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一說到“上醫院”,身患糖尿病的郭老先生本能地會產生牴觸情緒。這並不是因為醫院所代表的生老病死讓他望而生畏,而是檢查和配藥的流程,著實是對其體力和心理的雙重考驗。耗時、費神、擁擠,是醫院留給他的負面印象。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同樣叫苦不迭的還有郭老先生的女兒。作為一家大型企業的中高層,她是公司的頂樑柱,每天光會議安排就佔據了郵箱日曆的一大半,但同時還得撐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如果遇上父親每月的定期隨訪,或是家中兒女有個感冒咳嗽,那真是疲於奔命,無暇他顧。


無論是郭女士的處境,還是郭老先生的遭遇,其實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而這種由看病難所引發的醫療保健消費化需求,只是促使醫藥健康產業商業模式轉變的因素之一,超越經濟增速的醫療健康成本漲幅,以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同樣深刻改變著如今的醫療環境。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三大因素正在重塑醫藥健康行業環境


想要贏得未來,醫藥健康企業必須透過現有商業模式受阻的表象,探尋病患需求的本源。


新興企業趁“需”而入


近年來,不少跨界競爭者,正是把握住了醫療供需問題的實質,乘勢而為,進軍醫藥領域。特別是以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通過制定打破常規的創新解決方案,競相填補醫療服務領域的空白,致力顛覆醫藥健康行業格局。


醫療行業的既有參與者或將其視為戰略威脅,但對於大眾來說,它們卻正在實現“不可能”。如今的消費者渴望得到更智能、更簡單、更個性化和更快的解決方案,並且已經在日常生活和消費場景中得到滿足,但在有最迫切需求的傳統醫療保健領域,卻長期無法享受此等便利。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這種供需之間的縫隙,為顛覆者提供了生存空間。實際上,對於產業革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從來都不是科技,而是人的需求。換言之,科技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工具,以人為本才是最核心的本質


醫藥健康領域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最好詮釋。比如,老齡化讓家庭護理的需求凸顯,電子醫療儀器市場逐漸打開;區位醫療資源的不平衡,為互聯網診療提供了可能;消費者對於醫療知識的需求,則讓通過短視頻、APP提供醫療保健知識的行為擁有了粉絲。


縱覽整個醫藥健康產業,我們會發現,或許Life Sciences並不應該被簡單地翻譯為“生命科學”,以病患為中心的“生活科學”,才是其中心思想。未來,只有真正解決問題和滿足需求的企業,才能在這個新世界繼續生存、繁榮發展。


實驗性思維進入現實


那麼,如何才能以病患為中心,實現商業模式的變革呢?我們認為,作為醫療行業革命的深度參與者,醫藥健康企業需要一種以商業效益為導向的動態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可以解決這些人類問題,而不僅僅只是為改變而改變。


實驗性思維正是這樣的解決方案,它包含實驗性戰略、實驗性創新和實驗性轉型三個維度。實驗性思維的核心是“實驗”,這根植於醫療行業創新者基因之中,有助於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並進行測試、學習、迭代、重複,直至找到解決方案。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實驗性思維,從實驗室走入現實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創新在很多時候都源於創想。我們不妨試著用“如果……,將會怎樣?”來造幾個適用於醫藥健康領域的句子,藉此感知實驗性思維的真諦。


例句1:

如果我們能在企業內部成功推廣“病患至上”的企業文化,從而引發一場席捲全球的運動,將會怎樣?


我們與一家全球生命科學企業合作,旨在打造一個未來世界,讓每位員工都渴望去觀察和感受病患的體驗。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過去10多年中與這家企業合作,共同打造創新熱潮的文化和社區。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該計劃從一個由12個人組成的小型試點團隊開始,目前已擴展到該企業全球各地的業務機構,併成為其實現業績增長的核心力量。在全體員工中,300多名“創新忍者大師”正大力推動開展敏捷、實驗性的創新工作。


此方法打造了以“病患至上”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由快速迭代實踐者組成的社區。每年,我們還會與該企業的領導者共同制定和編寫一項創新戰略,在10多個品牌團隊中宣傳執行以病患為中心的策略,深挖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潛力。

實驗性戰略

以病患為中心的概念多少是抽象的,放在10年前的理念環境中,更是如此。如果抱持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單純鼓吹概念性理論,到底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員工也無法真正浸入其中。而通過實驗方法論(如小範圍嘗試),創建動態的、低風險的增長戰略,將這一理念逐漸融入到企業文化當中,卻可以像滾雪球般擴散影響,使未來變得真實且可控。

例句2:

如果我們能夠打造一種全新的店內體驗,從而幫助隱形眼鏡零售商進軍美容和健康領域,將會怎樣?


長期以來,隱形眼鏡的零售業務在韓國都被侷限在醫療和視力矯正領域。一家有志於進行行業變革的隱形眼鏡零售商希望打破這種局面,探索進軍美容和健康市場的可能。


為了幫助這家企業實現目標,我們放眼眼部護理行業及其他跨行業領域,收集了逾40個優秀案例,繼而通過與消費者和行業專家的線下訪談,對創意進行優化完善。在此期間,我們一共使用了8個機會平臺並誕生了超過45個業務靈感。


最終,我們設計打造了一家隱性眼鏡界的“快閃店”,在幫助該客戶實現業務目標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單店銷量,並且加強了品牌商與渠道夥伴之間的關係。

解實驗性創新

客戶往往會有自己心目中的戰略目標,但每當此時,我們應該先停下來看一看,這樣的目標是否真正以病患為中心?再想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可以有多少種不同路徑?又會達成多少種不同結果?正所謂,謀定而後動。利用實驗性創新,我們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多種的商業模式可能,並用最小代價,找到最適合的解決之道,快速推向市場。

例句3:


如果製藥企業領導能像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家一樣敏捷、無畏和專注地工作,將會怎樣?


我們正與一家全球製藥企業合作,構思更好的方法推動其200名主要領導人的文化變革。我們開發了一套新的基於經驗和實驗的可執行變革方法。該方法幫助超過12個高層領導團隊與領先企業和初創企業建立聯繫,學習如何從不同角度應對挑戰。該企業領導人隨後發起了“個人實驗”,從新視角出發,探討如何解決可負擔性的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新架構,處理資本項目問題。

實驗性轉型

企業轉型,牽一髮而動全身,尤其是在如今的商業環境中,一著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實驗性轉型則可以幫助醫藥健康企業從別家的先進經驗中尋找靈感,從小而精的轉型實驗中尋求突破,以最小的試錯成本、最快的反應速度,探尋最優的轉型方案、最佳的實踐成果,讓企業穩紮穩打,真正實現覆蓋全員工、全架構的商業模式轉型。

?What If! 這不是簡單的腦洞大開

通過上述故事,相信你已經或多或少了解了實驗性思維的特點,也對“如果……,將會怎樣?”(?What If!)的假設性提問印象深刻。這其實不是學生課堂上的簡單造句,而是一次突破自我的創新領悟。它是疑問句,但更是設問句,需要我們通過實驗性戰略、實驗性創新和實驗性轉型使其成真。


這便是?What If!的創新方法論。在我們的“5I 創新方程式”中,?What If!始終將實驗性思維貫穿其中,以不斷的迭代測試,探索出商業世界的最優解,幫助客戶花最小的力氣,走最少的彎路,實現最大的成功,更進而與客戶一起,解決病患在實際就醫、診療和保健過程中所產生的老問題、新需求。


請用“如果……,將會怎樣?”造句

?what if!創新方程式(點擊查看大圖)


有人說,在當代成為一名醫療領域的創新顧問是一件令人倍感興奮的事,因為我們正身處創造無限可能的最前沿。但?What If!則想說,唯有找到了正確的方法論,才能將病患的需求轉化為全新的商業價值,讓創新迸發出真正的活力。這就是實驗性思維的價值所在。


作為全新加入埃森哲大家庭的一員,?What If!公司於1992年成立於英國倫敦,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創新諮詢公司。目前,我們在全球有5個創新基地,分別位於倫敦、紐約、新加坡、阿姆斯特丹與上海,擁有約200名創新實踐者。我們認為,最具創新精神且面向未來的企業,都是將“勇於實驗”作為其創新內涵之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