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外貿人無奈"逆行"挽回損失:

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3月30日中午12時,楊浩正在前往寧波機場的路上,試圖出境前往瑞典。

他是浙江省東陽市歐諾皮具有限公司負責人,跟隨父輩從事外貿行業已然7年。此番“逆行”,楊浩不為別的,只為挽回自己生意上的損失。

上週,他接到物流公司的電話,得知公司一批到達瑞典港口的貨無法繼續發至客戶,因為客戶公司已經破產。

“這批貨物肯定是要運回來的,這20多萬個包已經壓了我100萬元的資金了。”雖然對於貨物運回來後如何處理,楊浩也暫時沒有明確規劃。

楊浩並不是個例。在國際疫情的影響下,國內外貿企業普遍受到衝擊,數日之內,訂單大減、物流受阻,外貿人們倉皇應對。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人們說,如果抗疫是一場賽事的話,國內的疫情是上半場,而國際疫情是下半場,外貿企業卻不得不打完全場。

“上半場我們抓緊復工,客戶問我們什麼時候能發貨。下半場又變成了很多客戶店鋪都關了,訂單都取消了,我們追著客戶問能不能準時收貨。” 趙曉東表示。

全球化背景下,牽一髮而動全身,客戶所在國家疫情的持續發酵,引發了國內外貿行業的連鎖反應。

訂單全部暫停

紡織服裝業首當其衝被波及。

“除了馬上準備走貨的(做好了已經送倉的)以外,沒有送倉的、還在做的、塗了料還沒開始做的,全部都停掉了。”上海某絲綢進出口公司老總無奈的說。

消息來得猝不及防,客戶郵件的到來將熱火朝天的一切叫停。

“今天以後,無論是空運還是海運,我們都不會發貨了。”

還有的訂單直接取消。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該老總透露,3月初就陸陸續續有客戶取消訂單。“截至目前,我們受影響的訂單有7000萬‒8000萬美元。其中,直接取消的訂單有4000多萬美元,受到影響延遲出運的訂單有1500萬美元,涉及60%以上的客戶。”

不僅紡織業受到重創。江陰一家專營建築用鋼板等金屬製品出口的外貿公司也已經有客戶明確了延遲訂單出貨的意願。

資金鍊也牽一髮而動全身。

“很多訂單都已經開始生產,很多成品都已經在生產過程中了,前期的投入也下去了,一旦取消的話,我們要挽回損失是非常困難的。”該公司員工表示,延遲交貨亦會影響到尾款的支付。

據其透露,大客戶此前是裝運後45―60天付款,現在有要求120天付款的現象。“延遲付款,我們擔心萬一客戶倒閉了怎麼辦,同時也需要承擔更多資金壓力。”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運費高昂

尚未受影響的訂單,亦可能面臨“運途”多舛。

楊浩的公司還有訂單在出貨。“我想趁這會兒客戶還沒通知之前,趕緊把貨出掉,怕再過幾天客戶就拒收了。”

但是楊浩以往習慣使用的海運貨運方式不僅成本上漲,同時,也正在變得不可控。

“海運到美國,以前倉內可以裝載到70%—80%,現在只能裝30%—40%,這個船發過去肯定是虧本的。”上海某物流公司董事長透露。

“有很多貨報完關了,集裝箱也裝好了,到現在還滯留在港口沒運出去呢。” 這可能是因為本來說好可以出貨,客戶突然說無法接收,又或者說對方的港口可能關閉了。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貨物滯留港口還需要繳納額外的停港倉儲費用。這讓外貿經營者們每天如履薄冰。

為了加急將貨送至客戶手中,楊浩轉而選擇空運。“我也不求賺錢了,少虧點就行。”楊浩說道。

但空運同樣價格飛漲。

疫情期間,許多空運航班被減少,空運的價格漲至平時的三四倍亦很常見。以目前至美國的機場空運為例,此前的價格為20多塊每公斤,如今已經漲至50多元,“門對門的國際快遞已經漲至70多元錢”。

“現在空運出運主要是以醫療物資為主,我們這類貨都是需要排單的,排到位置才能走。”楊浩表示道。

中國物流學會某特約研究員說,疫情全球暴發後,歐美等市場封閉海關並做交通管制,讓我國本來就運力資源不足的國際航空貨運市場更顯緊張,“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最大輸出國,因此空中貨運需求激增”。

同時,中國國際商業包裹空運對FedEx、DHL、UPS等歐美航空快遞企業依賴度高,隨著美歐疫情升級及產業鏈受衝擊,也影響歐美航空貨運企業的穩定運營。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積極救市

國際貨運代理公司一向被譽為外貿行業的晴雨表,截至目前,很多外貿公司訂單已經下降了50%。

3月7日,海關總署發佈《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4.12萬億元》,數據顯示,我國前兩個月貨物貿易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為2.04萬億元,同比下降15.9%。

即便是大型外貿公司,也在預估自身可能受到的影響。

之前某服裝外貿公司認為,如果全球疫情能在4月份得到控制的話,公司全年受到的影響可能是1/3。“疫情就算得到了控制,後續的影響也會繼續,服裝是有周期的,需要打樣、確認、計劃下訂單到落實生產,來來回回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如果4月控制不了的話,全年的業務都會受到影響。”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很顯然,目前外貿行業面臨的環境比預計的還要嚴峻的多,更需要積極應對本次危機。

楊浩表示,由於其主營產品皮包季節性並不明顯,所以正在努力盤活現金流以應對疫情後的業務。“說實話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壓了錢,貨是不愁賣,就怕資金週轉不過來,再有訂單我也沒錢去買原材料。”

為了盤活現金流,楊國敏正在向客戶積極收款。“目前我們在問客戶將去年年底到2月份的貨款都收回來。我們的賬期一般都是在45―90天之內。”

而其他外貿公司,很多都在尋找新的業務渠道,試圖將訂單向影響還沒那麼大的地區轉移。

好消息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已經隨之而來。

3月26日,商務部外貿司二級巡視員劉長於對外表示,商務部將密切關注疫情全球蔓延帶來的挑戰,積極有序推動外貿企業復工復產,保障重要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支持企業通過網上洽談、網上參展等方式主動抓訂單,與各國一道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全力穩住外基本盤。

地方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3月24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聯合推出《關於服務外貿中小企業加強出口信用保單融資有關工作》的通知,建行方面提供首期100億元人民幣專項信貸額度,重點支持出口量3000萬美元以下的上海外貿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復市,加強保單融資,助力外貿企業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


後疫情時代:貨到了,客戶卻破產了


暖心政策為穩外貿按下“快進鍵”,創新舉措為穩外貿開闢“新市場”。

搭建數字外貿服務平臺,舉辦各類網上展會,線上推介、現場直播、遠程洽談,便利企業新接訂單;引導外貿企業加大與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將優質外貿產品通過電商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展示銷售,加快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的對接,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打通內外貿“堵點”,加速外貿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及時有效對接國際物流供需信息,重點保障外貿產業鏈關鍵產品的生產和進出口,優化提高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提升中歐班列等貨運通道的能力,全力承接海運、空運的轉移貨源……一系列紓困解憂之舉將為外貿企業復工後的正常生產築牢基礎。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快速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我國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在上升。身處逆境,能屈能伸,生意照做,危中尋機……眾多外貿企業千方百計保訂單、保供應,以自身行動詮釋著中國經濟的強韌。

風雨過後見彩虹,只要努力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外貿外資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而這也將為穩定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力量。

被迫“打全場”的外貿行業都開始慢慢好轉,其他行業更不需要恐慌了。尤其是國內現在已經處於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都已經陸續復工復產,只要保持學習和創新,對疫情環境做好積極應對,2020雖然開局很難,但相信我們一定能過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