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王大夫是誰?


浙東王大夫是誰?

折柳送別

在唐詩中有許多詩作標題只標明姓和官銜,而不標明其名,這就為考證所涉人物生平帶來不小的難題。薛能《送浙東王大夫》就是其中一例。

對於《送浙東王大夫》所涉人物,《唐才子傳校箋》認為:“薛能返長安,值王渢為浙東觀察使,能有《送浙東王大夫》贐行。”其理由有二。一是:“按《唐方鎮年表》於鹹通八年列王渢引《嘉泰會稽志》:‘八年二月自前戶部侍郎授浙東。’”二是:“二月,(薛)能尚未返抵長安,或二月朝命,離京赴任蓋在五六月,能還京之後,其必於長安送之者,蓋詩有‘……佩刀畿甸色,歌吹館橋聲。騕褭從秦賜,艅艎到汴迎。’諸語,皆京中所目睹者。可證(薛)能於鹹通八年(867)歸朝。”即以薛能不確定的返京時間與已定的王渢任職時間互證,來確定《送浙東王大夫》所涉人物。

《唐才子傳校箋》補箋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探索:“按唐制,刺史授命於延英辭謝後,限十日內發(參《唐會要》卷六八)王渢於二月受命,不當稽延至五六月方赴任,況薛能詩中有‘制除天近曉,衙謝草初生。……細雨當離席,遙花顯去程’語,正為春日景色。補箋前面已引薛能在蜀所作《海棠詩序》為鹹通七年十二月,原箋又正確考知(薛)能自蜀歸朝在夏日,而送王大夫詩作於春日,其中固有矛盾在。”由此又作出二兩種判斷:“一種可能為薛能於六年夏歸朝,其序中‘七年’為‘六年’之誤。另一可能是薛能於八年夏歸朝,詩所送王大夫非王渢。薛能自蜀歸經興元有《西縣作》:‘三年西蜀去如沉’自能五年入李福西川幕至七年冬首尾三年,(但)當時又別無自長安出鎮之王大夫,似以前者可能性較大。”可以看出,補箋的分析雖有理有據,也已發現其中“有矛盾在”,但未能跳出以薛能返京時間來確定《送浙東王大夫》所涉人物的思維定勢,又由於所作判斷均為“可能”,所以只能無奈地對《校箋》的結論表示贊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這一點上,《增訂註釋全唐詩》則跳出了前者的思維定勢,認為薛能《送浙東王大夫》並非一定是鹹通七或八年所作,所送者也不是王渢,而是王龜。因為《舊唐書·王起附王龜傳》中有“鹹通十四年(873)為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的記載。據李頻《送薛能赴鎮徐方》:“皎日為明信,清風佔早秋。”知,薛能在該年秋解職京兆尹,赴職徐州。有足夠的時間在“衙謝草初生”的季節裡奉送浙東王大夫。事實上,從所送人物任職經歷上看,王渢是“自前戶部侍郎授”(《會稽志》)沒有任職“大夫”的官銜和經歷,並不符合《送浙東王大夫》所涉官銜的稱謂。所以,《送浙東王大夫》創作地點、時間的確定,被送者王大夫任職時間、地點、官銜的確定,其姓名也隨之果斷利落地被確定。

詳析該詩:“天爵擅忠貞,皇恩復寵榮。”其一記述王龜非進士出身,官位是皇上所賜。符合《舊唐書·王播附王龜傳》:“(王)起鎮興元,又於漢陽之龍山立隱舍,每浮舟而往,其閒逸如此。武宗知之,以左拾遺徵。”“明年,丁父憂。服闋,以右補闕徵,遷侍御史、尚書郎。”“復寵榮”的記述。其二,據《舊唐書·王龜傳》載:“十四年,轉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東團練觀察使。先是,龜兄式撫臨此郡,有惠政;聞龜復至,舞抃迎之。”兄弟相繼任職同一地點,故符合“艅艎到汴”迎接弟弟繼任的史實。第三,從“遠源過晉史,甲族本緱笙。”的詩句看,薛能對王龜族系比較瞭解。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對王龜的族繫有清晰的記述,其父親是王起,祖父是王恕,曾祖父為王升。

綜上,《送浙東王大夫》創作於鹹通十四年春,所涉人物是王龜。《校箋》中兩種結論雖考證詳細,邏輯推理縝密,卻囿於對該詩創作時間、地點的生硬關聯,拋棄了對所涉人物官銜的對比、履歷以及相關詩作內容的考察,遂使得與正確結論漸行漸遠。

對比筆者所考證王渢生平履歷,王渢,字中德[1]。大中八年三月(854)任司勳員外郎,《文宗實錄》修成後,因參於被賜以銀器、錦彩,“序遷職秩。”[2]鹹通八年(867)二月由戶部侍郎授越州刺史[3]。在越州期間,與諸詩人來往密切。入朝時,有方幹作《送王侍郎入朝》。赴任後,方幹似亦隨之,作《越中言事二首》[4]。鹹通十一年(870)回京任吏部侍郎[5]。鹹通十三年(872)五月,因與於琮來往密切,被貶為建州刺史[6]。在此為義中大師作《漳州三平大師碑銘(並序)》、《前魏太尉鄧公祠堂贊》等文。約乾符初入為工部尚書,檢校戶部尚書,約乾符三至六年(876-879)東都留守[7],劍南東川節度使[8]。觀其履歷並無一處與相關詩相對應的描述,而史料中也未記載王渢族系的信息。故《送浙東王大夫》所涉人物一定不是王渢。

分析《送浙東王大夫》結構,前十六聯描述王龜家世,履歷等。由十七聯開始轉入自述。十八聯記述回顧某年行蹤;十九聯回顧了在蜀輔佐李福有戰績卻被貶事宜。二十聯表達了意外返京的謝意。二十一聯描述了在京創作被評論事宜。二十二聯十分自信地表明自己的儒雅事蹟會被歷史記載流傳,且能超過漢劉楨的超前預測。從該詩對王氏家族的熟知及後五聯對現狀敘述的家常口吻看,王龜對詩作者也較為熟悉。


注:

[1]《新唐書·藝文志二》“……(王)渢,字中德”。

[2]《舊唐書·宣宗本紀》、《舊唐書·魏抃傳》多“序遷職秩。”

[3]《會稽掇英總集》、《會稽志》:“王渢,鹹通八年二月自前戶部侍郎授。《全詩》卷六五一方幹《越中言事二首》注:“鹹通八年琅邪公到任後作。”

[4]題注:“鹹通八年琅玡公到任後作。”

[5]據《會稽掇英總集》:“李綰,鹹通十一年五月自中書舍人授(越州刺史)”。《會稽志》同。

[6]《資治通鑑》鹹通十三年五月《考異》引《續寶運錄》:“五月……十四日,又貶……吏部侍郎王渢建州刺史。”知渢入朝為吏部侍郎。《通鑑考異·鹹通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又貶尚書左丞李當道州刺史,吏部侍郎王渢建州刺史。”《舊唐書·懿宗本紀》:鹹通十三年五月,“吏部侍郎王渢(王字旁)貶漳州刺史”。《全唐文·卷七九一王渢〈漳州三平大師碑銘並序〉:“(大師)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滅……渢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謫守漳浦,至止二日訪之,但和容瞪目久而無言。”《全唐文·八百零四》:“景風,鹹通中官吏部侍郎,後謫守漳浦。”

[7]《大詔令集》卷一一七《宣撫東都官吏敕》:“敕東都留守王諷(渢),河南尹劉允章……今差左諫議大夫楊授、工部員外郎李巢,專往宣慰……乾符三年。”又見《全唐文》卷八八。“《新唐書·藝文志二·實祿》四十卷。注:“盧耽、蔣偕、王渢、盧告、牛叢撰……渢,字中德,歷東都留守。”

[8]《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諷,大中朝官司勳員外郎,遷郎中,自吏部侍郎謫守漳浦。乾符中入為工部尚書,檢校戶部尚書,東都留守劍南東川道節度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