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教育孩子,總要懂些孩子的心理,這樣才會有的放矢,不會有太大的偏離。然而,講兒童心理、教育心理的書比比皆是,每本書也都有它的道理。所以問題來了,這麼多理論哪能記得住?這麼多書哪能看得全?曾讀到過很“XX效應”、“XX原理”,但用的時候卻往往想不起。

有沒有這樣一本書(這裡不賣書,大家不要緊張),只告訴你最簡單、最容易掌握的原理,卻能解決孩子教育中的大多數問題?

這裡就要提到這本《人性的弱點》——世界上最持久的暢銷書,它於1937年出版後,立即風靡全球,目前至少已被譯成58種文字,全球總銷量九千餘萬冊,擁有4億讀者,作者卡耐基也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

這本書既不是講心理學的,也不是專門講怎樣教育孩子的(雖然也提到一些),它主要的目的,是教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比如處理與客戶的關係、與同事或朋友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等等。

它讓無數讀者從中受益、甚至開創了人生奇蹟。國際著名演說家、勵志作家和基督教領袖羅伯特·舒勒說:它對當今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仍是一個永恆的人生課題。

這和孩子教育有什麼關係?有關係,有很實用、很好用的關係。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人性的弱點》全書分為6章,涉及約10個主題,如與人相處的技巧、平安快樂的要訣、如何更好地說服他人等,由於與孩子教育不是太直接,不在這裡一一列舉。

針對每一個主題,作者都給出了非常實用的技巧,如不要批評他人、學會傾聽、真誠的讚美、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等等。

家長朋友或許會說,這不還是要記很多東西嗎?

能記住更好,不願意記或記不住,那也沒關係,只需要弄懂這些技巧背後最底層的原理。

《人性的弱點》中的這些實用技巧,都以兩個人的觀點為理論基礎。其中一位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慾望有兩種:性的衝動(弗洛伊德的學說離不開這個)、能成為偉人的慾望;另一位是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杜威,他認為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動,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

通觀全書,卡耐基最終更傾向於杜威的觀點,“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是人類慾望的原點,我們只需記住這個簡單的原理,就能輕鬆處理孩子教育中的各種問題。

孩子教育過程中都有哪些問題呢?基本可分為三類:一是行為習慣,二是學習動力,三是社交關聯。下面我一一探討怎麼利用孩子“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在這三個方面實現蛻變。


1、成為“重要人物”,自動升級行為習慣

心理學家萊帕曾做過一個實驗,請幾組愛好打籃球的學生參與實驗,告訴他們將參加一系列的比賽,其中有幾個學生被私下告知他們將是球隊的“主力”,然後將每組學生召集在一起自由練習。結果顯示,那些被告知是“主力”的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生高出約30%。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這就是因為“主力”在球隊是“重要人物”的關係。

曾有一個朋友,當時孩子上三年級,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學校吃午飯時吃不多,這事兒很讓這位家長著急(可以理解),問我有什麼好辦法。

當時各學校正好在響應“光盤行動”,於是我給朋友提了個建議:讓她跟班主任老師說,就說別的學校的經驗:班級裡每個小組都設了一個“光盤行動倡導員”。這個“倡導員”只需做一件事,每天吃午飯的時候,統計一下本組有幾個同學實現了“光盤行動”,然後報給老師,老師會對錶現好的小組進行表揚。

班主任老師覺得這個方法不錯,很快在班級裡推行,朋友的孩子也理所當然地被指定為“倡導員”。結果,自從上任之日起,每天的午飯幾乎都被吃得乾乾淨淨。校長也覺得這個辦法挺好,對班級的做法給予了肯定,班主任也很高興。

學校提供的飯菜的質量並沒有改善,只是孩子當上了“倡導員”——吃飯時的“重要人物”,就使孩子的行為有了重大改變。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在許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中,老大有時會擔負起照顧、或輔導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且往往都會比較盡職盡責。原因也是因為這樣的責任讓老大有“重要人物”的感覺。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說:“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其實就是“成為重要人物”時的體驗。

“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給他想要的東西。”而“成為重要人物”則成每個人(當然包括孩子)都想要的,這是《人性的弱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孩子一旦成為或將要成為“重要人物”,就會自動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所以,作為家長,如果想進一步改善孩子某方面的行為,想方法在合適的場合讓他成為“重要人物”即可。


2、成為“重要人物”,自動啟動自我激勵

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裡,自己也只不過是13歲孩子的魏敏芝,被找去當一個月的代課老師。於是她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歷經重重困難終於把去城裡打工的學生找回到課堂。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雖然魏敏芝的角色是老師,但她也是一個孩子,“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激發了她強烈的內在動力。

在上海,很多小學生一年級入學時英語基礎差距很大。有位英語老師為讓基礎差的同學儘快趕上來,推出了“小師傅帶小徒弟”的,讓一個基礎好的同學帶一個基礎差的同學。

結果,不僅讓“小徒弟”進步飛快,也提升了“小老師”學習的內在動力。

蔡斯等人(Chase,Chin,Oppezzo,&Schwartz,2009)的研究也發現:學生為他人而學要比為自己而學更加努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門徒效應。

當然,可讓孩子們在學校或班級成為“重要人物”的角色,不僅僅只有“老師”。王同學的家長,有時想讓孩子有空時練練作文,由於這不是老師佈置的作業,王同學基本上都是拒絕的。但自從某學期王同學被任命為語文課代表,不僅接受家長的建議每週多寫一篇作文,每晚還主動加做一篇閱讀理解。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除了在學校,在家裡能“成為重要人物”,也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有一位朋友,一次在寫一篇文章時想引用了《紅樓裡》的一句:“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大概時間久了有點生疏,“腹內原來草莽”錯寫成了下闕“於國於家無望”。

寫完後,兒子碰巧讀了這篇文章,發現了錯誤並提醒了爸爸。爸爸很高興地說:“兒子你太棒了,都可以給爸爸檢查文章了,以後你就是爸爸文章的檢校員。”以後爸爸再寫文章時,除了讓孩子檢校,還會有意無意地向兒子“請教”些問題。

兒子認為“檢校員” 是一個 “重要人物”,為了能勝任這個職務,學習之餘也就更願意加強對文學詩詞類的學習。

瑞安和德西(Ryan & Deci,2000)提出人的學習有三種內在動機:自主權、勝任感,以及社交關聯。

其實,這些還不是最底層的動機,“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才是動機的最原點。


3、讓別人做“重要人物”,升級孩子的社交關聯

社交關聯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孩子除了要有好成績,怎樣取得別人的認可、怎樣贏得別人的喜歡、甚至要有影響別人的能力,這都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魏王曹操立嗣的故事: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極聰明,舉筆成章,操欲立之為後嗣。長子曹丕,恐不得立,乃問計於中大夫賈詡。詡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諸子送行,曹植乃稱述功德,發言成章;惟曹丕辭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傷。於是操疑植乖巧,誠心不及丕也。……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當然,曹操立世子考慮的是綜合因素,看“各科”的總成績,才高八斗的曹植文化課有優勢,但在“情商”這門課上卻輸得很徹底。

《人性的弱點》成書的年代,還沒有情商的概念(注:“情商”最早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於1990年首先提出),但它通篇都是在教人怎樣提高情商。

自從丹尼爾·戈爾曼於1995年出版了《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現在應該沒有人懷疑情商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提高情商可以提高社交關聯,提高社交關聯是目的,提高情商是手段。

如果你已讓孩子經常體驗“成為重要人物”的感覺了,那麼是時候讓孩子推己及人、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讓對方體驗一下這種美妙的感覺了。讓別人體驗“成為重要人物的感覺”是孩子提高情商、提高社交關聯的有效途徑。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某家長因孩子語文閱讀理解不是特別好,在一次考試後,打電話向語文老師請教了相關的技巧。老師說相關的技巧在課堂上都講過,可能是孩子掌握得還不太熟練,在電話中又給家長把重點講了一遍,希望家長能督促孩子多練練。

家長聽從了老師的意見,平時多練老師教的那些方法。果然,在後來的一次考試中,孩子的閱讀理解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在高興之餘,家長讓孩子給老師發了個微信,感謝老師上次的指點,才讓自己有了好成績,以後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學習……

別小瞧這樣一個微信,它讓老師感覺到了自己對那個學生很重要,有了“重要人物”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會令人“上癮”。此後,老師對這個孩子更加關注,在課堂上也加強了與他的互動,形成了“成績”與“關注”的良性循環。


影響4億人的《人性的弱點》:助你洞悉孩子慾望原點、實現3大蛻變


讓別人有“成為重要人物”的體驗,不是低俗的“拍馬屁”,而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地為對方考慮。除了對老師,對同學也一樣,誰取得了好成績,對他真誠的祝賀,誰哪方面有優點,表現出真誠的欣賞……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情商高的人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成功,真正的情商高是真心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這和讓別人有“成為重要人物”的感覺是相通的。


總結:

“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是人類慾望的原點,其他一切慾望都由此延伸產生。家長掌握這一點,可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洞悉一切問題,讓孩子自我校正、自我激勵;孩子掌握這一點,可更好地展現自己的真誠和善解人意,讓別人喜歡,這是一項實用的、了不起的能力。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彙集上海百餘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如需個別交流,可關注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