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詩歌因句數、字數的限制,要求語言上要特別精煉,因此主語、謂語、賓語、連詞、介詞經常省略。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就是省略了主語“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杜甫《蜀相》)則是省略了謂語,按句意應補充為:映階碧草自(生)春色,隔葉黃醉空(有)好音。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省略賓語造成的空白,按句意應補充為:岐王宅裡尋常見(汝),崔九堂前幾度聞(歌)。““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則省略了介詞“於”。“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則省略了連詞,應為:(若)東風不與周郎便,(則)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語法成分式省略是詩詞創作中常用的方式,其主要是為達到簡潔凝練的表達效果,在實際鑑賞過程中較易判斷。對於這類詩句,在理解時需要補出省略的成分,使語言暢達,意思明顯,便於理解。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在古詩詞中,還有一類常見的省略形式,就是省略謂語動詞,形成特有的名詞句,即由幾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組合而成的句子,句中沒有作為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一類詩句往往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最具代表性的還有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沒有一個動詞、形容詞,全是名詞拼接,一個個意象直接組合成意象群,簡練而含蓄,既突出了早行的特點,又刻畫了旅人凌晨趕路時的淒冷感受和寂寞心情。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層形式下,蘊涵著豐富的深層含義。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僅十八字,全為名詞,卻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為“斷腸人”的活動創設了典型環境,營造了一種蒼涼的氛圍。

在詩歌當中,因為字數的限制,通常會省略個別語法成分

詩人只提供情景畫面,其餘讓讀者自己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去拼接組合、想象補充。以景託情,景中生情,勾勒出天涯遊子在蕭瑟的秋風中漂泊不定而又憂愁滿懷的羈旅之苦。鑑賞這類詩句,只有通過反覆吟詠、深入體味,發揮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再現的多個畫面,並進行恰當的鏈接,才會知道它藝術語言的精妙,體會其中豐富的意蘊。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益唱說育兒”,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