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人生是一段旅程。”是一個使用了隱喻的例子,非常典型。

隱喻,並不僅僅是語言學的專有術語,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與隱喻息息相關,隱喻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人類的思考和行動,是天然隱喻化的。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比如我們說:

“人生,要往前看。”

“你浪費了我的時間。”

“股票一直在上漲。”

這些語言形式,我們表達得如此自然,自然得都讓我們察覺不到這都是使用了隱喻。

  • “人生,要往前看”——將人的一生(抽象)隱喻為一段旅程(具體),未來在前,過去在後。
  • “你浪費了我的時間”——將時間(抽象)隱喻為金錢(具體)。
  • “股票一直在上漲”——將股票數字的增加(抽象)隱喻為空間關係的上方(具體)。

這,通通都是隱喻。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隱喻的本質即搭建兩個概念之間的橋樑,用一個概念的一部分特徵構建另一個概念,以期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好地被理解。一般而言,隱喻是用具體概念來理解和構建抽象概念的基本方式。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思維、經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Lakoff & Johnson,1980)

比如,“時間是金錢”就是一個最基本的隱喻。

我們會說:

“你在浪費我的時間。”

“今天的文案花了我一個小時。”

“時間是有限的。”

這些例子,都是在用“金錢”來隱喻“時間”,用“金錢”這個比較具體的對象,來理解“時間”這個比較抽象的對象。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花錢”、“浪費錢”中的動詞“花”和“浪費”都是和“錢”最高頻的動詞。用我們日常感知的金錢、價值和限度來量化時間,形成概念化的理解,而這些都已深深根植在了我們生活中。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語言裡的隱喻對我們的生活具有豐富的意義,它們代表了生活的核心價值和生活的終極意義。

2019年,斯坦福大學的Szu-Chi Huang和Jennifer Aaker,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認為:

人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嚴重依賴隱喻。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依賴。

如果將實現目標看做“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會使人們更有可能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更有可能維持這些行為。

將實現目標看做“一段旅程”,會促使人們反思開始的初心,起步的方式以及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而且,有趣的地方在於,隱喻不僅僅能幫助人們理解抽象概念,而且還能幫助人們開始一種新的生活。通過改變我們對概念的認知,通過改變認知去改變行為,從而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比如, 在以前,我們習慣於將實現目標看做“到達了一個終點”,我們永遠從一個終點跑到另一個終點,雖然也會伴有成功,但身心疲憊,無法停止。

但,如果我們將實現目標看做“一段旅程”,那麼,我們就更能從容地接受沒法實現目標的失敗。因為,旅途中不僅有彩虹,也會有風雨。

既然是旅程,我們不會那麼患得患失,我們知道旅途中有存在的風險,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們總是在為自己編織人生故事,不同的人生故事的隱喻會讓我們對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有著完全不同的認知,並根據我們大腦裡所設定的隱喻去生活,從而打造這一人生故事的連貫性。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人生,是一段旅程。

希望在新的一年,我們能放下過往的遺憾與失敗,往前看,重新背起行囊,開始新的征途。

人生,是一段旅程。

旅途中,有汗水,有辛苦,有許多不期而至的人與事,讓我們用面對旅途的心來從容面對。

人生,是一段旅程。

不管是甜,還是苦,都是美好的過程,且一去不復返。

讓我們在新的一年,且行且開心,且行且真心。

來,整理即將逝去的一年,一起倒數,迎接新的一段旅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隱喻,但不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