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人生是一段旅程。”是一个使用了隐喻的例子,非常典型。

隐喻,并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专有术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隐喻息息相关,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是天然隐喻化的。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比如我们说:

“人生,要往前看。”

“你浪费了我的时间。”

“股票一直在上涨。”

这些语言形式,我们表达得如此自然,自然得都让我们察觉不到这都是使用了隐喻。

  • “人生,要往前看”——将人的一生(抽象)隐喻为一段旅程(具体),未来在前,过去在后。
  • “你浪费了我的时间”——将时间(抽象)隐喻为金钱(具体)。
  • “股票一直在上涨”——将股票数字的增加(抽象)隐喻为空间关系的上方(具体)。

这,通通都是隐喻。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隐喻的本质即搭建两个概念之间的桥梁,用一个概念的一部分特征构建另一个概念,以期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好地被理解。一般而言,隐喻是用具体概念来理解和构建抽象概念的基本方式。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 Johnson,1980)

比如,“时间是金钱”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隐喻。

我们会说: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今天的文案花了我一个小时。”

“时间是有限的。”

这些例子,都是在用“金钱”来隐喻“时间”,用“金钱”这个比较具体的对象,来理解“时间”这个比较抽象的对象。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花钱”、“浪费钱”中的动词“花”和“浪费”都是和“钱”最高频的动词。用我们日常感知的金钱、价值和限度来量化时间,形成概念化的理解,而这些都已深深根植在了我们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语言里的隐喻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意义,它们代表了生活的核心价值和生活的终极意义。

2019年,斯坦福大学的Szu-Chi Huang和Jennifer Aaker,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认为:

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严重依赖隐喻。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依赖。

如果将实现目标看做“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会使人们更有可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更有可能维持这些行为。

将实现目标看做“一段旅程”,会促使人们反思开始的初心,起步的方式以及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而且,有趣的地方在于,隐喻不仅仅能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开始一种新的生活。通过改变我们对概念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去改变行为,从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比如, 在以前,我们习惯于将实现目标看做“到达了一个终点”,我们永远从一个终点跑到另一个终点,虽然也会伴有成功,但身心疲惫,无法停止。

但,如果我们将实现目标看做“一段旅程”,那么,我们就更能从容地接受没法实现目标的失败。因为,旅途中不仅有彩虹,也会有风雨。

既然是旅程,我们不会那么患得患失,我们知道旅途中有存在的风险,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编织人生故事,不同的人生故事的隐喻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并根据我们大脑里所设定的隐喻去生活,从而打造这一人生故事的连贯性。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人生,是一段旅程。

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能放下过往的遗憾与失败,往前看,重新背起行囊,开始新的征途。

人生,是一段旅程。

旅途中,有汗水,有辛苦,有许多不期而至的人与事,让我们用面对旅途的心来从容面对。

人生,是一段旅程。

不管是甜,还是苦,都是美好的过程,且一去不复返。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且行且开心,且行且真心。

来,整理即将逝去的一年,一起倒数,迎接新的一段旅程。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隐喻,但不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