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胡因夢理解的“修行”,或者說身心靈的整體治療、探索之路,最基本的落足點就是把慾望降低,然後活出真正內在的幸福快樂。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01 15年銀幕之旅是“誤入歧途”


雖然胡因夢現在早已褪去了明星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翻譯家、身心靈文化研究與傳播專家的身份,但一睹這位前“臺灣第一美女”、電影大明星的風采,依然是昨天到場觀眾的訴求之一。


當一身黑色中式服裝,留著短髮,面帶微笑,身材瘦削卻神采奕奕,始終傳達著一種優雅、親切氣質的胡因夢步履輕盈地走上講臺,臺下觀眾當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早上這段時間血液循環都不順暢,很多人整個身體狀態都還沒有‘活’過來,所以請大家先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自己,調整一下自己的能量,讓會場有一個更寧靜、更舒服的氛圍。”


胡老師先不忙演講,而是帶領全體觀眾一起做三分鐘的呼吸調整,以達到放鬆和安詳心態,“請大家把注意力的三分之一放在呼吸上,三分之一放在從頭到腳對身體的感覺上,剩下三分之一向外擴張,聆聽周圍整個環境的聲響,然後從心裡的核心深處放鬆,完全放鬆......”


演講正式開始,但胡老師依舊不急著直奔主題——“生命的閱讀”,而是在提出“我們最不認識的人就是自己”的觀點後,將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娓娓道來:


“我在30歲之前的人生閱歷裡面,都是在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被人讚美、被人肯定、情感的滿足等等生命經驗,但到了30歲出頭,我的內心裡開始產生了一種蛻變。”


她稱那時的自己開始察覺到,這樣不斷向外追求的生活形態,使她逐漸迷失在別人的評價裡。


“我在乎愛情是不是會幻滅?美貌是不是能夠永遠保持?這個世界上的安全保障是不是能夠永遠地持續下去?”


這一系列的疑問讓她時刻都處在巨大的內在波動之中,她感覺到自己好像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主人,因為自己好像永遠都被外界的情境所操控。


“那時候我經常要奴役自己的身體,晚上十一二點還要泡在溪水裡面演女鬼,要被鋼絲吊著飛來飛去,但最後卻拍出了一部大爛戲,上映不到一個禮拜就下畫了。”


胡因夢說自己15年的銀幕之旅是“誤入歧途”,稱自己拍的42部電影中“實際上沒有一部我認為是有價值的,沒有一部是現在看來不感到羞愧的”。


因為所有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帶來真正的福祉和內心的祥和與快樂,胡因夢在33歲的時候徹底告別影壇,開始走自己的路 ——探究生命的解答,這也是她從中學時代就有的興趣。


之後,胡因夢來到紐約生活,廣泛閱讀和學習各種哲學、靈脩、身心靈方面的書籍,其中對她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教“徹悟的覺者”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見。


再之後,生命的經驗又讓胡因夢對內在生命閱歷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42歲這一年,我生下了一個寶寶”。


胡因夢告訴大家,自己在和女兒的互動中,認識到了更深的自己,同時也在產後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


“差不多長達三年的時間讓我無法入睡,同時,很多身心的症狀也不斷出現。”為此,她找了各種各樣的療法,包括中醫裡的草藥、刮痧、放血、灌腸、針灸等等。


在這些療法裡面,胡因夢逐步瞭解了人體的真相,再加以她前期對各種西方身心靈書籍的翻譯、研究以及個人的深入修行,終於讓身心靈文化的理論與實際在自己身上融會貫通。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02 改善命運必須先要改變內在


胡因夢演講前段對自己人生經驗的介紹,固有令人唏噓之處,但更多的還是對觀眾的啟示——超越自我而回歸真我。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閱讀生命最基本、最真實的視角。


“人類最嚮往的東西,莫過於愛、自由、內心的祥和、幸福、快樂、圓滿以及安全感,但在我們的生命經驗裡卻總是會有事與願違、波瀾起伏的負面因素,這讓很多人認為,人生不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而是命運的安排。”


胡因夢用這段敘述直接切入到對生命深入的探索中,“其實,當我們真正瞭解了自己,也瞭解了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我們就會意識到,原來世界並不是在我們之外,我們經歷的一切遭遇都源自於我們的內心。”


這是一個對生命密碼進行揭密的問題,胡因夢認為,“生命的密碼就是‘因果律’,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每一天的思維、言行,以及對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都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遭遇,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承受我們給出的因所帶出來的果。”


她指出,“因果律”這個概念並非只有佛教和印度教的哲學裡才有,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也曾經以他的名言“我們永遠都在與老舊的自我相遇”進行點題以及闡述——“改善命運,就必須先要改變內在。”


對於改變內在的方式,胡因夢推崇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不對峙、不分析、不反省”。


她對此詳加解讀:對峙、分析、反省是我們內心時刻都在進行的活動,當我們面對不瞭解的人和事,我們都會琢磨該怎樣解決問題,而這三種意識的本質其實解決方式。


克氏理論認為,對峙、分析和反省其實都在消耗人的能量,並會在人的內心形成二元對立的矛盾。


胡因夢稱,“現在很多人都被家庭和學校教育成了不接納自己的人,遇事只想‘應該怎麼樣,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與真我的意願反而是對抗,其表現包括:不接受自己、自慚形穢、自卑、自我否定、低價值感,還有很多內心裡面的衝突和矛盾。”她認為要結束這種自我不接納,就必須實現自我和解。


那麼,當我們失去了“應該怎麼樣”的標準以後,會不會進入到無法無天、任性、任由自己的慾望發展的一種狀態呢?


胡因夢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我們已經有了生命教育的基礎,有了基本的反省能力、分析能力、自我認識和良知,就算沒有了‘應該怎麼樣’的標準,也是不會逾矩的。”


而對於我們有沒有辦法把內心裡的二元對立性放下?胡因夢則答曰肯定:“二元對立性通常源自於念頭,事實上我們的念頭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就算是在不需要運用思想的時候,心裡的念頭還是會停止地,一個接一個地,密密麻麻地湧現。但擁有慧根,經過探究,直到開悟之後,因念而生的慾望、煩惱和波動就會逐漸減少,以至最後消除。”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03 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胡因夢說,閱讀自己最應下的功夫,就是幫助自己解脫以及自我治療。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個‘自我’,其實我們真正深入探究、閱讀到最終極的時候,會發現這個‘自我’是在我們三歲左右的時候才被建構出來的虛幻的結構。而這個結構既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帶有獨特性的生命體,也製造出一個疆界感,於是我們就會感覺自己是一個‘孤島’,既獨一無二,又孤獨、缺乏安全感。”


胡因夢認為正是這一座座“孤島”,才讓人和人之間越來越沒有辦法融合,缺乏相互的愛、同理心與慈心。


她說,“人應該活出更宏大的內在世界,而不只是只關切錢、工作、房子、汽車、愛情和下一代的教育。”


正是出於這種感悟,胡因夢才覺得自己過往在人世間所追求的目標都“太狹隘了,意義都不大,都不能帶來真正的福祉和快樂。”她決定要在心靈的層次上進入深層的自我探究,並在真理和實效的層次上下功夫。


對於表層行為下隱藏的內心深處錯綜複雜的意識活動,她舉了個例子:“當我們無事閒坐的時候,可能突然想要起身給某個人打個電話,其實這個簡單舉動的背後就有焦慮和慾望的成分,這個動機代表我們無法安置在當下,換言之,就是當下的某種狀態威脅到我們了,我們必須做一個舉動來逃避它。”


從這樣一個細微的舉動,胡因夢得出了“我們的生命有兩種情境,一個是擁有,一個是存在”的解釋,她指出,當人感到擁有和存在為空時,都會覺得不安和危機感。


對於“空”的詮釋,胡因夢認為通常把“空”的狀態詮釋成無意義、無目的、消極、沒有價值感、寂寞、空 虛、無聊、乏味等負面感覺是錯誤的,也正是因為這些錯誤的感覺,我們才會產生“把空填滿”的慾望,而這慾望也折射出人心深處的焦慮,讓我們沒有辦法單純地存在。


“我們忙碌於世間,經營、運作、發展著我們的事業成就,然後達成慾望的滿足、自我的實現,無非是想讓我們的生命品質得到提升。那麼什麼才是我們生命品質提升的標誌呢?豪宅?名車?LV的皮包?名牌的衣物?銀行裡存款數字的增長?沒錯,這些的確代表了一部分,但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自己身心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放鬆、解修行脫、自在、 安祥,有沒有圓滿感和高度的自我價值感。”


胡因夢理解的“修行”,或者說身心靈的整體治療、探索之路,最基本的落足點就是把慾望降低,然後活出真正內在的幸福快樂。


除了上述對心靈層面的解析,她亦對身體的保養有著自己的見解:“不要為達成目標而奴役自己的身體,也不要誤以為美食大餐、滿漢全席可以帶來身體的健康,這些都會讓自己的能量低落,而能量低落就會滋生抑鬱症。”


胡因夢認為,現在意識到養生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該如何養生,該怎麼吃、運動、作息、調理自己,卻大都不得要領,她希望隨著養生意識愈發廣泛而深入、專業、成型。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04 與觀眾對話


聽眾:我對您說的起念、動念很感興趣。比如我和女兒在家中相處,感覺非常舒服,忽有老鄉的電話打來,當下那一刻老實說我非常不願意接聽,通話的時候我自己都能感覺到自己的不耐煩。事後我挺自責的,覺得自己不夠大氣,非常自私......


胡因夢:其實這件事的問題,不在於你夠不夠仁慈、耐性和寬容,而在於你有沒有勇氣做你自己。其實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不敢做自己,換而言之就是我們沒有辦法非常坦然地和電話那端的老鄉說“我現在並不想和你講話,我現在和我的孩子正相處得非常愉快,我希望改天再和你講話”。


我們說不出這樣的話,是因為我們都被訓練成了以“應該怎麼樣”為標準的人。


其實,自我治療的首要就是自我接納,

如果我們能接納自己,坦然做自己,接受自己當下的需求,就會非常放鬆,會用和藹的語氣和對方講話,我相信我們這樣做是不會得罪任何人的。


聽眾:我在讀您的自傳,看到您對“閉關”狀態的描述,請問“閉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胡因夢:在我沒有“閉關”以前,能量低落的時候,我和別人的互動總會有一種莫名的不安,或者是不信賴自己,更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而進入“閉關”期,讓能量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些負面的東西就都沒有了,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統一、坦然、自在、對自己完全接受的狀態。


再“閉關”下去,會對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種融入感,融入音樂,融入大自然,融入藍天白雲、花草樹木,覺得處處皆是美麗至極。最後,就有清靜和安心。


結束“閉關”後,我會覺得自己擁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同時有一種圓滿感,可這種高狀態沒多久就會被情感、俗事的煩惱拖至很低。


經過思考,我覺得相對“閉關”,我們更應該在人際關係當中,在紅塵當中 “修行”,研究人性,研究自己和別人的反應。


聽眾:克里希那穆提和佛陀都告訴我們應該解脫,您對解脫怎麼看?


胡因夢:2600年前,佛陀是以戒為基礎,希望用戒自我剋制住慾望,然後產生專注的修持,最後入慧。 進入20世紀,民智大開,出現了佛陀那時沒有的心理學、醫學、意識研究學以及透過媒體傳播截取到的高層知識,也就出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解脫之法。


不過,這些現代化教誨也有可能被大家所誤解,比如我在蘭州認識一個女大學生,她看了很多哲學的書,但越看越排斥世俗世界,這是因為她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問題,卻沒辦法看到自己的問題。她很痛苦,來找我幫忙,我送給了她一句克里希那穆提的話,“世界在你心中”。


聽眾:我很希望自己有無慾無求的心態,但現實的責任卻無法解脫,兒女教育、養老、供房......請問這兩者該如何平衡?


胡因夢:我們可以帶著欲求、惶恐、不安全感以及各種恐懼去養兒育女、工作賺錢,我們也可以帶著解脫、自在、無慾的心去養兒育女、工作賺錢。


END


☟☟☟


胡因夢: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與你一起探索靈性,迴歸內在,活出生命的燦爛

謝謝你,祝福你,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