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孩失联,或和日本“物哀”文化有关,而中国缺失死亡教育

从涠洲岛19岁失联女孩留下的遗书中可以看出,她憧憬日本的自杀文化。

日本存在自杀文化的,而且不止日本啊很多地方都有。日本文学界称之为“物哀”,推崇绝望的美,破碎的美,我们熟知的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都是沉浸在“物哀”里的。日语课的时候老师讲过,高中阅读课的时候老师也讲过。

19岁女孩失联,或和日本“物哀”文化有关,而中国缺失死亡教育

可能就是因为憧憬日本的自杀文化,才去学的日语吧。文学影视游戏无一不在强化对死亡的美化。这些年舆论还在不停地对“死亡教育”教育造势,说中国人就是缺乏死亡教育,实际上“承认自己对死亡一无所知”不才是最科学的做法吗?

但是,日本文化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虽然日本文化整体上给人“物哀”的印象,但是也有催人向上、鼓励普通人甚至非常不器用的人奋力求生的一面。中国现代文化喜欢一味强调正能量,导致部分年轻人对偏消极的信息没有抵抗力,但实际上消极情绪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需要被体会、理解、消化,在我看来这才是症结所在。

19岁女孩失联,或和日本“物哀”文化有关,而中国缺失死亡教育

自杀肯定有强烈外因影响,多种研究表明,各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与手机互联网等普及相关,也与致幻药物、枪支、酒精容易获取有关。自杀也具有社交传染性,所以当然有外因影响。

不管是日本电影还是文学作品,基本都透露一种“美而哀”的感觉,如果沉迷其中,人会慢慢走向平静压抑。我想,人终究是社会性的,中国的“关系”,日本的“羁绊”,欧洲的“契约”,都是我们联系彼此的纽带,多把注意力放到更有意思的人和事情上去,世界那么大,总有某一天/某个人/某件事让你心驰神往。

19岁女孩失联,或和日本“物哀”文化有关,而中国缺失死亡教育

其实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许多青春期冲动自杀的人都会后悔的。曾看过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因为失恋一时冲动吞枪自杀,虽然因此毁容她却努力的想要活下去,自杀的时候是真的想自杀,可是也真的只是一时冲动。看日本漫画片翼迷宫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体会。

说实话很多时刻,活着都太难了,工作不顺,经济紧张,没有空间,未来茫然,但是一想到如果死了就再也不能吃到火锅,日料,小甜虾,奶茶,舒芙蕾,芝士蛋糕,烧烤,啤酒……想到这些,活着也就没那么难了。

我觉得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就是于让我们学会尊重和重视生命,敬畏死亡,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