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普米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其餘分佈在雲縣、鳳慶、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裡、鹽源、九龍等縣。普米族有人口2萬。

民族風情—普米族

節日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臺)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週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莊等活動。

民族風情—普米族

端陽節

每到農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罈,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採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飲食習慣

民族風情—普米族

民族風情—普米族

民族風情—普米族

食肉較多,主要是豬、羊、牛、雞肉,以豬肉為主。豬肉有新鮮肉、豬膘肉和臘肉。無論是新鮮的或醃製的,普米人都喜歡煮坨肉,吃時每人一坨。請客,一般有肥、瘦肉和大碗肉;如果是盛宴,要當客人的面宰殺牛、羊或豬、雞,以表示誠心待客。客人離開時,主人要送一塊豬膘肉,稱“散份子”。豬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豬的一種特殊方法,即將豬殺死後去毛、頭、內臟和四肢,加鹽進行醃製,再將腐部縫合成即成豬膘 ,豬膘一般可以放置數年不變質,食用時要一圈圈地切下來,一般每個普米家庭每年都要製作一至兩個豬膘,豬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族語言和文字現狀

民族風情—普米族

羌人遺族中只有建立西夏國的党項人創制過文字。西夏國党項羌的遺裔,唐代被稱為“彌藥”,自稱木雅的人群,他們的語言和普米語非常接近,但並未保留西夏文。

從流傳至今的西夏文與漢文對照詞典《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可以看到,党項羌與槃木(白馬羌)的語言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有部分是當代普米正在使用的語言。如(括號中為西夏語和普米語):今日一日(不能得能)、今日(不能)、一年二年(阿苟能苟)、明日(那羅)、天(沒)、月(力)、天晚(沒乃)、月明(力碎)、今年(不韋)、人(沒)、目(每)、腳(刻)、節(則)、牛(悟)、狼(勒)、蛇(龐)、蛙(百)、麥(拾)、雀子(崽桑)、老鴟(葛尼)等。

普米人歷史上沒有文字。居住在藏區的部分使用藏文和漢文.居住在漢白區域的部分則用漢文。寧蒗縣稱為“韓規”的祭師歷史上曾用藏文書寫宗教經典,蘭坪縣普米也曾用漢文書寫“戎肯”儀式的祭辭。但兩者都未能為廣大群眾所掌握。

普米族建築

民族風情—普米族

“三峽集團把普米族群眾當親人,把菊香村當故鄉,從點滴做起,修水利、修公路、建房子,發展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幫助普米族群眾改變落後的思想觀念,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動向貧困宣戰,共築小康夢。”菊香村黨總支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普米族群眾的心聲。扶貧路上心連心,牽手共築中國夢。在三峽集團的幫扶下,普米族兄弟趕了上來!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邊疆少數民族“一步跨百年”的生動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