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中國餃子在英語中被翻譯成Chinese dumplings,是全世界幾十種麵皮包餡的dumpling中的一種。

而“餃子”兩字真正的音譯“gyoza”,指的是日本煎餃。

同樣,中國綠茶的翻譯是green tea,但“茶”字的音譯卻被組成了單詞“matcha”,指的是日式抹茶。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這不僅是因為歷史上的文化弱勢,引起的東西方認知錯位,更隱藏了一個很多國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中國人奉為“國飲”的綠茶,在國際上的存在感欠缺。

為什麼東西方都喜愛喝紅茶,但對綠茶,卻有著巨大的分歧?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No:1 壹


紅茶是茶的早期形態,其歷史比綠茶悠久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原產於南方丘陵地帶的茶,對於人類來說,最初並不是良好的食物:味苦,缺乏產生飽腹感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也沒有讓人賞心悅目的花朵和果實。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但也許是饑饉時的充飢,也許是疾病時的巫蠱,當人類嘗試茶鮮葉之後,發現了它提神和使人愉悅的作用。當西方化學成熟之後人類才明白,其實大部分茶葉中的咖啡因含量,遠高於咖啡豆。

到今天,雲貴高原許多地方依然保存著食用茶鮮葉的習慣:把採來的新鮮茶葉,揉碎放在碗裡,加上少許大蒜、辣椒、鹽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勻。當地人稱之為“涼拌茶”。

隨著中原王朝的擴張,長江以南地區在東周末期被納入帝國版圖。這也使得茶逐漸向北傳播,進入華夏腹地:黃河流域。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黃河以北並不適宜種植茶樹,但飲茶的風尚卻一點都沒打折扣:人們發現,乾燥、緊壓、發酵這些初衷是為了便於運輸和保存的技術,誤打誤撞加強了茶葉帶來的興奮感和愉悅感。


這是因為植物細胞壁被破壞、抑制咖啡因吸收的酚類物質被分解,從而使得茶葉裡的咖啡因更容易被析出到茶水中。

換言之,誕生在這個階段的紅茶,實質上已經奠定了全人類共同飲茶的理由。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當時,茶葉的吃法主要是“混煮羹飲”。混煮就是加入花椒、生薑、桂皮等香料和鹽、奶等輔料同煮。這是奶茶的前身,至今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依然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吃法,而阿拉伯人把鹽和香料改為更簡便易操作的砂糖之後,輾轉傳播到了西方,並隨著殖民的浪潮,以舶來品的姿態重新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這段歷史,可以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國家奶茶地理

“羹飲”更復雜一些,是在茶里加入菜、肉、穀物,煮成粥糜餐食。《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意思是把去殼的粟米、烤制的禽類和蛋類,與茶一起做成簡樸的餐食。東漢之後,隨著生活精細化程度增高,調味品的日漸豐富,中國人的飯菜開始分開操作,茶與穀物被徹底分開。而以茶入菜,更多地成為後世附庸風雅的做法。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No:2 貳


中國人對茶的認識升級,從唐代橫空出世的《茶經》開始。

這部作品,從茶源、茶具、茶造、茶飲、茶事等方面,整理了前朝人對茶的著述和理解,但本質上,是把茶從一種食物,上升到了生活和處事的方法論。貫穿《茶經》全書的隱藏主線,是中國儒學謙達、恬退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世界觀。

這是六朝之後,中國科舉制度成熟、文人士大夫文化覺醒的結果。它與唐詩宋詞的出現,有共同的歷史背景。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從此以後,中國人越來越傾向於欣賞茶葉苦澀背後的原香原味,並把粗暴的香料味、糖鹽味斥為粗鄙,混煮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與此同時,《茶經》還把未經發酵的綠茶引為正宗,相比於紅茶中充沛的咖啡因帶來的過於強烈的愉悅感,綠茶中的咖啡因析出少、吸收慢,更符合儒學的謙遜中庸之道。

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與全人類分道揚鑣。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文化的進步,不一定帶來技術和認知的進步,某些時候,它還會出現返祖歸古的情況。中國的茶文化如此,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塑,也何嘗不是如此。

最有意思的是,陸羽提出的蒸青團茶,被當時大規模派出遣唐使的日本學習,並帶回本國,成為日後日本抹茶和茶道的物質基礎。這種以蒸制代替發酵,讓茶葉快速熟成,再搗碎緊壓焙乾的手段,與紅茶最大的區別是保留了茶鮮葉中的葉綠素。但其製作方法,依然帶有紅茶茶餅的諸多痕跡。

換言之,蒸青團茶只是中國綠茶之路的起步之作,是紅綠交替階段的過渡品。它啟發了後世保留綠茶原葉的烘青茶和炒青茶。日本所謂的抹茶文化,只是中國綠茶發展史中的一個半吊子作品。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No:3 叄


明清之後,烘青茶和炒青茶在中國先後成熟。收採、揉捻、殺青、乾燥,滿園的春意盎然,在幾天之內,就被濃縮收貯到小小的茶罐裡,韜光養晦、韞櫝藏珠。只要熱水一衝,就能綠葉舒捲、茶香四溢,恍若重生。

它代表了中國儒學所傾慕的,守方圓、知進退的品質。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茶器也由複雜的茶盤、濾網、茶筅等等,簡化到了樸素的茶杯——除了聞茶、飲茶之外,還要欣賞杯中葉片舒捲的姿態,才是完整的綠茶美學。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而出產於早春的綠茶嫩芽,葉片形態漂亮可人,又因為生長週期短、日照不充分、灌漿不足,使其滋味淡薄,成為中國人眼中滋味清遠的高級茶的代表。

著名的綠茶如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等,都以清明節前採摘的“明前”為尊。

但一個令人遺憾的情況是,15世紀開始由大航海所推動的世界一體化進程,卻因為明清兩代封關禁海而讓中國獨立於世界之外。西方人熱愛中國茶,在打破了阿拉伯世界對陸路的壟斷之後,大量中國茶由海路被輸送到歐洲和新世界,其中既有綠茶、也有紅茶。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但明清政府半遮半掩的態度,讓西方人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看清中國人真正的訴求喜好是什麼:當失去了文化的加持後,先入為主的口味,成了評判食品優劣的唯一標準。理所當然的,咖啡因更充沛、提供更強烈興奮感和愉悅感的紅茶,是從中國進口茶葉的優選。再後來,殖民者把中國紅茶引入南亞次大陸栽種,讓印度和斯里蘭卡一躍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紅茶出產地。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到今天為止,地球上每年近600萬噸的茶產量中,紅茶佔到一半以上。如果除去中國國內茶葉消費中綠茶所佔的70%之外,外國人飲用綠茶的數量更是不及紅茶的零頭。


隨之帶來的文化差異,讓東西方在茶方面至今存在互不理解的鴻溝:中國人覺得老外在上好的茶里加糖加奶加香料是糟踐,全然忘記了唐宋以前我們自己也這樣喝茶;而老外們則覺得中國人追求的明前綠茶淡而無味,不理解為什麼要喝這種東西。

閉關鎖國,遺毒無窮。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No:4 肆


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國綠茶最大的進口國,不是抹茶佔據主導地位的東亞,也不是紅茶佔據主導地位的歐美,而是位於撒哈拉北緣、伊斯蘭世界最西的北非地區。

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諸國。

當地人用銅壺煮綠茶,茶湯碧綠,喝前冰鎮,再加兩片留蘭香薄荷與一些糖,講究的,再搭配一些檸檬精油之類的香料,這種甜而清涼的茶飲,被摩洛哥人視作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為什麼這片中國人完全不瞭解的土地,會流行綠茶?文化傳承固然是一方面:作為歷史上伊斯蘭世界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的前沿,當地把直布羅陀海峽對岸西班牙、法國流行的咖啡視作“魔鬼的飲料”。而同樣富含咖啡因的茶,成了最重要的嗜好品。

此外,撒哈拉北緣的炎熱氣候,讓人們對清新、清涼的飲品有著天然的傾向。歐美主流的紅茶加奶和糖的喝法,因其高熱量、高負擔,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衝突;同時,紅茶醇厚的滋味和湯色,也不符合薄荷清涼綠色的基調。綠茶,在幾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成了北非國民飲品的最優選。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自然和歷史的巧合,讓遙遠的北非,成為了中國綠茶,海外表達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而薄荷綠茶,也與萬里之外日本的東瀛抹茶,構築了中國綠茶一體兩面的世界觀。


瞭解別人,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


靈魂拷問:為什麼外國人不愛喝中國綠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