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如果我們打開搜索引擎,隨意鍵入一個特大城市,後面加上“設立直轄市”,總會看到關於某城要設立直轄市的流言。有網絡媒體考證,自2001年開始,網絡上就出現了南京將成為直轄市的傳言,而且每年都有類似的傳言,只不過要設立直轄市的城市在發生變化,甚至連衡陽、徐州等三四線城市都被傳過要設立直轄市。《中國經濟週刊》在2004年對深圳、蘇州、瀋陽、大連、青島、南京、武漢、西安、廣州9個城市的居民進行電話採訪時,發現所有受訪居民都希望自己的城市成為直轄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各種直轄傳言曾引發一輪輪網絡熱議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以來,中國的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局面未曾改變。然而,當我們回溯七十年來的歷史,會發現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5個直轄市,上面所說的9個城市中,除深圳和蘇州外,其他都曾是直轄市,但要說數量最多,還要數今天的遼寧省——曾有5個直轄市。當然,準確地講,直轄市直屬於中央,不屬於某一省份,所以“遼寧有5個直轄市”的說法是不嚴謹的,只是說這些城市在被撤銷直轄市建制後,都歸遼寧省管轄。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瀋陽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週年,工業彩車遊行隊伍

直轄市前身:民國時期的“院轄市”


近現代中國的直轄市制度,起源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21年頒佈的《市自治制》的“特別市”。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於1928年頒佈了《市組織法》和《特別市組織法》。從1927年至1930年年初,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上海(1927年3月設立)、武漢(1927年4月設立,1929年1月降為省轄市)、南京(1927年5月)、北平(1928年6月)、天津(1928年6月)、漢口(1929年6月)、青島(1929年7月)、廣州(1930年1月)特別市。


1930年,國民政府制定了新的《市組織法》,原來的特別市改為院轄市(相當於“直轄市”,因直屬於行政院得名),與省同級,另有與縣同級的省轄市。根據相關要求,設置院轄市一般要求人口需達到一百萬人,省轄市為二十萬人,但有若干人口不足百萬卻因其他條件而設立的院轄市。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共有12個院轄市,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特別市改為院轄市外,另有1939年設立的重慶市,1945年設立的大連市,1946年的哈爾濱市,1947年的廣州市(1930年6月廣州特別市降為省轄市)和瀋陽市,1948年的西安市。其中,廣州、西安、瀋陽三個城市兼具院轄市和省會的雙重地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1929年的瀋陽街景

在設立特別市、院轄市的過程中,這些城市基本從原所在省份析置,如北平和天津自河北省析置,西安自陝西省析置等等。1947年6月5日成立的大連、瀋陽、哈爾濱三個院轄市則是根據東北新省區方案所劃置。1945年抗戰勝利後,原東北三省被劃分為9個省,即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安東、遼北兩省原為遼寧省一部分)、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松江、合江兩省原為吉林省一部分)、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嫩江、興安兩省原為黑龍江省一部分)。這九個省加上前述三個院轄市,構成了當時的東北行政區劃。

“大行政區”的探索


我們都知道,從今天的內地城市行政級別上看,有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含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縣級市。除了直轄市是直屬中央政府管理的省級行政單位外,其他類別的城市均歸屬某一省或自治區,也即說除直轄市外,其他城市的行政級別均低於省。但在新中國初期,介乎中央與省之間,還“大行政區”這樣一個行政單位。


根據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五大行政區和一個事務部。在這五大行政區和一個事務部下,全國分為29省、1自治區、13直轄市、8行署區、1地方、1地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1950年全國省級行政區一覽。其中,標下劃線城市為直轄市,括號內城市為對應行政區域的中心城市。信息來自中國政府網,表格為筆者結合原表所作。需要說明的是,原表中只有12個直轄市,但表頭顯示“13個直轄市”,經查,應是原表缺少南京直轄市,筆者對此進行了增補


通過這一行政區劃可以看出,在當時全國的13個直轄市中,遼寧省(注:為方便表述,今遼寧省的各個“前身”也成為“遼寧省”,不再對遼西省、遼東省、熱河省進行區分)佔有五個,即便到了1953年成立哈爾濱、長春兩個直轄市,使直轄市數量達到15個,遼寧省也佔據著三分之一的直轄市席位,東北更是佔據一半的直轄市。


當然,由於今昔行政區劃的區別,當時的直轄市並非都是中央直轄市。前面表格中的13個直轄市裡,除北京和天津為中央直轄市外,其他11個直轄市都屬於大區級直轄市。稍有些特殊的是旅大(今大連),根據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在1945年8月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今大連市南部成為蘇軍駐地,其後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陸續建立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1946年10月,設立旅大金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為當地最高的行政機關。1947年4月,在旅順成立關東公署,12月遷至大連,統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1949年4月,關東公署改為旅大行政公署,轄區不變,直屬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12月1日,旅大行署撤銷,改設旅大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1953年3月改為中央直轄市。此後,大連一直以“旅大”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直到1980年旅大市改為大連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遼東省、遼西省(1949~1953)地圖。可以看出,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四個直轄市被包圍在遼東、遼西兩省之間。(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1952年6月,大行政區剛剛設立兩年多就要調整。新中國成立三年,經濟基本恢復,中央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改造邁進,並準備實行計劃經濟,這需要優化資源配置。1952年7月,劉少奇批轉《關於加強黨中央辦事機構的意見》,“擬於明年初將各中央局的書記抽調回來,以加強中央領導。”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1956年5月1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在天安門城樓上


隨著大區制的撤銷,大區級直轄市也退出了歷史,原有的大區級直轄市都改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11月,作為直轄市的南京被改為江蘇省省轄市,到1954年6月,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哈爾濱、西安、武漢、廣州、重慶直轄市皆降格為省轄市。1958年,天津直轄市降格為河北省轄市,至1967年恢復。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


自此以後,四大直轄市的格局再沒有發生過變化。

沈大鞍撫本的直轄理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寧省,工業基礎最好,通過設立五個直轄市,既可以發揮這些城市的長處,又能夠使中央對這些基礎好的城市行使一定的指揮權。經歷過沙俄、日本侵略開發的遼寧,城市建設水平相對領先,通過設立直轄市,也可以為全國其他城市建設提供“標杆”,起到表率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1952年瀋陽市電車汽車線路圖,當時的瀋陽擁有較為先進的城市設施(圖源:李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瀋陽城市發展研究(1949-1957)》)


01

瀋陽:五大直轄市的“龍頭”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取了瀋陽鐵路用地的所有權,形成了瀋陽的“滿鐵附屬地”。為了方便長期侵略佔領,日本於1908年出臺了瀋陽鐵路以東“新市街”規劃方案。以新建火車站“奉天驛”(今瀋陽站)為原點,形成鐵路以東放射式路網、棋盤式格局和圓形中心廣場的歐洲巴洛克形式的規劃框架體系。“新市街”的規劃和建設分為南北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09-1917)主要集中在今中華路(建設時稱瀋陽大街,1919年改稱千代田通)以北的地塊。這一階段主要以鋪設道路為主,建築的建設主要有奉天驛及其對面的鐵路辦公建築、滿鐵奉天醫院建築群和少量的商業服務類建築如七福屋百貨、奉天郵便局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民國時的瀋陽大街,1919年改稱千代田通,位於今天的中華路


第二個階段(1918-1931)主要完成了中華路以南地區的支線馬路修建以及附屬地“新市街”內大量的行政辦公、教育、商業等建築,這一階段是日本在瀋陽進行大規模建設的主要時期,建設的城市功能性建築類型一應俱全,為其企圖長久的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階段結束後,日本人又將目光投向了零散建廠的鐵西區。1932年11月開始,日本向鐵路以西佔用了1157萬平方米的土地,1934-1939年,日本人又多次佔用土地,鐵西工業區的面積達到最初規劃面積的5倍,並形成了“南宅北廠”的格局,即以東西向幹道建設大路(時稱“南五路”)為界,以北為工廠區,以南為工人住宅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瀋陽滿鐵附屬地示意圖(圖源:沈欣榮等:《日本在瀋陽殖民時期建設的城市近代化體現》)

新中國時期的瀋陽工業,創造了無數個第一:瀋陽第一機器廠生產出我國第一臺車床,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鑄造國徽也誕生在這裡;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空氣壓縮機、第一個蓄電池也都在鐵西區誕生。


瀋陽成為中國重工業的搖籃。

02

依託港口,大連發展壯大


1898年,沙俄強行租借了北洋海軍的重要軍港旅順和距旅順不遠的大連灣,作為深度介入遠東事務的據點。旅順和大連擁有天然深水不凍港,港口發展優勢十分明顯。次年,沙俄編制《港城總體規劃》,開始建設大連灣的商用海港和新城市,中東鐵路的建設又促進了大連的陸路交通。但建設尚未完成,日俄戰爭後,日本就全盤了接收旅順和大連。


當時除了大連外,遼寧的另一個港口更加發達,那就是營口。但日本的經濟入侵機關“南滿鐵路公司”(簡稱“滿鐵”)依靠自身資源,不斷壓制營口港,並調整運輸價格,使瀋陽以北發送貨物到大連和營口的運價相同,這也就是說花同樣的價錢,能將貨物運送到更遠的地方(東北大部分地區到大連比到營口遠200多公里),且滿鐵在大連經營的車站、倉庫、碼頭等設施可由運輸客戶優先使用,享受優惠費用,對於營口,滿鐵則沒有優惠,還為進出營口的客商製造障礙。由此,東北的陸海轉運中心逐漸由營口轉向大連。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沒有了對營口的打壓,但後來居上的大連憑藉更優越的基礎和更有利的港口條件,成為東北亞運輸的中心港口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偽滿時期的大連街景


日本侵佔大連期間,同樣對大連工業進行了開發,如“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解決能源和武器生產問題,在大連甘井子大力發展臨海工業,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滿洲石油株式會社、進和商會、大華電氣冶金株式會社等紛紛成立,還新建了碼頭。

03

鞍山、撫順、本溪的自然優勢


1909年,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秘密探礦,發現鞍山擁有開礦建廠的良好條件,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衝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於1916年7月在奉天成立,在千山(屬於今鞍山)設採礦總局,兩年後總局前往鞍山。1916年,滿鐵在成立這一公司的同時還著手建立鞍山制鐵所,1919年4月29日,鞍山制鐵所1號高爐點火,標誌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也拉開了鞍山鋼鐵事業的帷幕。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偽滿時期的鞍山“昭和制鋼所”


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併了鞍山制鐵所,1940年又兼併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採礦、選礦、鍊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後,負責掌管全國重工業的資源委員會蒐集東北剩餘鍊鋼設備改組成鞍山鋼鐵公司。中國共產黨接收東北後,鞍山鋼鐵公司仍維持既往編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規模最大且最先進的鋼鐵生產公司。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電影《鋼的琴》劇照, 拍攝地是鞍山紅旗拖拉機廠,現在已經倒閉

撫順是一座因煤誕生的城市,位於撫順的西露天煤礦曾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露天煤礦。近代撫順的發展是從1901年第一代民族資本家投資開礦開始,1901年10月29日,華興利煤礦總公司和撫順煤礦總公司正式成立。


沙俄遠東公司以入股為名義,一步步侵吞了撫順煤礦總公司,同時,用武力強佔了王承堯的華興利煤礦總公司的部分礦坑,並在瀋陽到撫順間修造了一條輕便鐵路,運走煤炭,輔助戰事。


隨著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日本強行接管了華興利的各礦坑。自此,撫順煤田被日本侵略者完全霸佔。1905年5月,日本在撫順成立撫順採炭所,1907年滿鐵接管撫順煤田。“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決定設立“日滿合辦”的所謂“滿炭”(滿洲炭礦株式會社),規定我國東北主要煤礦將由“滿鐵”和“滿炭”收買、經營和銷售,意圖鯨吞我國東北煤炭資源。當時,撫順煤礦的產量遠遠超過了日本控制下的東北地區其他煤礦的總和。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偽滿時期,撫順被稱為“炭都”

本溪的發展與鞍山、撫順類似,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勝後,日本人大倉喜八郎於1905年12月在本溪成立“本溪湖大倉煤礦”,由於本溪煤鐵資源質量高,日本對本溪的煤鐵資源開始了瘋狂掠奪。1908年,清政府與大倉煤礦簽訂合辦合同,成立本溪湖煤礦有限公司,次年改成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但清政府除了名義上的股份,對公司沒有任何管理權。1915年1月,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一號高爐正式點火生產,由於大量採用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這座高爐的技術水平遠高於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也高於當時日本著名的八幡制鐵所,“九一八”事變後,藉助於本溪優良的自然條件,本溪湖煤鐵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煉焦、化工、鐵礦開採、選礦、鍊鐵、發電等多種生產能力的聯合企業,且企業佈局合理,由礦石開採到成品運輸,全都集中在25平方公里內,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解放後,這座高爐成為本溪鋼鐵集團的1號高爐,歷經多次改建擴建,直到2008年隨廠區搬遷而熄滅。新中國第一批槍炮、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臺汽輪發電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的鋼鐵材料都出自這座高爐。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偽滿時期的本溪湖煤鐵公司

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這五座曾經的直轄市,都經歷過殖民侵略,但也有不同,如瀋陽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軸,大連以港口產業為動脈,鞍山、撫順、本溪勝在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鋼鐵產業或煤礦開採業。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經濟百廢待興,侵略者的開發客觀上令遼寧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在此基礎上,這五大直轄市獲得了更多的國家政策支持。儘管後來這五大直轄市被撤銷,但這一影響依然延續了一段時間。“一五”計劃中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遼寧佔24項,與之配套而來的還有遼寧安排的省市重點工程項目730個,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都獲得了重點工程項目。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中東鐵路公司輪船修理工場”和“中東鐵路公司造船工場”,改制前為大連造船廠。曾改裝“瓦良格”號為中國第一艘航母,參與建設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山東艦”。“一五”計劃中,大連造船廠改建擴建為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國家經濟貢獻了重要力量,設立這五座直轄市對新中國的城市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模範作用,反過來也對這些城市本身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政策優勢。


近年來,一批批新經濟業態正在遼瀋大地興起、發展,機器人、生物醫學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遼寧正逐步擺脫“鐵鏽地帶”的陰影。我們有理由相信,“山海關不住”,憑藉遼寧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智慧,定能夠促使遼寧實現一場華麗轉身。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遼寧,為什麼有那麼多直轄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