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龍頭宣佈漲價!挖掘機指數走勢超預期

三一重工宣佈漲價,徐工機械宣佈漲價!產品漲價帶“火”了工程機械板塊!


工程機械龍頭宣佈漲價!挖掘機指數走勢超預期


“大塊頭”漲價


4月11日,三一重機發布《敬告客戶書——關於三一挖機價格上調的通知》,通知稱,經研究決定,特對小型挖掘機價格上調10%,對中大型挖掘機價格上調5%。


該敬告客戶書稱,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且逐漸蔓延至國內外,海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受到了較大沖擊。當前國內疫情逐漸好轉,基建快速回升,與此相反,國外疫情日趨嚴重,全球產業鏈受到重大沖擊,生產綜合成本大幅上升。


工程機械龍頭宣佈漲價!挖掘機指數走勢超預期


三一重工相關人士介紹,之前,混凝土泵車先漲價,然後是本次挖掘機調價。


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4月9日發佈的調價通知稱,當前,海外新冠疫情全面蔓延,歐洲重卡底盤廠家相繼宣佈停工或減產,工程機械行業進口底盤資源非常緊缺,且底盤由三代向四代,歐五向歐六升級成本大幅上升。


另一工程機械巨頭——徐工機械同樣選擇了漲價。徐工挖掘機械事業部《致全國挖掘機客戶的一封信》顯示,決定對小型挖掘機價格上調10%,中大型挖掘機產品價格上調5%。


工程機械龍頭宣佈漲價!挖掘機指數走勢超預期


挖掘機3月大賣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行業統計數據,2020年1—3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68630臺,同比漲幅-8.2%。


今年1月和2月,國內市場挖掘機銷量分別為7758臺和6909臺,同比分別下降23.5%和60%。


但是,3月的數據令人驚喜。數據顯示,2020年3月,納入統計的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49408臺,同比漲幅11.59%,其中,國內市場銷量46610臺,同比漲幅11.24%。


工程機械龍頭宣佈漲價!挖掘機指數走勢超預期


一直以來,挖掘機被視作工程機械行業的風向標,也被視作經濟晴雨表之一。這一成績已超過2019年單月(3月)最高銷量的44278臺,大超預期。


出口方面,2020年3月出口銷量為2798臺,同比增長17.71%,因海外疫情擴散,增速回落。今年初以來,受國內新冠疫情影響,國內市場需求延後釋放,不少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加快拓展海外市場,挖掘機2月出口銷量同比增長高達62.5%。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3月中旬以來,挖掘機銷量快速上升,部分機型已經開始出現缺貨現象,在重點項目復工率基本到位的情況下,今年4月可能為銷量高點,預計4月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55%,2020年總銷量同比增長8.87%。


國元證券研報稱,分結構看,大/中/小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速分別為3.66%、-0.03%、18.49%,其中小型挖掘機銷售增幅尤為突出。這類產品主要應用在農村建設、房屋改建等投資較小的現場,銷量彈性高,對復工反應最為迅速。


全國基建景氣度已有超越去年態勢


三一重工“挖掘機指數”顯示,全國基建情況從3月20日開始已恢復至去年的平均水平,最近3天更有超越去年的態勢。


具體來看,目前全國開工率最好的省份是安徽、浙江、江西、河南和四川。其中,受到江浙滬的工業產業轉移和一些惠民基建(如高鐵項目)影響,安徽、江西和河南的開工率都超過了65%。隨著疫情減緩湖北各市正在快速恢復基建動作,3月30日起開工率快速上升,到4月9日已升至58%。


中聯重科則表示,根據中聯重科雲谷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看到各類工程機械設備都在參建全國各地的建設項目,開工率已恢復至疫前水平,這也與3月以來全國各地工程建設項目復產復工,開工增長回升的情況基本一致。說明從監控開工率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建設項目的開工情況,成為經濟景氣度的晴雨表。


國產配套件迎機遇


工程機械企業相關人士表示,此次漲價,一方面是因為下游在向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成本端,尤其是國外配套件供應問題。


此前,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在直播中也曾被問到“疫情對工程機械行業有何影響”。何清華表示,首先,非計劃成本增加,“再者是上游配件的供應問題,預計到3月份,行業可能會出現上游配件的短缺。”


事實上,三一重工在復工之初即考慮了這一問題。零配件的保供,成為重中之重。今年2月,三一重工旗下三一中興公司已有515人上崗,所有產線單班復工。目前,其生產入庫油缸近4000支,其中保供主機發貨超1400支,以保證三一重工及三一集團總生產鏈條的順暢。


復工之初,三一重工長沙園區內,由18號廠房升級改造的智能“燈塔工廠”裡,近100臺智能機器人開始運行,工廠整體效率提升超30%,“燈塔工廠”將開始生產主要零配件。三一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燈塔工廠”打破了原先的一些技術瓶頸,自動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屆時很多核心、重要零配件都可以實現自產。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不少工程機械企業開始尋找國內配件供應商。此次疫情過後,無論是企業還是上游供應商,都會更關注自身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更審慎思考本地化配套的重要性,從而使得未來的產業佈局更集中。

(上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