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南北飲食有什麼特點?廣州男女老少食檳榔,鳥獸蛇蟲無不食之

據史書記載:下酒“十五盞”第一盞是: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盞”是‘奶房籤、三脆羹”, “第三盞”是“羊舌籤、萌芽肚月玄”。

此外,還有炒白腰子、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等“插食”,

“砌香果子”、 “雕花蜜煎”等“勸酒果子庫十番”。

煨牡蠣、蝤蛑籤等“廚勸酒十味”。

蓮花鴨籤、三珍膾、南炒鱔等“對食十盞二十分”,真可謂是山珍海味,食不厭精。

飲宴順序則最初是“進奉”乾果,“雕化螢煎”和“砌香鹹酸”瓜果、“脯臘” ,“切時果”,“時新果子” 等,然後再進菜“下酒”。這種習俗在《水滸》中也有所反映,設酒筵待客,都要鋪陳果品。

地區口味也有差別,如時稱“南食多鹽,北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

古時寒食節不用熱食,而“寒食火禁”,尤“盛於河東”,“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謂寒食為一月節”,“而陝右亦不舉爨者三日”,開封卻並不嚴格。

古時席地飲食的習俗,到宋時已完全改變。但至少部分僧人仍保留了古俗,史繩祖“曾觀成都華嚴閣下飯萬僧”,“席地而坐, 不設椅桌,即古之設筵敷席也”,“終食之間, 寂然無聲”。

廣州人“不以貧富、長幼、男女,自朝至暮,寧不食飯,唯嗜檳榔”。

欽州人“親死,不食魚肉,而食螃蟹、車螯、蠔、螺之屬,謂之齋素,以其無血也。海南黎人親死,不食粥飯,唯飲酒,食生牛肉,以為至孝在是”。

廣南漢人和一些少數民族,“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他們的食品包括鼠、蝗蟲、蜂房等,有些少數民族還有“鼻飲”,即用“小管”插入鼻中飲水的習慣。匪南方的執人則“以白損為家,採海物為生,且生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