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中的官渡之戰(五)---對峙戰中,袁紹並不落下風

本節提示:

官渡對峙期間,袁紹在決策上出現了重大失誤。但畢竟勢力上,袁紹遠遠超過曹操。整個對峙過程,處在膠著狀態,袁紹並不是始終處於下風,曹操幾乎到了撤軍的地步。曹操最終獲勝,存在很大僥倖,這也是袁紹聽不進謀士建議,一意孤行的原因所在。袁紹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畢竟有實力就有底氣,可以任性一點。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五)---對峙戰中,袁紹並不落下風

09

官渡對峙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曹)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九月,公還許都,分兵守官渡;十二月,公軍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馬匹萬餘,準備進攻許都。曹操聞知後,急忙從與張繡對戰的前線撤軍,回到許都,策劃抵禦袁紹大軍的進攻。

八月份,曹操率領軍隊進駐黎陽,同時命令泰山豪傑臧霸等人率領精兵,進入青州袁紹長子袁譚控制的地盤,攻打齊、北海、東安等地,牽制袁紹,以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

曹操調集了幾乎全部能夠調集的兵力,大約兩萬人左右對抗袁紹。即便如此,在兵力上與袁紹相比,也差得很遠。曹操無法分兵防禦,只能集中兵力把守戰略要地,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黎陽地處黃河北岸,曹操預知無法在此堅守,於是,主動放棄、撤離北岸。命令于禁率領步騎二千人屯守南岸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千里黃河有許多渡口可以渡河,曹操根本無法分兵把守。否則,防不勝防,而且可能使本身已經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關、鞏水、洛河要隘,東下淮河、泗水,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此地是袁紹奪取許都必須攻克的戰略要津,是必爭之地。另外,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比袁紹方便很多。

從戰役一開始,曹操就審時度勢,確定了堅守官渡,以此作為與袁紹決戰之所在。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命令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天下,檄文中把曹操罵了個狗血噴頭,這讓曹操無法忍受,十分不爽。

二月,袁紹率領大軍到達黎陽,準備渡河尋求與曹操主力決戰。袁紹首先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率數萬步騎軍渡過黃河,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把守的白馬,企圖奪取黃河南岸據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顏良等人渡過黃河後立即發動了對白馬的攻擊,戰鬥慘烈。劉延肩膀中箭,但依然帶傷堅持指揮作戰。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最後一關就在這裡。關羽曾向劉延討要船隻渡河,劉延以夏侯惇怪罪不肯給與。關羽以劉延乃無用之人,也不與計較,拍馬走人,斬了夏侯惇將領秦琪。

這事不太靠譜,根據演義的說法,關羽曾向劉延吹牛,說自己斬了顏良、文丑如何如何。

此時,顏良就在眼前,關羽還在曹操營中。白馬之戰關羽斬殺顏良,就在劉延眼皮底下,劉延豈能不知。此戰後,劉延跟隨曹操遷徙民眾,撤軍官渡,自然也不會在這裡再遇到關羽。

顏良久攻白馬,不能攻下,將士出現了急躁、懈怠的情緒。由於劉延堅持積極防守,為曹操尋機戰勝袁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和機動空間,為最終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立下了第一功。

四月,曹操為了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五)---對峙戰中,袁紹並不落下風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到達延津,偽裝渡河攻擊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派遣輕騎迅速襲擊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擊敗顏良。

曹操當機立斷,採納了荀攸的建議,佯攻延津。袁紹果然分兵向西,對抗曹軍。

於是,曹操趁機率領輕騎,派遣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在曹軍前鋒臨近白馬只有十幾裡時,顏良才發現曹軍的增援部隊,急急忙忙爬上戰車指揮作戰。

關羽望見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迅速逼近顏良,在張遼的掩護下,策馬衝到顏良身邊,在萬人陣中刺死顏良,拔出佩刀斬其首級而還。自始至終,袁軍諸將都不能阻擋關羽。

曹操不停地麾軍進攻,徐晃等人的後續部隊奉命勇猛衝殺,袁軍很快潰散。

白馬之圍解除後,曹操並沒有繼續增兵固守,而是遷徙白馬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曹操押送糧草、輜重斷後。袁紹率大軍渡河,派軍追擊曹軍到達延津南。

曹操命令部隊停下,在南阪下紮營,派人登高瞭望。瞭望的人彙報,說大約有五六百袁紹騎兵出現。一會兒又彙報說,騎兵在增加,步兵數不過來。

曹操說:“不要彙報了”,就下令騎兵解鞍放開戰馬。

這時,曹操從白馬運出的輜重車輛正好被運上了大道,諸將看到敵眾我寡,都非常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機會,為何要撤退呢?”

袁紹的騎兵將領文丑和劉備帶領五六千騎兵先後趕到,諸將又報告說:“可以上馬啦。”

曹操說:“還不到時候。”

等了一會兒,敵騎越來越多,有的開始散開奔向輜重,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說:“可以了。”

當時曹操騎兵不足六百,就堅決發動了攻擊。徐晃等人翻身上馬,迅速出擊,大敗敵軍,文丑在亂軍中被斬殺,劉備自然又是溜之大吉。

曹操連戰連捷,順利回到了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曹操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大大挫傷。

袁軍初戰失利,但在兵力上仍佔絕對的優勢。七月,袁紹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都。關羽逃歸劉備。八月,袁紹聚攏軍隊逐漸向前推進,主力接近官渡,依據沙堆紮營,營壘東西相連幾十裡。

曹操也在官渡立營,指揮軍隊與袁軍相持對壘。曹軍主動出擊,企圖攻破袁軍營壘。經過雙方交戰,曹軍不利,處於下風,只得退回營壘堅守。

《曹操傳》記載,此時曹軍不足一萬,帶傷的兵士就有十之二三。這儘管是正史記載,但也有些資料說這個並不太可信。一般介紹官渡之戰曹軍的人數,是在兩萬左右,都沒有具體的數據。

袁紹方面,儘管白馬、南阪之戰,斬殺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但此二役都是擊潰了袁軍,不是殲滅,但袁軍肯定也有很大的傷亡。

在官渡對峙時,袁軍肯定不再會有十萬。此時,張繡已經率軍投降了曹操,而且參加了官渡之戰。因為曹操絕不是舉國之兵,更不會僅有約兩萬的兵力。比如之前防禦張繡的兵力,可以撤回投入對袁紹作戰,張繡的兵力也參與進來。

如果曹操只有不足一萬,除掉二三千傷兵,曹操帶領五千精騎偷襲烏巢。那麼在官渡據守的曹軍,就只剩下二三千人及差不多數量的傷兵。無論多麼厲害,也抵擋不住袁紹的猛攻。

曹操投入在官渡之戰的兵力,不會是不足萬人。

袁紹繼續向前推進,直接抵達官渡,構築樓櫓,堆土如山,袁軍用箭俯射曹營,箭如雨下,在營內行走,都得蒙著盾牌,兵士非常恐懼。曹操也在營壘裡堆土山與之對抗,曹軍制作了一種可以拋發石頭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

袁軍又開始挖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挖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謀。

雙方相持了三個月,曹軍的處境已經十分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很穩固,曹操幾乎失去了堅守的信心,準備打算撤軍。

一日,曹操看見運糧兵士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說:“十五天內為你們擊敗袁紹,就再也不用勞累你們啦。”

但曹操實在不清楚究竟用啥辦法可以擊敗袁紹。於是,曹操給荀彧寫信,商議要退守許都。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五)---對峙戰中,袁紹並不落下風

10

曹操內憂外患

得知曹操想要退守許都,荀彧一聽就急眼啦,立馬寫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一決勝負。公以至弱對抗至強,如果不能制勝,必為袁紹抓住機會反擊,後果不堪設想。這一戰,是決定天下命運的關鍵所在。

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對峙,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都認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經明朗,誰先撤退誰就要徹底失敗,絕無迴旋的餘地。只要堅持下去,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刻,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荀彧說得很有道理,堅持就是勝利,可勝利的希望在哪裡呢?

就在袁紹與曹操對決的時候,江東孫策計劃襲擊許都。此時,對峙戰中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調兵力保衛許都。而許都一旦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

這時,曹營中出現了人心混亂、動盪的情況,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已經在準備自己的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來往的人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的竹簡。

許多將士對於戰勝袁紹失去了信心,在此關鍵時刻,郭嘉預測說:“孫策必定會被刺客殺死,並不必擔心孫策的進攻。”

果不其然,孫策剛剛到達江邊,就被刺客殺死,東吳失去了主帥。剛剛繼位的孫權,需要穩定東吳的局勢,暫時不能對曹軍構成威脅。

這或許是巧合,但為郭嘉的神機妙算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在此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又趁機叛亂,侵擾許地。袁紹派遣劉備前往相助,襲擊濦、強諸縣,各縣民眾多反叛響應。許都以南地區,吏民都十分不安,曹操也非常憂慮。

此時,曹仁進言道:“南方諸縣認為我軍目前有官渡的危急,不能解救他們,劉備又大兵壓境,他們反叛是很正常的事。但劉備剛剛帶領袁紹的兵眾,還不能為其所用,一擊便可以攻破。”

曹操同意曹仁的看法,於是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攻打劉備,將其擊敗,收復了各叛亂縣返還。

後來,袁紹又派遣韓荀抄斷曹軍西道,在雞洛山又被曹仁擊破。

自此,袁紹再也不敢分軍攻擊曹軍。

在官渡相持不下之際,袁紹再次聯絡荊州劉表夾擊曹操。劉表準備帶領荊州所有人馬全力支持袁紹。

當時長沙太守張羨一向與劉表不對付,桓階趁機遊說張羨,率領周圍桂陽、零陵二郡一起反叛劉表。劉表只得捨棄攻打曹操,揮兵南下平定叛亂。

儘管孫策、劉闢、劉表等的反叛都沒有實質性的對曹操構成威脅,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許都上下對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此時,曹操前線將士疲憊,糧食短缺。曹操問計於賈詡,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勝,是您顧及周全,希望萬無一失。堅持下去,只要抓住機會,便能夠很快取勝。”

賈詡之言,除了讓曹操心裡爽了一陣,也沒有說明如何解決將士疲憊、糧草短缺的問題,更沒有說明將來的機會究竟在哪裡?看來“第一毒士”這時候也沒有毒性啦。

在此關鍵時刻,還是郭嘉說話直接乾脆,對曹操說:“堅持一下,就會有奇蹟出現。”

有了對孫策被刺殺的準確預測,曹操將士們對郭嘉的再次預測也將信將疑啦。起碼郭嘉給大家帶來了一線希望。

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令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

另一方面積極尋求戰機,擊敗袁軍。此時袁軍也出現了糧食短缺的狀況,荀攸得到情報,對曹操說:“袁紹運糧車一天之內就會到達,押運將領韓猛精幹但卻輕敵,攻擊他可以獲勝。”

曹操說:“可以派遣誰去?”荀攸說:“徐晃可以。”

曹操派遣徐晃、曹仁、史渙半路截擊,擊敗了韓猛,燒燬了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兩軍鬥智鬥勇,相持一百多天,互有勝負。儘管袁紹損失較大,但由於本身實力佔優,整體上袁紹也沒有處於下風。但河南百姓經歷長久戰事,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紹。隨著對峙的繼續,局勢似乎是逐漸向有利於袁紹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種有利局勢卻突然急轉直下。

這時,事有湊巧,袁紹謀士許攸因為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於是背叛袁紹,投奔了曹操。

許攸替曹操謀劃,火燒袁紹烏巢糧草大營。

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領五千精騎,偷襲烏巢成功。袁紹部將高覽、張郃見大勢已去,率領部屬投降了曹軍。

至此,袁紹大軍徹底被擊垮,只與長子袁譚帶領八百騎兵渡過黃河,逃回北方。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多人,有資料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以曹操的最後勝利結束。

此役取勝,增強了曹操的實力,袁紹從此一蹶不振,北方再無人能與曹操抗衡。這為曹操最後徹底擊敗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就點個贊,歡迎有興趣的友友一起交流!

正眼看世界,品味歷史,感悟人生。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五)---對峙戰中,袁紹並不落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