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永恆花園》——愛,是成為你自己

《紫羅蘭永恆花園》——愛,是成為你自己

起初看《紫羅蘭永恆花園》,源自於上映前超高的期望,所謂“人類聖經”“宇宙霸權”,2018是京紫元年。京都的動畫向來畫面精美,劇情細膩,從溫情處感人。動畫採用獨立式的敘事結構,通過一個個相互獨立又互相關聯的故事,從不同側面來銜接整個劇情,雖說在敘述方面有些不連貫,與預期有些差距,但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而其對愛的探討,於我的觸動也只有新海誠的《秒速五釐米》能與之並論。


基爾伯特少校收養了少女,並將其留在身旁,取名薇爾莉特·伊芙加登,意為永恆的紫羅蘭,寓意薇爾莉特成長為紫羅蘭般美麗的少女。由於從小在軍隊中長大,耳濡目染的她卻成長為一個完美的戰士,成長為沒有情感,不會思考,只知道執行命令完成任務的戰爭兵器。

然而這種狀態對薇爾莉特來說是舒適的,因為她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做選擇,她只需要執行基爾伯特少校下達的命令就能很好的活下去。她甚至不知道,這也是她表達對基爾伯特愛的方式。

最開始感覺到異常的是少校。他意識到是自己讓薇爾莉特漸漸成為了只知道執行自己命令的附庸。他愛著薇爾莉特。從一開始決定把她留在身邊的時候,他其實希望自己能夠給予沒有歸宿的薇爾莉特一個容身之所。

然而,從小跟隨著作為軍人的自己,耳濡目染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沒有情感、不會思考,只會聽從命令殺人的戰爭兵器。

基爾伯特意識到讓薇爾莉特成為現在這樣的是自己。

所以戰爭決戰前夜,少校將薇爾莉特託付給好友霍金斯,他希望戰爭結束後,遠離戰爭,遠離作為軍人的自己,薇爾莉特不再是隻會執行命令的附庸,而是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個體。

就像臨終時的表白“你要活下去,自由的活下去。我真心 愛著你”。


戰爭結束了,而基爾伯特在最後的決戰中陣亡。薇爾莉特永遠的失去了基爾伯特,她也面臨一個需要自己獨自面對的全然不同的新生活。

然而沒有感情的她卻決定從事代寫書信工作,期望在寫傳遞別人情感的信的過程中,理解在最後時刻少校所說的“愛”所代表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斯蒂芬·吉利在《英雄之旅》中寫道:每個人在生命旅途裡,都在尋找一種“自我的喚起。”

霍金斯在知道薇爾莉特想要從事代寫工作時吃驚地說,曾經一味服從基爾伯特命令的她,說自己想明白什麼是“愛”。被人看做沒有內心 只是道具的她,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獲得這樣的成長,是以與自己最重要的人永遠離別完成的。


薇爾莉特想要理解少校在最後所說的“愛”的意義。這是支持她在沒有少校的世界裡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在戰場上無所不能的她,卻是一個心智尚未成長甚至不知何為愛的少女。

基爾伯特就意味著她世界的全部,知道她無法承受基爾伯特的死訊,無法再見到基爾伯特,會斬斷薇爾莉特繼續生存下去的意念。因此所有人都刻意隱瞞著消息。

戰爭的結束,上司的離去,意味著薇爾莉特獲得了自由,不需要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

自由說起來很好聽,但實際上自由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當你的自我建立起來的時候,你要承擔種種的責任。吳伯凡說“因為自由很痛苦,我們就乾脆放棄認知,放棄選擇。因為我們不願意去思考,我們就讓一個人來代替我們所有的人來思考。”

不需要思考的她,也意味著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而曾經基爾伯特少校的命令,其實也是在幫助薇爾莉特做了決定。

但如今,無法再收到基爾伯特命令的她,不得不獨自面對新生活,在新的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要她自己來認知,自己做選擇、做決策、做判斷,同時承擔著這個選擇和判斷的後果。

這種獨立的痛苦也迫使著薇爾莉特成長。

愛便是有著這般神奇的力量,它讓我們懂得自身,理解他人,甚至是擁抱整個世界。正如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言:“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在故事的最後,基爾伯特的哥哥在與薇爾莉特離別時說的話:“活下去。帶著基爾伯特那一份一起活下去。這是我最後的命令”。此刻的薇爾莉特已經能夠釋懷,笑著回道:"現在的我已經不需要命令了。"她已經能夠接受沒有少校的世界,如基爾伯特少校期望的那樣,不再只聽從命令而能依據自己的意志活下去,成為了人如其名的人。

她仍然愛著少校,但除此之外她也接納了整個世界。

愛,是成為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