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

對生命足夠熱愛,逆行而上時,才足夠決然。對責任足夠擔當,躬身入局時,才足夠勇敢。執著探求,因為相信遠方值得跋涉。堅守職責,因為付出有時比得到更快樂。誠實勞動、勤勉工作,才能和夢想更接近;奮鬥不息、守護幸福,一起奏響時代最強音。致敬美好生活創造者守護者,江蘇廣電總檯融媒體新聞中心聯合江蘇省總工會推出特別策劃——《時代最強音》。

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南京際華5302服飾裝具有限責任公司接到緊急轉產醫用防護服的任務,當時正值春節期間,員工已經放假,車間全面停產,如何迅速組織人員轉產從來沒有生產過的防護服?這個任務落到了公司縫製車間主任謝秀榮的身上。

【“對這個產品心中沒底”】

防護服共有五十幾道工序,為了醫護人員的安危,不允許出現任何一點質量問題。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可因為沒有生產過這種產品,“每一個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包括車間生產人員,都是對這個產品心中沒底。”謝秀榮說。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醫用防護服,功能上要求舒適、衛生,防護性能好;設計上要採用連體式和閉合門襟,袖口、腳踝、帽子上都要有橡筋;工藝上要求平縫、包縫和壓膠。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

一件防護服有5000多個針眼,每一個針眼都要用熱封膠條進行密封。“當時最大的難度,我覺得還是在熱封膠條這一塊。”

溫度不夠,膠帶壓不緊;溫度高了,膠帶會撕裂;用力大點,面料易崩壞;用力不足,又會產生褶皺。這樣出來的產品都不符合質量要求。

【第一件樣衣下線】

從"0"開始,謝秀榮和技術骨幹們一點點學習,一點點梳理,僅用三天時間,就完善了防護服的生產工藝流程。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操作工的速度、溫度和材料,三個點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才能達到檢測的標準。”謝秀榮說。

2月2號晚上11點43分,第一件樣衣下線。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一次,兩次,三次... ... 十字縫合處,Y字縫合處... ...每一個環節都通過了質量檢測。

生產前的準備全部到位,161名縫紉女工也在第一時間迴歸,謝秀榮帶領大家簽下請戰書,一支防護服生產線上的戰"疫"隊伍,一夜成軍。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但面對新機器、新工藝和高要求,熟練的縫紉工都無法直接上手。

大家不會就練,反覆實驗。“心心念唸的,就是我要是把這個產品質量做好,然後保質量,多高產,然後確保防護服能有一定的數量進入武漢的紅區。”謝秀榮說。

每公分14針,針腳線跡均勻,不得有跳針;熱封平整,保證完好密封... ... 24小時內,工序一道一道擺開,工人們幹著幹著就順了,流水線歡暢了起來。

【從200件到113萬件】

2月4號當天,200件防護服完成了。

謝秀榮心裡既有喜悅,也有一點落差,“感覺這200件防護服的生產的能力,遠遠不夠外界對防護服的那種需求的數量。就覺得自己好像還是有點慢了,但是我覺得我們是敢打硬仗的一支隊伍。”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必須再快點,質量還要好。每一位縫紉女工都明白,手裡趕製的就是湖北前線醫護人員最急需的戰衣!重新調整,謝秀榮將工人分成兩組,實現了24小時人停機不停。

2月5號全天,生產1200件。

2月6號全天,生產2500件。

縫紉女工賈俊榮說,大家到食堂吃飯都是帶著小跑的,“那個氣氛是非常緊張的。哪怕多做一件,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就能少一分危險。

一天只有24小時,可謝秀榮她們恨不得把時間當成36小時去使用。

2月底,日產防護服5.2萬件,單日最高生產6萬件 。

截至3月10日,113萬件防護服陸續送往湖北前線。

醫護人員對工人們說:“感謝你們的辛苦付出,我們一定會凱旋歸來!”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他們前方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們要在後方保護這一部分醫護人員生命安全。”謝秀榮說,“我們得到醫護人員的認可,也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憑的就是那股子勁兒】

其實,這已經不是際華第一次臨危受命。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災帳篷、國慶60週年70週年大閱兵的軍服保障,謝秀榮都帶領女工們順利完成。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從縫紉女工到班組長,到技術員,再到如今的車間主任。

2009年,謝秀榮獲得南京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2016年,榮獲江蘇省勞動模範榮譽榮譽稱號。

謝秀榮還帶領縫紉車間,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巾幗獎狀" "工人先鋒號" "五一巾幗標兵崗""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等多項榮譽。

謝秀榮說,這一切,憑的是對工作的熱情與"愛琢磨"的那股子勁兒。

【時代最強音】

凌晨,這件會救命的衣服,讓160多個女人沸騰了!|時代最強音

我們小身體裡面有大能量。我們縫紉女工如何能在這種小舞臺博得大精彩?要把“在學習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這句話詮釋好,後期我們要把這個工作做得更好。

詳細報道請關注 江蘇衛視《新聞眼》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 王芳 俞銘義 楊文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