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一座座大小水库,一条条大小干渠,还有曾经纵横交错的砂土公路和一部分铁路,是劳动人民一把把锄头挖出来,一担担土箕挑起来的。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当你行走在这些土坷垃工程时,你会不会感到惊讶?年轻人也许以为是自然造成的。不怪你,因为你没有赶上那个年代,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没有看到壮观的战斗场面,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只有健在父辈们和年长的同辈们知道,是他们与去世的前辈们留下了永恒的丰碑,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一些工程的维护和维修工作,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每年每个生产队抽调2—4人,以大队为单位组成水利维修专业队。

开始在大队和公社范围,维修支渠干渠,挖平台出侧沟,疏通沟渠,安涵管架人行桥,建跌水闸。一条干渠平缓而下,在某个地点陡降几米,这个地方必要建个闸,来保障上段干渠水位有水到支渠里去。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专业队里年轻人居多,大多是没有结婚成家的,是些初生牛犊不怕虎,吃饭不管天的毛小子。但大家组合在一起,气味相同,情趣相投,做起事来积极性高,干劲十足,头脑开巧,活力四射。唱着歌声伴随劳动,虽有走调,但活跃气氛,给单调的活儿带来欢声笑语,弄得开怀大笑。年纪大些的师傅哼些山歌,情哥哥调侃情妹妹似的,夹杂着一些笑话,幽默风趣不断。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年轻人好奇喜动,一天,利用休息时间,我们一行沿着干渠步行10多里,来到界岭公社(现金罗镇)西边的枝(城)柳(州)铁路旁,一条3—4人并排无障碍通过的倒虹吸管,犹如一条卧龙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铁路东边是一条大峪,山门水库引流干渠要通过铁路和大峪,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案,一是架渡槽,二是埋倒虹吸(涵)管。进水口和出水口没有落差,只有架渡槽,根据地势要浇注多根高度不一致的立柱(桥墩),再在立柱上浇注渡槽或吊装预制渡槽,工程难度之大。恰好此处进水口高于出水口,有一定的落差,正好埋倒虹吸管,干渠水随西高东低地势差压过来,流到丘陵地区田野,让远方的人们也喝上了来自高山上的清凉水。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一晃时间过去了半年,下半年我们转移到了金山公社,现火连坡镇往北到湘鄂边界的洈水河边,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河的地方,有个温泉池。只见一个近20来米直径的圆池,池底不停的冒出水泡,随着水泡冒出水面,热汽弥漫,一股温热水流入洈水河。我们常去用温泉水洗脸,感受大自然的杰作。

我们驻扎在当地老乡家里,离老乡家不远的后山上,尽是岩石山,干渠就在半山腰,是太青水库引流干渠,连接三门水库。我们给干渠疏通清淤,修复渠墙,清理侧沟,干渠堤面除障。劳动时,不知谁喊了一句,那是不是湖北洈水水库。大家不约而同朝东偏北望去,远方天边一片白茫茫。据说是湖北松滋大岩咀水库,截流洈水而成。澧县洈水干渠就是从大岩咀水库引流而来,把湖北水引到湖南。

干了一段时间,我们又转移到原马溪公社河口大队,那里的岩石山更高更险峻。为防避石头滚落干渠中,堵塞渠道,我们去的任务是给干渠做一道保护层——架拱。山上石头秃立,有些已滚落干渠中,堵塞渠道,如不给干渠增加保护层,势必影响通水,直至无法通水。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由于砂运不到位,要人工转移,用砂量大,管理处决定,责成我们连队就地取砂作业。距干渠下1000米有条河,就是洈水河,是澧县松滋界河,也是湖南湖北界河,当地称边山河。我们驻扎的地方,有条小溪沟与边山河形成河口,叫河口村。边山河自松滋与小溪沟靠向澧县这边形成一个大砂滩,冬天枯水季节,砂滩露出,砂干净且无杂质,正好取砂。

为了尽快取砂作业,早日完成工期,连队给每个人定了任务。大家干劲十足,信心百倍,每日吃过天亮饭,背着锄头、钢锹、挑着土箕来到砂滩,挑起满满一担砂快步登上干渠,转身一溜烟跑下河滩。当日的任务完成后回到住地,洗澡洗衣服,疲劳已没有,用过晚饭到老乡家串门。在聊天中得知,每家都有地窖,用来贮藏红薯。地窖冬暖夏凉,冬天贮藏红薯不受低温寒气的影响,不易腐烂,贮藏到来年播种红薯季节。当地老乡除食用外,养猪、熬糖、取淀粉、做薯片等。老乡给我们一些红薯,放到饭䉕里,蒸熟的香气和甜度,是本地红薯没法相比的。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使我感到很惊讶和不解的是,不像丘陵地带有成片的岗地,了解得知,当地老乡利用岩山石头窝来栽插红薯。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石头窝,窝里有土,但很肥沃,耐干旱,长出的红薯又大又漂亮。要好多岩头凹、石头窝长出一窖红薯啊。到了挖红薯季节,山里人用背篓一背篓背下山,与他们之比我们的条件优越好多。山里人不畏艰辛,与险恶的环境抗争,勤劳纯朴,成就了他们高贵的品质。

砂挑有了,开始架拱,起初是筑的土模。石拱架好后,抢晴天日夜出土,实行三班倒。土出空后检查发现,石拱有裂缝。原来土模是堆起来的,没有夯实。架拱中有时间间隔,先架的一边慢慢下沉,与后架的有悬殊,不合要求,只能毁了重架。管理处决定到兄弟连去抬木模,我们筑土模时,木模兄弟连队在用。

木拱模轻松多了,把模放正、打上撑、拌水泥砂浆、抬石头、拱模上先铺垫一层砂浆。在模上摆弄石头的是师傅,一块石头抬去,看准方位,转动放下到位。能搬动的石头直接用手搬,灵活机动,空隙灌满砂浆。大石头用锤解小,架拱时,选择大小头的石头,大头朝上,小头朝下,高度基本一致,因为石拱是扇形。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主要险段,易落石头的渠段,被我们一天天架起了保护层。为了抓紧时间,少走路程,我们又转移到滴水岩。怎么叫滴水岩,是流水岩更确切。距干渠靠山内里有个洼,洼里有个泉水洞,长年有股5马力配套水泵抽出的水流出,供当地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绰绰有余,是大自然给予当地人的恩惠,我们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给予的施舍,大自然太神奇了。

工期在我们努力下一天天在临近,这年冬天,老天也在眷顾远方的我们,没有下多雨,又暖和。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完成所有任务,就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最后一件事就是把木拱模送到太青水库管理处,大家听说又到新的地方去,很兴奋。两人抬一个模架,沿着20多里的干渠向西行进,南面是陡峭的岩石山脉,不知山里面的模样,北面是马溪一条峪,不宽但很长,一直处太青水库堤下。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大家有说有笑行走在干渠堤上,沿途有农家傍山而居,盖着石板的房子,屋后有泉水坑,坑不大但水清澈。不知不觉来到了澧县最高水库——太青水库,一睹水库真面目,三面群山合围,一面被大堤挡住,一汪库水随劳动人民的意志,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造福澧县人民。

送模回到住地,一夜过后就能回家了,第二天经打听连队负责人,询问有车回家没有,回复没把握,不说有车或者没车,莫临两可。干脆我和一个工友一拍即合,相邀到湖北松滋县刘家场去,早就听说刘家场有兵工厂,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好奇心驱使,又是下工了。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俩人既兴奋,又对异地的渴望,步行六七里,经边山河老街,过澧(县)松(滋)大桥,体验一脚踏俩省的感觉,到松滋境内乘车。客车盘旋在光秃秃的岩石山中,偶尔有户人家,过完30里路的崇山峻岭,东西开阔像条走廊的地方,就是刘家场了。人生地不熟,在一家有两层楼的商场逛了一圈,相对镇来说,当时算是比较大的商场,估计开业不久,那时是集体经营模式。

看到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知去哪里看什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地方就是光秃秃的岩石山多。逗留了一会,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三四点,时间不容许我们耽搁了,要返回。经打听没有返回的班车了,俩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怏怏的,没办法,二三十里的盘山公路只有迈开腿、靠脚一步步来走了。

现实中的刘家场没有意景中的刘家场美妙,相差甚远,也许是我们时间有限,只是临街一角,没有深入去了解,逛个够。兴奋而去,沮丧而回,不愉快的事还等着我俩。到了住户,怎么这样安静,昨天还热热闹闹的,判若两样。经问住户,大队人员已经回家了。只怪自己喜欢跑,一想不后悔,今生去过刘家场,不是干水利不得来啊。

晚上在住户老板搞了饭吃,休息一晚,明天自掏腰包回家咯。第二天赶到边山河也没有搭着车,那时既使通了客车的地方,车次也很少,只好走到火连坡,到火连坡总算搭着了去县城的车经过大堰垱,再步行20多里回家。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很多人有了小汽车,想去哪儿去哪儿。没有私驾车,有公共交通工具,还能租车,远近不用脚步,今非昔比。

后来有事去过羊耳山煤矿,在闸口境内,尖尖的山峰真像羊耳朵,怪不得叫羊耳山,名符其是。距羊耳山不远是著名的山门水库,俩座大山之间,被一条土堤紧紧相连。高高的土堤,距离不长,宽度之宽,长度宽度成正比。当时的县委书记号召澧县人民,用一把锄头,一担土箕,把大堤做起来。澧县人民响应县委号召,把大堤做起来了,大堤像一道山门紧紧锁在俩座大山之间。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站在高高的大堤上,山门内碧波荡漾,朝水库中望去,中间升出几个小山包,似小岛,被植物覆盖着,如一幅水墨画,给一汪内水注上了几坨永不退色的绿墨。远处一遍模糊,两边被大山遮挡住,看不着边,有种玄幻的感觉。天然的水库位置,天上无,地上有,且独一无二的山门水库啊。与之相关配套干渠一并动工完成,把山门内的水引流到远方,灌溉农田,滋润农作物和人们生活用水。只需把山门(涵闸)稍微打开一点点,流往下游不得了的水。

曾经在维修水利专业队的一年里

我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挖渠做堤小工程,如遇渠道过峪口,填方工程,一担担土挑来一层层到,一层层打硪,层层夯实,最上面台堤开沟渠。渠道穿过山凸,一锄锄挖,用土箕一担担挑到需要土的填方,或挑到别处不碍渠道的地方。虽然生活是土榨棉油炒小菜便饭,曾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历历在目,曾经广大农民靠一锄一土箕做出惊天地,泣鬼魂的浩大工程,我所参加的工程算不得什么。特别是专业队一年里,和那些大工程相比,是很轻松的。我之所以回忆起来,通过我的经历联想到过去的年代,在生活更艰苦,条件更恶劣下,做出如此浩瀚的工程。广大农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精神激励着我们,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勤奋劳作,节俭持家的传统影响着我们。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父辈们,年长的同辈们铺垫起来的,没有他们的艰苦劳作,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美好的生活。生活在当今,只要你勤奋努力,不懒惰,不愁吃穿用。只要你不做违纪犯法的事,有损道德的事,多自由的社会,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在这惬意的新时代里,不要忘记曾经在艰苦的年代为我们铺垫幸福之路的人们,缅怀他们。为还健在的过来人,后人好好孝敬他们,赡养他们,使他们在有生之年享享福,安度余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