,是當時利潤最高來錢最快的行當。因為朱老大殺性很重,他活著的時候沒人敢頂風作案,但是他死了之後,江南福建沿海的世家大族地主豪紳們很快就開始官商勾結,利用禁海令做幌子把持了中外的海上貿易賺取暴利。

簡單的說,就是這些地主豪紳自己的人跟外國人搞海上貿易賺大錢,當地官府假裝看不見。而普通的商人或者平民百姓想參與進來,官府就會以你違犯了禁海令為由把你抓起來殺頭。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壟斷了當時的中國海上貿易。

整個明朝連同南明時期一共300多年,歷代皇帝和一些有識之士曾經多次想廢除禁海令,但是都遭到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地主豪紳們和跟他們沾親帶故的官僚們極力的反對,每次到最後都不了了之。他們公開的理由說這是祖宗規矩,實際上是生怕開了海禁之後不能繼續壟斷海上貿易中飽私囊。

馬克思先生在書裡寫道:“如果能賺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海上貿易的利潤很高,尤其是在當時壟斷的狀態下都不止300%。草根出身的商人們也想掙這個錢,而且為了掙這個錢不要命的商人和普通百姓是前仆後繼的。為了防止違犯禁海令之後連累家人,這些不要命的海商(或者說是海盜也差不多,大航海時代海商和海盜其實都是一樣的,海盜也做買賣,海商有機會的時候也不介意客串一把海盜)就隱名埋姓,以倭寇的名義進行走私貿易。

所以說,當時的倭寇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其中也有一些日本人,但是倭寇裡的日本人地位很低,當時日本正值室町幕府末期,國內混戰不休,很多小領主覆滅之後,手下的武士淪為浪人衣食無著困頓不堪。所以這些浪人被僱來當炮灰,基本上都是打手的檔次,真正做主掌事的大倭寇頭子,都是假借名義的中國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因為海商們出手闊綽,當時的明朝老百姓跟這些“倭寇”們的關係非常好,無論是貨物交易還是物資補給,雙方的相處都非常融洽。

這些草根出身的海商,跟世家大族地主豪紳們爭奪海上貿易的份額和主導權,為了錢雙方矛盾非常尖銳,幾乎是不死不休的格局。地主豪紳們比較傲慢無知而且官僚主義,因此商民出身的海商逐漸逆轉了局勢,佔據了優勢。

後來雙方的矛盾徹底爆發,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閩浙一帶發生了一起大案。

大概的劇情就是,一家大地主黑吃黑匿了一股海商勢力的貨,海商這邊就覺得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不能繼續讓這幫地主老爺騎在脖子上拉屎了。

一夥“倭寇”上門尋仇,一夜之間滅了地方豪紳的滿門作為報復。但是人家之所以是大地主階層,是因為人家的家族裡有多人在朝廷裡做官,於是事情就傳到了嘉靖皇帝的耳朵裡。

他聽到的版本是閩浙一帶有倭寇橫向不法,壞事做盡欺壓良善,當地有一詩書耕讀之家被倭寇們無故滅了滿門。叔可忍嬸不可忍,皇帝聽到這裡義憤填膺,於是下旨派名臣整肅浙、閩海防軍務,剿滅倭寇。

嘉靖皇帝派去的能人叫朱紈,他奉旨作為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防禦倭寇。

朱紈大佬本身就是江南子弟蘇州人,對這方面的事情也是略有耳聞,知道茲事體大的。

所以他到任之後,天天喝酒作樂,不理政事。

但是他暗地裡派人到民間打聽消息,逐漸搞清楚了基本局勢,而且他的部下打探到海商/倭寇的大本營是舟山群島中的雙嶼島(現在的六橫島,就在北侖港旁邊),島上有兩個倭寇扛把子(也就是西方所說的海盜王)叫許棟和李光頭。

就是發哥這種級別的。

麻痺夠了敵人,也掌握了必要的資訊,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紈突然調動水師戰船380艘、兵6000餘人,奇襲雙嶼。海商們雖然人多勢眾,但是畢竟是商人,打仗幹不過正規軍,而且遭到了偷襲一時手足無措。於是雙嶼陷落,許棟就此完蛋(有說法是被官軍殺死或生擒,也有說法是他逃跑後隱退在臺灣,但是總之史書上再也沒提到過這位過氣海盜王),李光頭僥倖逃走。

朱紈打下雙嶼的時候,是抱著本職工作剿滅倭寇的目的,但是之後的事情讓這位見多識廣而且足智腹黑的大佬都目瞪口呆,明軍拿下雙嶼之後,在之後的幾天內,因為不知道雙嶼陷落趕來正常交易而被明軍俘獲的中外船隻多達1200艘!

看到這樣完全超乎想象的震撼場面,作為傳統官僚的朱紈感到壓力山大,連世界觀都要顛覆了,為了維護儒家的封建綱常名教不被銅臭玷汙,他決定——堅決貫徹禁海令,徹底封殺海上貿易。

於是朱紈乘勢追擊,打得草根海商們節節敗退,次年幹翻了從雙嶼逃走的“倭寇”總舵主李光頭,把他抓起來砍了他的光頭。從此倭寇們膽寒星散,能躲多遠躲多遠了。

既然收拾掉了草根海商,朱紈立即回頭修理閩浙地主豪紳,想逼他們都回歸傳統生活,退出海上貿易。結果就觸動了太多“正人君子”的利益,踢到了鐵板。於是朱紈突然之間就從海疆名臣變成了魔頭酷吏,無數官僚爭先恐後地向嘉靖皇帝彈劾他。其中最搞笑的是巡按御史陳九德,劾朱紈擅殺犯人九十六名,這九十六名犯人中就包括閩浙地主豪紳的死敵李光頭。

朝廷看朱紈的民憤。。。不不不,是官憤這麼大,於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將其革職查辦了。朱紈性子剛烈,受不了汙名和冤屈,憤而自殺。

朱紈死後,海上貿易迴歸到了原點。因為草根海商們被朱紈打垮,地主豪紳們重新壟斷了海上貿易,但是草根海商們比地主老爺們更有能動性,很快又逆轉了形勢,而且地主老財們在這款《大航海》遊戲裡操作失誤,合成失敗,養出了一條不受控制的驚天巨鯤。

巨鯤的名字叫汪直。

汪直是徽州歙縣雄村拓林人,本來並不姓汪也不叫直,“汪直”是他當海商/倭寇的時候按照慣例取的假名。他主要從事中日貿易,而且敢想敢幹,扶持日本九州的松浦黨成為大名,興建了曾經的日本第一大港平戶港,把小半個日本攪和得天翻地覆。

後來他加入了海賊王哥爾·D·羅傑。。。不不不,是許棟許大當家麾下,成為許棟一派最重要的掌櫃之一。

許棟和李光頭被朱紈先後幹翻之後,他們的部下魂飛魄散,紛紛星散,這個時候堅固的分基地就體現出了價值,別人傷筋動骨被攆得像狗的時候,汪直卻能躲在平戶家裡養傷喘息,於是他迅速崛起,實力與日俱增。

而且汪直黑白兩道通吃,跟官軍的關係也很好,經常幫助官軍清剿頑固的倭寇,順便清除異己。於是倭寇們被汪直重新整合,他制定了海上和岸上的規矩和秩序,不服從的都被幹掉了。汪直成為海上的唯一霸主豎起了“五峰”旗號,自稱五峰船主,時人稱其為“徽王”,當時他的部下甚至可以堂堂正正的在蘇州、杭州等地行走經商。

05年的時候有這麼一則新聞,說是日本人出資在汪直的家鄉為他修建墓碑。兩個自稱愛國者的大學教師把他的墓碑砸了,還聲稱自己是在為民除害剷除漢奸。

那麼問題來了,漢奸的定義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漢奸是指投靠外國勢力,助紂為虐出賣自己國家利益的人。

那麼問題又來了,汪直投靠過外國勢力,出賣自己國家利益了嗎?

很顯然沒有,汪直一生從未投靠過任何外國勢力,尤其是日本人。事實上正好相反,日本人紛紛拜倒在他的腳下主動來當小弟,恨不得把老婆都獻出來討好這位中國來的“徽王”。在他聲勢最勝的時候,汪直說話在日本九州島上比松浦家等大名甚至於天皇將軍都好使。

汪直這個人,往好聽了說是英雄,往不好聽的說是梟雄,但是他跟漢奸之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日本人至今都很崇拜這位海商領袖,他的精神風貌被日本商界視為典範,被尊為“大明國的儒商之王”。尤其是九州島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的雕像和畫像。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他們來到中國汪直的家鄉為他立碑。

日本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外的汪直銅像

從雕像造型上可以看出,無論是須發服飾還是武器,汪直都是標準的漢人形象,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汪直的主要部下也清一色都是中國人,跟著他吃飯的日本人不少,但是基本上混不到高層。

反倒是在中國的電視劇裡,把汪直塑造成了二鬼子假日本人。

電視劇《戚家軍》裡的汪直形象

另外要說到一件事,諷刺的是,砸汪直墓的主謀郭泉,整天罵別人是漢奸,自己後來反倒因為拿了外國勢力的錢搞民運,被抓了起來以煽動顛覆國家罪判了10年。

書歸正傳,汪直汲取了前代大佬許棟被一鍋端的教訓狡兔三窟,建立了多個分基地,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原本的日本平戶和中國近海的烈表山。

既然倭寇們清剿得差不多,海清河晏,只剩下一個人叫汪直的海上霸主了。那麼理所應當的,代表地主豪紳利益的官府就要卸磨殺驢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巡撫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提督軍務的大佬王忬(王世貞他爹)突然翻臉,抓了汪直的全家,並派名將俞大猷偷襲烈表山。俞大猷作為一個曾經單挑南少林得勝而歸併且跟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的狠人,發起狠來連自己都怕,果然不負眾望地打下了烈表山,汪直再次逃回平戶。

汪直自認是對得起大明朝廷的,沒想到被官府背叛吃了這麼一個大虧,自然非常生氣,這一仗裡他不僅損兵折將丟了大量財物,而且因為消息有誤,他以為全家都被朝廷殺光了。於是他的態度開始轉變,另外由於他的實力大損,以前對他俯首帖耳的小弟們也蠢蠢欲動,蕭顯、鄧文俊、林碧川、沈門,何亞八們紛紛開始擴充勢力,不再遵守汪直定下的規矩。甚至連汪直直屬的部下徐海等人,都開始暗地裡搞海盜行為襲擊中國沿海。汪直髮現之後,嚴厲訓斥了徐海,徐海惱羞成怒企圖暗殺汪直,當然了,沒有成功。事後徐海的叔叔徐惟學——他算是老前輩,是汪直麾下長老級的人物——出面調停,結果徐家叔侄賠禮道歉,並且一起退群了,汪直沒有繼續追究。

PS:徐海也是有故事的人,他和金陵名妓王翠翹的故事收錄在《金雲翅傳》裡,這本書在清代流行一時,至今在越南等國都家喻戶曉,跟現在中國的《紅樓夢》有一拼。

總之,東南沿海的形勢開始變化了,而且越來越壞。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取代了王忬的位置,這傢伙是個極品人渣,貪財好色,狡詐陰險,嫉妒賢能,冒功誣告無所不為。他乾的最惡劣的一件事情是為了搶總督張經在王江涇大捷的戰功,在嘉靖那裡造謠告黑狀,結果張經被逮捕回京處死。於是軍心大亂,閩浙糜爛。

這件事發生在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五月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七月。倭掠安徽 倭六七十人自杭州而西掠歙縣(今安徽歙縣)、績溪(今安徽績溪)、旌德(今安徽旌德)、涇縣(今安徽涇縣),陷南陵(今安徽南陵);又西犯南京,不克,乃趨秣陵關(今江蘇南京南)去。敗倭寇於滸墅關 倭自南京出,流劫溧陽(今江蘇溧陽)、宜興(今江蘇宜興),進抵無錫,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餘里抵滸墅關(今江蘇蘇州西北),被應天巡撫曹邦輔所敗。是役,倭寇不過六、七十人,而行數千裡,殺傷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

普通人看到史書上的記載都會大吃一驚,為什麼幾十個倭寇就能橫行數千裡殺傷四千人甚至打到南京城下呢?難道倭寇的戰鬥力真的那麼強,而明軍都是戰五渣嗎?

這些倭寇不是中國人假扮的,是真的日本人,而且確實很能打。

但是事實上,真相完全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如果按照正常人的邏輯,倭寇是來搶錢的,他們人數又不多,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應該去搶沿海的平民富戶,又安全來錢又快,搶的差不多了裝不下了就該出海走人了。而且這樣做案情性質比較輕微,官軍未必會管,而且就算官軍願意管,等他們得到消息來剿匪的時候,可能倭寇們早就跑遠了。

但是這些人不一樣,他們攻擊的都是縣城府城甚至南京城,啃得都是硬骨頭,錢搶不到多少,事情性質卻很嚴重——好比同樣是搞爆炸報復社會,你炸小超市和炸政府大樓,性質完全不一樣——必定會遭到官軍的全力圍剿。而且他們流竄各地,唯恐事情不夠大條,但是偏偏沒有逃跑的意思。

所以事情很明顯,他們就是出於政治目的來挑事的死士,來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

而且大家要知道一個常識,在古代游擊戰是行不通的,流寇都是裹挾當地百姓一起為寇才能保持住規模的。而這些來自異國的真倭,言語不通,地理不熟,而且從始至終都是原班人馬,並沒有補充當地人加入和擴大隊伍的打算,那麼他們是怎麼橫行數千裡幾乎從未失敗的呢?

很簡單,在各地都有人給他們提供給養藥品和情報,幫助他們擺脫官軍的圍剿,並且攻擊防守最薄弱的城池——他們人數太少,防禦到位的城池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打下來。而且其實個人武藝在戰陣上是沒什麼用的,如果被千八百人的官軍圍住,唯一的結果就是團滅。既然他們能夠在江南腹地縱橫幾千裡才滅亡,說明他們得到的情報和支援是非常到位的。

更關鍵的是,這些真倭殺死殺傷四千餘人,但是其中的平民百姓並不多,幾乎都是官軍官員和豪紳,尤其是明朝官員的比例高的驚人,據說死者中品級最高的是五品官員,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有30餘人,九品以上甚至高達200餘人(主要是低級軍官和城破時沒跑掉的縣鄉級官員)。

這個世界上能養得起並且一次出動六七十個武藝高強的異國死士當炮灰,閒的蛋疼專門跟官府對著幹,平均每人手刃三四個朝廷命官,而且手眼通天能讓這夥人在江南腹地大鬧一番的人應該沒有幾個。

其中既有能力,又有動機的人,我個人覺得就是汪直。

汪直跟宋江差不多,都屬於讀書人出身,被迫落草的那種,因為信奉儒家那套東西,整天想著被招安,雖然他是一代梟雄,但是在這方面挺天真的。

本來他跟朝廷關係融洽,合作愉快,但是朝廷背信棄義,背後捅了他一刀,搞的他實力大減,小弟們紛紛拆夥。結果朝廷又派來一個極品混蛋趙文華,害死忠臣良將搞的軍心渙散把局勢弄得更加糜爛。

這個時候汪直派來這夥真倭火上澆油,專門殺官作亂,武裝遊行,挑動朝廷的神經,目的無非是暗示明朝官府:想維持住閩浙沿海的安全和秩序,離開了我你們誰都做不到。

也就是說,這位海盜王還是記吃不記打,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被招安。話說當時《水滸傳》已經刊行於世了,汪先生就不能買一套看看宋江老前輩的最後下場嗎?

汪直的言下之意和畢生抱負被一個人讀懂了。

這個人是胡宗憲。

胡宗憲這個人不僅有能力,而且居然能把極品混蛋趙文華伺候得舒舒服服,於是在趙文華的舉薦之下,他火箭般的升官,當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

胡宗憲加了汪直的微信,告訴汪直他的親人們不僅沒有死,而且已經被自己釋放回家。汪直投桃報李,提供了很多重要情報作為酬謝。兩人裡應外合幹翻了當時胡宗憲的頭號心腹大患也是汪直麾下叛將的徐海陳東麻葉等人,隨後汪直帶著自家船隊和日本的朝貢船隊回到舟山。在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之後,胡宗憲接受了汪直的投誠。

於是汪直非常開心,衣錦還鄉,覺得自己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迴歸到主流階層了。

但是很可惜,主流階層的地主豪紳們並不這麼認為:俗話說得好,奪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在地主豪紳們的眼裡,汪直和他的小弟們不僅奪了他們的財路,而且確確實實殺了他們的父母兄弟。遠的不說,主題中這夥真倭殺傷的四千多人,二百多官員,不就都是他們的親朋故舊嗎?現在汪直財路也奪了人也殺了,居然還想跟他們平起平坐,天底下有這種好事嗎?

在汪直僅僅投降幾個月之後,巡按御史王本固就誘捕了汪直。其實區區一個巡按御史怎麼可能抓得到海盜之王呢?是汪直太過天真了,生怕破壞了自己的招安大業,沒有做出任何反抗。於是一張死亡之網在汪直身後迅速編織出來,幾個月之後汪直就被處死,連在牢獄裡過年的機會都沒有。胡宗憲向朝廷求情痛陳利害,但是沒有用,汪直還是被弄死了。

觸犯士大夫階層利益的汪直必須要死。

然而,汪直活著的時候能統御群倭,等到他死了就沒人能夠壓制那些海盜了,而且不光是原來的不法之徒,連本來願意接受招安合法進行海上貿易的汪直嫡系也徹底跟朝廷決裂,尤其是他的義子毛海峰,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替義父報仇上面,造成兩浙等地徹底糜爛,大亂十年有餘。

直到戚繼光成長起來,胡宗憲手下湊齊了“俞龍戚虎”兩員干將,才逐漸把這場所謂的“倭亂”徹底剷平。

“倭亂”平息之後,地主豪紳們重新如願以償地壟斷了海上貿易。

但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幾十年後風水輪流轉,又湧現出李旦和鄭芝龍這兩代海洋霸主,統治東南沿海直至明朝滅亡。



城北


在明朝還未建立的時候,中國的中國東南沿海一直都是倭患最為嚴重的地區,直到明朝中期,日本倭寇甚至還與東南地區的海盜相互勾結,使得情況越發的嚴重,在嘉靖三十四年是便有七十多名的倭寇從江浙一直殺到了南京,在明朝時期奉行的是兩京制,所以南京也是首都,此時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大明朝了,但是同時也暴露了明朝時期軍備的鬆弛,戰力低下的真實狀況,也從側面讓我們瞭解了倭寇的真實實力。

  但為什麼明軍戰力會變得這麼低下?倭寇的實力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衛所制度崩潰

  原來,明朝開國之初在

朱元璋

的主持下建立了世襲軍戶制度的衛所制,這個制度其實就是軍屯制度的一種升級版。憑藉著穩定的土地收入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兵員,在建國初期為大明提供了強大軍力保證。

  

  但是隨著明朝官僚階級的腐化,衛所軍官開始不斷剋扣軍餉,驅使軍戶為自己耕種土地,日益嚴重的剝削造成了衛所軍人大量流亡,衛所軍官又藉此吃空餉,造成衛所制度到了明朝中期幾乎已經名存實亡。

  黨爭奪權

  造成這次倭寇能夠深入內陸直達南京襲擾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此時的總督江南的

嚴嵩

黨人趙文華甫一到任,就開始消除異己,冤殺浙江總督張經,並將浙直總督周疏、浙江巡撫李天寵等人削職為民,造成江南一地軍政體系處於混亂之中。

  而這批倭寇其實一開始是在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在浙江紹興府上虞縣登陸的百多人部隊,原先他們已經被知府劉錫、千戶徐子懿包圍在高埠地區,但正是由於當時的黨爭造成了包圍圈出現疏漏,給了這群倭寇突圍的機會。

  倭寇戰力強悍

  這批倭寇並非一般意義上襲擾東南的倭寇,從這次他們深入明朝內陸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戰術素養和戰鬥能力來看,可以分析得出他們應該是專業的日本正統武士集團,並非平常明軍所接觸的日本海盜武士。

  而正統武士和海盜武士,這兩者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海盜武士在日本幾乎可以算是農夫,而正統武士則是從小就被依照戰爭標準訓練成長起來的戰爭機器,僅在他們進攻南京未果之後,僅僅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快速奔襲一百八十里,途徑溧陽、宜興、武進、無錫就可以知道他們實力匪淺。明軍早已軍備廢弛的衛所兵或者臨時招募的鄉兵義勇碰上他們,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就沒有獲勝的可能。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使這股倭寇能夠輕鬆的在大明江南地區肆意遊走,但他們在引起明朝的真正注意之後,等待他們的也必然是滅亡的下場,正視這股倭寇的明朝認真起來也是很厲害的,在明朝嚴令不得放走一個倭寇的命令之下,原本畏首畏尾的明朝軍政系統,開始發動起來,當倭寇逃竄到滸墅關後被蘇松巡撫曹邦輔率兵包圍,再沒有給他們突圍的機會。

  明朝時期倭寇襲擾得這般嚴重,其中不僅是倭寇戰力強悍的原因,側面也說明了明朝軍政的體系的混亂和衛所制度的名存實亡。


下午世界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並不是日本的政府行為。當時的日本處於戰國亂世時代,大批落魄的日本武士為了生計投靠到中國海盜汪直等海盜頭子麾下混日子,袁鵬飛說,十個所謂的倭寇裡面最多一兩個日本人。

明朝自鄭和下西洋後,萬國來朝,並進一步發展了自宋朝時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整個明朝時期和海外許多國家的海上貿易十分發達,這也導致了海盜的興起,而很多日本浪人因為國內戰亂,為了生計投靠到中國海盜麾下。中國的海盜為了把明朝政府注意力轉移,打著倭人旗號進行搶劫,並騷擾中國沿海,這也是明朝政府把海盜稱為倭寇的原因。而當時的日本幕府也曾派兵協助圍剿這些海盜,因為當時亂世時代的日本也是深受這些海盜的危害。

真正明朝和日本政府之間的戰爭是明朝萬曆年間,當時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自信心爆棚,居然想著征服世界,所以派出二十萬舉國精銳入侵朝鮮,短短几個月橫掃朝鮮半島,朝鮮李朝幾乎亡國,求助宗主國明朝,明朝先後兩次總計派出七萬兵力,在朝鮮打的日本二十萬精銳軍隊聞風喪膽,最終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


共跳滴水線子


看看明朝歷史就知道了,明朝中後期只有北軍才有些戰鬥力,南軍基本上都是軍戶制度的犧牲品,戚繼光當時抗倭都不要南軍,直接招的浙江礦工訓練成軍~


王二花的世界


東南倭寇可不全是日本浪人,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汪直等,根源還是在明朝中後期的對外正常,片板不許下海,導致浙江等地人民無法生存,七山二水一份田,傳統農業養不活自己就鋌而走險開始走私,膽大的例如汪直等直接成為海盜。熟悉江浙地形,又熟悉海陸。所以治理倭寇根本還是對外經濟的改變,隆慶開關後允許貿易,倭寇不用平自己就消失了


76說歷史


因為那些倭寇其實百分之九十都是大明人。大明頒佈禁海令以後從此可以出海經商的只能是紅頂商,但是海外貿易可以帶來巨大利潤,於是就有人偷偷走私。大明朝除了官家以外其餘人是片板下海都是死罪,那些走私的人早已死罪加身淪為海盜哪還有什麼不敢幹的,沒事搶劫殺人越貨沿海的城市自然不在話下。這些海寇本是大明思想眼界最開放的一批人但是得不到好的引導於是便成了倭患。至於為什麼倭患平不了,還不都是因為有錢賺


涐直在笑123036476


戚繼光先消滅了倭患,之後才有明朝抗日援朝的事。前後關係搞清楚。


西湖邊的耕田人


因為倭寇和日本軍隊是兩撥人,倭患最盛時值明朝嘉靖年間,日本正處於戰國亂世,一些野武士主家兵破身死,找不到出路,流落海上替海盜打工(相當一部分海盜老闆還是中國人,如汪直、徐海等);日本侵朝戰爭發生在萬曆朝時代(嘉靖他孫子),日本戰國時代被豐臣猴子給結束了,全國形成了基本統一,猴子有夢想,要做天下共主,武士們當然不能閒著,才有了和大明死磕的事兒。兩個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關公戰秦瓊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