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4月8日武漢“解封”了,

但北京衛視《生命緣》赴武漢的拍攝團隊還沒有回來。

他們說:“要等到最後一名醫療隊員回家”!

感謝你們的勇敢,致敬你們的堅守。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這個冬春之交,註定被人們記住。無數捨棄了生死的“抗疫戰士”成為我們心目中的英雄,這其中包括白衣天使、醫學科研工作者、人民子弟兵,也包括了廣大志願者以及來自各行業奔赴抗疫前線的人們。當然,也包括奮戰在一線拍攝採訪的電視人,而在各路媒體形態中,醫療紀實類節目憑藉真實的鏡頭和鮮活的故事講述,自然成為戰疫“強抗體”。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作為全國首檔記錄醫患故事的新聞紀錄片品牌,北京衛視《生命緣》在疫情爆發之時,火速推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道,並派出僅有6人的攝製團隊,兵分兩路,深入疫情“風暴之眼”,已在武漢持續拍攝近70天,見證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蔓延,到最後有效控制的全過程。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退縮,其中的堅持與辛苦可想而知,他們的用心、用情、用功體現在每期的節目之中,他們的身心顯然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用行動訴說著紀錄片人不缺席社會前進的進程,用真情描摹著英雄的醫護工作者的奉獻,也用影像記錄著特殊時期一個個生動的面孔。

他們身上湧現的專業、敬業、用心、用情的精神也深深體現在每期節目之中,鏡頭裡,一個個鮮活的細節被放大,讓觀眾真實感受抗擊疫情的最新進展和醫務人員的全力奉獻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消除著人們對疫情的恐慌焦慮。

“武漢與北京在一起”

講好故事有溫度

“我們一定能扛過來,好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沈寧握住一位患者的手鼓勵道。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在《生命緣》之《來自武漢的報道》中,這樣的身影不計其數。從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三)開始,北京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朝陽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緊急組成的國家醫療隊火速馳援武漢。《生命緣》跟隨他們的腳步,記錄下北京援鄂抗“疫”醫療隊在武漢,和他們手中新冠肺炎患者與病魔鬥爭的故事。

“咱們有希望”,“比原來強多了”,“這個一點都不難受”……當這些來自北京的醫生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他們不再是簡單的醫患關係了,而因生死之交時的鼓舞變得更加親密,甚至有即將出院的患者請求道,“我能不能去機場送一下你們?”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所以在整個系列報道中看到的故事,一條基本的線索是從這些北京馳援醫生的視角,看正在武漢的醫院裡發生的有關逆行的故事,它們是《生命緣》以往生命故事的延伸,有落點又有張力。

在60余天的時間裡,創作團隊始終身處一線,與醫生、病患們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關係。其中,既有醫生當朋友般的傾訴,又有患者康復後邀請記者和攝影師加入醫生行列,一起接受鞠躬。他們把《生命緣》拍攝團隊和北京馳援醫生看成了一個整體,都是“武漢和北京在一起”最好的證明。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在一起”的,不僅是兩地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更有來自創作者之間的聯動。除了一線採訪拍攝的記者和攝影師,整個北京衛視決策層、以及片尾字幕中每集近十人的後期導演團隊等也都連軸運轉。

每集中的另一個重要敘事點便是這些醫護人員與北京家人的相守相望。不管是兩地分割的鄭茜子、薛碩醫生夫婦,還是安慰女兒“等櫻花開了,媽媽就回家”的護士長苗苗,同時記錄的鏡頭讓這種情感更為動人。

當一批創作逆行者前往武漢時,整個欄目組也早在大年初七之前全員復工,為講好每一個生命故事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重啟”的情節不斷上演

捕捉細節有角度

“武漢現在封城了,但是沒有暫停,它是在重啟。”《來自武漢的報道》第二集《重啟》從一位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自述開始。武漢的二月,一邊是街道上死寂般的沉默,一邊是醫院裡許多生命的治癒與重啟。

相較於目前大多數紀實節目的外圍拍攝,《生命緣》直接深入最為一線的重症監護室,首次公開記錄了ECMO搶救全程等,為觀眾科普了病人“起死回生”的來龍去脈。這個視頻片段也被微信插件騰訊新聞直接推送給全國大中城市4億微信用戶,人民日報發文點贊北京衛視節目的使命與擔當。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整個《來自武漢的報道》系列在情感基調上都凸顯了一種美好的“重啟”,不管是援鄂醫生從馳援到迴歸,還是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或是被隔離的夫妻重新相見,新生活都因為這群逆行者朝我們走來。當一位感染上新冠肺炎的高齡產婦經過救治康復出院時,唐子人醫生也帶著醫護團隊前來送行,希望她將愛的溫度繼續傳遞,“願你今後歲月靜好,生生不息”。

更進一步的是,每集二十幾分鍾雖然短,但整個系列卻能從各個維度切入。無論是節目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努力,以及對生命的感悟,還是蘊含其中個人情感與生死哲思的交相輝映,每一集都通過故事結構、主題表達等創新引人反思共鳴,如第二集用一位康復者的自述串聯全篇,第五集又用三對夫妻相望的視角強化疫情下的愛情。正如那位康復者所說,“只要能活著出去,我想用一生去陪伴家人,我希望所有的人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節目的獨特之處也在於此,不僅記錄故事,更探討愛與生命。


聚焦情感有力量

當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患者,這種互動非常讓我們感動,當醫護人員表達他們與患者之間真情實感時,可以說,《生命緣》鏡頭裡的愛,有親情、愛情、友情也有醫患之間的攜手並肩,更有萬千家庭的期盼。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不僅要治療患者身體的病痛,醫生還要緩解心理上的焦慮。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的住院醫師郭輔政醫生,於2月7日來到武漢,在武漢工作有40多天,在他看來,戰勝病毒更需要堅強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態。

比如患者尹先生,父親患病離世,母親也同樣罹患新冠肺炎住院,如此的壓力使得尹先生情緒低落。為此,郭醫生多次鼓勵與溝通,讓母子二人通過視頻通話相互鼓勁,給予彼此力量。在郭醫生看來,作為醫生不僅需要冷靜,也要滿懷一顆悲憫之心,因為在每個數據背後,都跳動著一家人的牽掛。

這次疫情報道中,許多普通人的故事出現在《生命緣》的鏡頭裡,給人以溫暖和感動,也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決策力+執行力

時代的記錄永遠處於“進行時”

近70天的時間,對於疫情宣傳報道和紀實影像創作而言,既漫長又短暫。漫長在,整個平臺需要在連續幾個月的時間內“繃緊一根弦”,與醫護人員一道在一線疫區保持高強度工作。短暫在,作為一線衛視平臺,要不斷滿足觀眾對於信息的渴求,在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對整個團隊也是一場全新的考驗。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一方面,通過站位高的決策力,整個平臺在策劃、創作、傳播等全流程指揮,保證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力度和思想高度。從除夕前夜組建報道團隊進駐北京一線疫區,再到跟隨北京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長時間跟拍,對選題的執著追蹤並推出多個優質作品,反映了北京衛視記錄時代的決心和能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的暴婧醫生在節目中說,“其實我們就是普通人,就覺得自己該幹這事兒。”如果說這是一名醫生的自白,那麼這些電視人的身體力行的回答也是如此樸實無華。

另一方面,通過高效率的執行力,《生命緣》主創人員在文本、節目形態、後期剪輯等方面精益求精……多方群策群力,實現了一次對突發事件、重大題材創作的有力探索,彰顯了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

如今,《生命緣》鏡頭裡紀實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他們有的已經從危重症轉為輕症,有的治癒出院進入隔離觀察期,有的已經完全康復回到家中,他們是這場疫情的親歷者、見證者。節目裡看似平實的畫面,每一幀影像背後都傳遞著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過了很多年之後,無論是醫護工作者,還是患者,亦或者參與其中的每一位人,回想起來,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

他們曾經做了這麼一件有擔當的事兒,在他們的一生中,這一抹亮色會永遠存在。

“花都開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衛視《生命緣》“武漢系列”攝製團隊

感謝熒屏背後電視人的付出,也期待這檔醫療紀實節目為我們帶來更多好的作品。

春暖花開,我們期待你們的凱旋,北京衛視《生命緣》的故事仍在繼續。。。。。。。


《北京衛視〈生命緣〉戰“疫”進行時電視人的“守望之路”》.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朝明

《見人心,談人生,〈生命緣〉武漢系列有什麼不一樣?》.影視前哨 文/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