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就一定能學好語文嗎?

現在有一個觀點,說要學好語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閱讀,只要多讀書,就能學好語文。之前我是很認同這個觀點的。

我家的小孩就非常喜歡看課外書,自從識字以來,她課餘的時間只要有空,就是書不離手,不看電視,也不看手機。我買了很多課外書給她看,心裡也是挺竊喜的“看來,以後的語文成績不用擔心了”。但是事實沒有那麼簡單,看了那麼多書,她寫作文還是經常抓耳撓腮,不知從哪下筆,語文成績也不是很突出。不是說多讀書就能學好語文嗎?我就不明白了,這麼愛閱讀的孩子,怎麼會寫不出作文?


多讀書就一定能學好語文嗎?

這個問題讓我困惑了好一陣子,後來終於總結出一些心得:僅僅多讀書是不夠的,還要注意 書的內容,和讀書的方法——

第一 書的內容

雖然說“開卷有益”,現在孩子看的課外書大部分也都是老師推薦的,但如果以提高語文成績和作文水平為目的,挑選書就要更有針對性一些。

比如有一套書《羅爾德.達爾》,是老師推薦的,內容也不錯,都是以小孩子的視角寫的一些故事。可這套書的問題在於,作者為了貼近孩子的心理,語言風格非常口語化,很直白,以至於我女兒看這套書的那段時間,寫的作文都是大白話。另外,這類外國作品是英文的表達習慣,受它的影響,孩子寫的作文容易“四不像”。

學寫作文剛開始都是模仿,有些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但並不適合讓初學作文的孩子去模仿。所以後來我就多給她看一些國內的優秀作家的作品,比如曹文軒、沈石溪、楊紅櫻等等。

多讀書就一定能學好語文嗎?

第二 讀書的方法

我們讀書的時候,特別是讀一些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小說時,就會忍不住被情節吸引,只關注故事的發展而忘記了欣賞它的文字。孩子讀書也會這樣,而這樣讀書的效果其實跟看電視劇是差不多的。讀書就成為了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所以要避免孩子養成這樣“刷劇”式讀書的習慣,必須要採取一些方法,我的方法就是 摘抄和寫感想,或者叫做寫“讀書筆記”。

這段時間我給孩子規定,每天看過的課外書,要從中摘抄出一些好詞、好句、好段落,最好能再寫上幾句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這樣才不會去走馬觀花的看書。在摘抄的過程中,才能細細的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好,真正吸取到營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閱讀理解的能力。這種方法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是種負擔,一旦將來養成了習慣,會是一生受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效果還是不錯的,不說“下筆有神”,最起碼做到“下筆有詞”。

多讀書就一定能學好語文嗎?

所以說,要學好語文僅僅“多讀書”是不夠的,還要“讀對書”“會讀書”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