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抗疫在家老婆的一天》,生動地刻畫了夫妻眾生相。

起床罵老公。

吃飯罵老公。

做家務罵老公。

睡覺罵老公。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有網友說:“日子就是這麼過的,媳婦喜歡貶損老公也是因為有愛在裡邊。”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還有人說“我媽每天早上起床就開始罵人了,罵完我爸罵我,一點小事都能罵,心累!”

誰的家裡沒有個心累的媽媽,身心俱疲自然一點就著,捨不得罵孩子,那就只能罵老公了。

可是,罵老公對孩子就沒有傷害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的努力,80%取決於父親的教導。

媽媽對老公的貶低謾罵,受傷的不僅是老公,更是孩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呵護照顧和陪伴,更離不開父親的引導。他的影響和榜樣的力量是媽媽無法取代的。

家庭中父母的分工和扮演角色不同,爸爸是力量和堅強的象徵,而你媽媽代表了溫暖和溫柔,爸爸媽媽相互配合才會使家得到平衡。

媽媽罵老公,爸爸的“低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變的沒有責任心和缺乏擔當。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母對丈夫的謾罵和輕蔑,蘇大強天天低眉順眼,忍氣吞聲,活的卑微萎縮。老公無能是沒指望了,但兒子必須培養的有出息。

於是,在母愛的呵護下,大兒子明哲去海外留學,二兒子也生活的體面風光。

但當蘇母突然離世後,一切都被打回原形展露無遺。二個兒子都成了沒有擔當的人。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明哲既想承擔家庭的責任,做事又沒擔當,喜歡把責任都推到別人頭上,他責備弟妹在母親去世時沒陪在身邊,其實自己卻身在國外,是離母親最遠的。

為了給父親買房愚孝,竟然以犧牲妻子女兒的生活為代價保全自己可憐的面子。

明成在母愛的呵護下沒受過生活的委屈,失去母親後,被妻子指責為沒斷奶的孩子,典型的媽寶男。

因為家庭父親力量的缺失,他們的人格都變的不健全。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自己還是那個在母親羽翼下生長的小孩,沒有成年人的責任擔當和堅強。

蘇母的謾罵和指責,原以為是針對蘇大強,最終卻害了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鍾南山生於醫學世家,從小受父親影響走上醫學道路,是父親的嚴謹真實、、細緻執著的品格給他力量,是父親的鼓勵使他從普通走向優秀,他的敢言敢醫敢承擔都是對父親衣缽和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鍾南山的兒子鍾維德,從小時候的問題少年,成為受人尊敬的醫者,也是父親鍾南山的影響和指導。

沒有父愛參與的家庭教育將是不完美。聰明的媽媽會鼓勵爸爸積極參與到養育過程中來。

一個有愛,互相尊重,互給空間的親密關係,不僅是夫妻恩愛家庭幸福的保證,也是子女人生路上最好的禮物。

小林結婚了,新娘子阿華長得端莊秀麗,大夥都說郎才女貌。

可當生活步入柴米油鹽,特別是孩子降生後,日子變的忙亂起來。

小林給孩子換尿布笨手笨腳,阿華總說:“看看你能幹啥?連換個尿布都不會,不擦爽身粉,會長溼疹的,去去去,一邊去。”

小林被嘮叨打敗了,從此很少照顧孩子。

阿華永責罵成功地把老公變成了豬隊友。

其實許多男人都渴望自己是一個好爸爸,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有時候媽媽無意識的舉動會打消爸爸照顧孩子的積極性,阻斷了孩子和爸爸之間聯繫的紐帶。

而孩子也會受媽媽話語的影響不願接近爸爸,影響親子關係。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在孩子心目中樹立爸爸的威望顯得尤其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鼓勵爸爸參與家庭教育。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第一,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夫妻之間常有分歧,爭吵其實只是一個發洩的途徑。可是,這樣的爭吵會帶給年幼的孩子巨大的不安和恐懼。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陳小春和應採兒是一對歡喜冤家。有次他們為了一件事爭得面紅耳赤,孩子的視頻電話打進來了,夫妻倆立刻和顏悅色的和孩子聊起來,掛斷電話的那一刻又開啟唇槍舌劍模式。

看見父母爭吵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內心變得焦慮和恐懼。

孩子除了在乎父母對他的態度外,更加在乎家庭環境是否和睦。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第二,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尊重爸爸。

去幼兒園接孩子時我們會發現,接孩子的爸爸真的很少很少。

大多數家庭裡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爸爸的參與度不高,因此媽媽常常會不滿,你會通過嘮叨來發洩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的發洩,又影響了爸爸的積極性,把爸爸從孩子的生活中越推越遠,使得孩子和爸爸之間產生隔閡,同時對爸爸產生不滿。

聰明的媽媽從不打擊爸爸的積極性,多一個隊友總能分擔些壓力。

其實,男人的心理很多時候像個孩子,把對孩子的賞識教育用到老公身上,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鼓勵老公參與可以用讚美代替嘮叨,即便老公笨手笨腳也要及時給與正面反饋,讓老公越來越樂於照顧孩子。

不說貶損老公的話,在孩子面前樹立爸爸的偉岸形象,既成就了家庭的好氣氛,也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孩子如何尊重別人。

媽媽整日辱罵指責爸爸“窩囊廢”!兒子長大後居然不再接近爸爸

第三,讓爸爸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變的高大威武。

大多數家庭中,爸爸總會忙於工作,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因此陪伴孩子的時間往往不足,加班和很忙成了爸爸的代名詞。

因此媽媽要格外注重培養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感情,讓孩子明白爸爸的付出和辛苦,學會體諒爸爸。在孩子心中樹立爸爸的威信,這樣會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快樂。

爸爸也要學會體諒媽媽的辛苦,對媽媽表達感激,積極參與到教育孩子中來,形成良性互動,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哈佛大學成人研究所,從1941年開始至今,經歷70年做的一項研究表明:

影響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不是金錢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是他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有一段融洽的親密關係。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體驗學習建立良好穩定人際關係的最初場所,父母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媽媽的罵聲變成對爸爸的讚美,讓人壓抑的氣息變成一團和氣的家庭氛圍。

願父母用愛托起孩子的人生起點,帶著歡笑堅定的走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