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提前7天預約並預付3000元

很多網友質疑志林哥哥,憑什麼預約你的諮詢需要提前7天預約且需要預付3000元/小時的諮詢費。那麼今天志林哥哥就來就這個問題說道說道……

預約志林哥哥(陳志林)一對一諮詢一小時的諮詢費3000元,都購買了什麼?

志林哥哥的回答是:如果我們去醫院掛號看病,會得到檢查報告、診斷證明、處方單和病歷等,這些都是消費的痕跡,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得到了什麼。但心理諮詢是精神消費,沒有消費的痕跡——你與諮詢師聊了六十分鐘後,兩手空空地從諮詢室出來,好像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其實在諮詢的過程中,你收穫了很多東西。

首先,付費本身就具有治癒意義。付費的行為意味著你已經做好改變的準備。許多人在決定付費之前,往往會經歷“心理諮詢好貴,跟志林哥哥聊一個小時3000塊錢我不如買個包或者什麼的”,“我還是很痛苦,但諮詢太貴了,這些錢可以用來幹嘛幹嘛的,我再堅持堅持”,如此反覆好幾次。直到有一天,你可能終於覺得“不行,我實在是堅持不了了,我必須花錢去做諮詢了。”

志林哥哥一向認為心理諮詢或心理干預都是雙向選擇,志林哥哥從不會為了接待更多的來訪者而降低諮詢費用。因為志林哥哥堅持認為諮詢只能幫助那些願意幫助自己的人,付費意味著你已經做好準備幫助你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付完錢的那一刻,治癒就已經開始產生。你購買了志林哥哥的時間,以及諮詢室的使用權。

志林哥哥提供心理干預或者心理治療,都要求來訪者先付費,再諮詢。預約成功後,志林哥哥的時間段、諮詢室的使用權都會預留給來訪者。志林哥哥的這一個小時不會再安排其他事情,只屬於付費求助的來訪者,而在那個時間段來訪者對志林哥哥來說,是一個特殊的、重要的人。而且志林哥哥經常提前一週就已經把時間預留給來訪者,所以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臨時安排,比如一頓聚餐、一場非常喜歡的演出,偶爾也可能是一次相親......

你擁有了改變發生的契機。如果是一個不收費的諮詢,來訪者很有可能對它不重視,容易遲到、爽約,也很容易放棄諮詢,“反正又不花錢”。這種情況,改變往往很難產生,而來訪者也容易繼續陷入原來的痛苦裡。

所以說收費意味著來訪者會更加重視諮詢,重視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增加改變的動力。認知行為療法取向的諮詢師,常常會給來訪者佈置家庭作業、行為實驗等,這對來訪者來說是有壓力的,很容易喚起他們的焦慮,如果不是已經付費了,他們很容易因此放棄改變,“錢都花了,努力克服一下吧,不然太虧了”。

你獲得了邊界感。很多人在進入諮詢室之前,是沒有體驗過“有邊界的人際關係”的。志林哥哥會告訴你諮詢裡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這是一種新的人際關係體驗,既溫暖、安全、穩定,又不會侵入你的生活。

你獲得了一個專業的諮詢體驗。你會感覺到被看到、被照顧、被理解、被支持和被接納。也許諮詢師不經意間的某句話能點醒困擾你很久的疑惑,也許你會獲得一種修正性的情感體驗,也許你會忽然意識到“原來我也是可以......”。

一次諮詢看起來只有60分鐘到120分鐘,但志林哥哥在諮詢前需要準備,諮詢結束後需要完成諮詢記錄、個案督導、總結反思以及個案管理等,實際工作時間往往在3個小時以上。所以對來訪者來說,從諮詢中收穫的價值,往往遠遠超出那一筆諮詢費。

那麼志林哥哥拿到諮詢費後,都做了什麼?志林哥哥會怎麼花掉自己賺來的諮詢費?嘿嘿嘿,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多種多樣了。

首先,志林哥哥要支付一些專業剛需,比如督導費,培訓費,諮詢室租金,個人體驗費等......

如果是新手諮詢師在執業初期,他們還會經歷“諮詢費不足以支付督導費”的財務困境,當然志林哥哥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我是BACP認證的國際註冊心理督導師。

但是對於那些新手諮詢師來說,比如他們一開始一週只有兩個個案,兩次諮詢費加起來都不夠支付志林哥哥一次督導的費用,於是他們只有每週再倒貼甚至向家裡人求助錢來支付督導費。不過好在這種尷尬的困境對新手諮詢師來說不會持續很久,一般是三週到兩個月,遠遠沒有預想地那麼難熬。

其次,要支付一些生活剛需,比如志林哥哥特別喜歡買衣服、水電、網費、生活費、份子錢等。畢竟志林哥哥也是人嘛。

最後,如果還能剩下點的話,就想怎麼花怎麼花吧,反正也基本剩不多。心理諮詢是一種重要但有點奢侈的自我照顧,能夠給我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經濟狀況允許的範圍內,希望你能遇到一個合適的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