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歸來!2019年一季度廣州GDP名義增速,增量超過深圳

2017年開始,深圳這座發跡漁村的現代大都市GDP總量超過華南的千年老大哥廣州,一時間成為廣深坊間後熱議的話題。深圳由於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特別是研發投入的總量明顯高於廣州,在國家統計局決定將研發投入列入GDP增加值統計之後,深圳憑藉這個優勢在GDP這一指標超過了廣州。

然而,2019年的一季度,廣州GDP名義增速(11.18%)、增量又超了了深圳(10.6%),呈現了王者歸來的氣勢,深圳被廣州再次超越的可能性完全存在。而且,如何仔細分析,不僅僅是從GDP總量上看,從經濟增長的內在表現上看。目前起碼有三大動向預示著廣州對深圳的反超,重回巔峰。

王者歸來!2019年一季度廣州GDP名義增速,增量超過深圳

廣州

動向一:深圳GDP增速提升乏力,廣州則大幅上升。

今年一季度廣深GDP數據已經出來了,儘管深圳實際增速(7.6%)仍然領先廣州7.5%一點點,但是,名義增速,廣州已經恢復了王者氣勢,超過深圳.增量也超過深圳,再想想去年,深圳整整比廣州高了1.4個百分點!今年剛剛過了一個季度,廣州增速就大幅度趕上來了,與去年全年的增幅比,廣州提升了1.3個百分點,而深圳僅僅與去年持平。這是什麼概念?如果二季度乃至全年廣州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增速,則在增幅上完全可能超越深圳。如果廣州的的這種勢頭連續保持下去,那麼,用不了多久,廣州在GDP的總量上也完全可能再次超越深圳,因為從去年兩市的GDP總量看,深圳是24221億,廣州是22859億,差距僅僅是1362億,對兩個“2萬億+”GDP總量的城市來講,這點差距的確算不了什麼,如想超越並不難。

聯想到去年第四季度時,深圳業界曾經預測全年GDP增幅會達到8.5%,然而最後實際增幅只是7.6%,與預測值差了0.9個百分點,這說明去年深圳的經濟走勢還是面臨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困局,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這樣嚴重的外部影響,可以預見,今年的國際經濟環境仍然不好,無論是外貿出口,還是高科技製造,深圳的這兩大GDP支柱顯然受到了明顯衝擊,今年的GDP走勢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估計深圳今年全年的GDP總量應該仍然比廣州高,但差額的絕對值有可能減少,因為增速有可能明顯縮小與廣州的差距,甚至低於廣州。

王者歸來!2019年一季度廣州GDP名義增速,增量超過深圳

廣州

動向二:深圳的獨角獸企業潛力可能弱於廣州。

我們從GDP數據這種表面現象走到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方面,會發現深圳的一些深層問題,例如獨角獸企業問題。

什麼是獨角獸企業?按照目前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通行約定,獨角獸企業就是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其中100億美元以上是超級獨角獸。由於獨角獸企業主要出現在新經濟領域,特別是高科技和互聯網領域,因此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趨勢中具有風向標價值的獨特力量和希望所在。

根據近年來的一系列發展表現和統計數據,目前的深圳是大灣區內科技創新實力最強的城市,大灣區規劃綱要也對深圳的科技創新地位給予很高定位。但是,近期發佈的獨角獸指數顯示,深圳的獨角獸企業僅有16家,不僅與北京(82家)、上海(45家)相比有著很大的距離,而且暫時排在深圳之後的廣州(8家)追趕速度很快,甚至在一些重要指標上已經超過深圳。比如,在當今最重要的科技創新領域——人工智能領域,在前15大獨角獸企業中間,廣州的雲從科技估值200億人民幣,排位第4位,而深圳的奧比中光估值70億,排在第10位;在成立三年的獨角獸企業前10名中沒有深圳企業,廣州一家上榜,是新零售的諾米。

2019中國獨角獸報告中,深圳排名第4,廣州排名第6,但兩市已經各有優勢。深圳在金融科技、物流、硬件、電子商業、醫療健康等領域領先廣州,而在文娛媒體、汽車交通、工具軟件等領域則落後於廣州。

在未來三年內最有可能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高成長性獨角獸企業中,廣州上榜5家,而深圳僅有2家。如果符合實際,則未來三年,廣州的獨角獸企業發展的速度會明顯加快,深圳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如果深圳在科技創新領域仍然停留在華為、大疆、比亞迪時代,不能迅速湧現出一批具有極大潛力的新的獨角獸高科技企業,那深圳的未來就是令人擔憂的,因為這些獨角獸企業對一個城市的經濟增長貢獻是很大的,深圳的獨角獸企業發展不快,則廣州再次從經濟總量上超越深圳就擁有了更加紮實的基礎。

王者歸來!2019年一季度廣州GDP名義增速,增量超過深圳

廣州市黃埔區

動向三:南沙的動作越來越大,前海壓力倍增。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廣東自貿區的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排在首位,其次是廣州南沙片區,但大家都知道,深圳的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總面積只有28.2平方公里,分為前海區塊15平方公里(含前海灣保稅港區3.71平方公里)和蛇口區塊(13.2平方公里),而南沙自貿片區總面積達60平方公里,是前海蛇口片區的1倍以上。而且,“南沙”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南沙行政區,總面積達784平方公里,這裡已經被定位為廣州城市副中心,事實上是廣州未來最重要的發展增長極。“廣州南沙”以如此大尺度的空間資源和小小的“深圳前海”競爭,其優勢可想而知。

但是,南沙的優勢並不止於空間和外延,而且還有內涵和品質。位於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廣州南沙近年來發展形勢越來越好。原定名“虎門二橋”的跨海大橋在通車之際更名為“南沙大橋”,為南沙爭得了寶貴的重大交通品牌價值;聯通南沙與廣州中心區和珠江東岸的15號線、22號線、NS2線以及18號線等四條高鐵線在加速建設;規劃建設中的、總面積達2407公頃、規劃人口24萬人的南沙灣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先行區、大灣區海上門戶、廣州海洋國際文體休閒中心,擁有長達20公里的優美海岸線;2018年南沙自貿區新設企業3.8萬家,新增註冊資本8323.8億元,新設外資企業增長3.3倍,新引進36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累計135個),新設金融和類金融企業3061家;南沙自貿區內的慶盛樞紐區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明顯加快了開發速度;南沙人工價值創新園、13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雲從科技、小馬智行、國家級可燃冰總部及生產基地紛紛落戶南沙,一個面積達10平方公里、總產值超過1000億的超級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城也在加快建設,等等。

我們還看到了有關南沙的最新重要動態:中國科學院與廣州簽署協議,共建總面積達40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這裡將成為國家級綜合性科學中心、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國家創新高地。我們知道,廣東珠三角歷史上的科技短板在於基礎研究,顯然南沙科學城要全力彌補這個短板,同時在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實現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的戰略融合突破,前景值得期待。

相比之下,深圳前海的壓力明顯加大了。過去幾年,前海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前海的空間畢竟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拿出多少空間來進行南沙那種40平方公里面積的和中國科學院的深度合作。儘管深圳市多次提出前海擴容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擴容一事仍然沒有著落,而且即便擴容,周邊空間已經是高密度發展區域,再開發的成本極高,難度極大,即便是前海現有空間,也由於航空管制而限高發展,遠不像南沙在空間上、招商引資上那麼從容。所以說,前海主要靠內涵式發展,而南沙可以兼顧內涵和外延式雙重發展,當然潛力要比前海更大。

儘管一個城市的GDP總量並不能說明一切,北歐一些國家GDP總量並不大,經濟效益卻很高,國際競爭力很強,但是,在中國,城際之間的競爭,往往還是把GDP總量看得較重,城市的一二三線排名、一個城市的國家地位,往往和GDP總量有關,所以,任何城市都沒有勇氣宣佈放棄在GDP總量上的競爭。廣深之間近年來的GDP總量之爭可以說是國內城市此類競爭的經典案例。總體上看,深圳暫時在GDP總量上領先廣州,但是,上述動向表明,深圳的這個暫時的優勢並不穩固。

雲山珠水,千年廣府。粵港澳大灣區片土地的經濟,因為競爭而更具有活力。願廣深攜手,你爭我趕,共同擎起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