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時光機》是泰國納瓦彭·坦榮瓜塔納利最新企劃作品,獲得第 15 屆大阪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影片講述女主角琴從瑞典學成歸來,為了展開新的事業,為客戶展示極簡美學,需要改造出一個獨立的家居工作室。所以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家裡清理乾淨。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她崇尚斷舍離的理念,卻發現斷舍離之路不是輕鬆,相反斷舍離給她帶來的是糾結。斷舍離的過程就像搭乘時光機,讓她意識到曾經給身邊人造成的傷害。她從斷舍離的迷茫中走出來,學會成長和感悟。學會去接納自己,探索自我人生邊界,理解別人的感受,讓自己有同理心。她從一個自私無情的人,慢慢變得有溫度。

故事的取材,並不複雜,但對我們思考斷舍離、思考人生有很大的意義。女角從前期充滿信心到受挫、猶豫,再到感受錯過,對他人感受歉意。但處理物品依然還是強勢,自私,再到反思、感悟。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這個過程,她掉入自己設置的極簡陷阱無法自拔,把斷舍離變成了生活的枷鎖,而不是解開枷鎖的鑰匙。所以,她斷舍離的過程曲折、糾結、痛苦,經歷很多的曲折心路歷程。傷害著別人,也傷害著自己。

解決斷舍離中的彎路,有一個解決方案:提升俯瞰力

什麼是俯瞰力

所謂“俯瞰力”,就是脫離當下境遇,從高處往下看的能力。每個人都會向外看,但能夠向內看,以及從高處往下看的人,則很少。俯瞰力,是更深刻的洞察、更高遠的觀點及更廣闊的視角。

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對問題分為不同的策略。

  • 線性思維,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 面性思維,找到了比較關鍵的迴路,通過間接的刺激進行調整。
  • 系統思維,找到一個共同目標,讓大系統和小系統形成共識,整體目標一致,形成凝聚力。

比如,面對家裡的亂:

  • 線性思維:每天收拾,結果就是復亂,週而復始;
  • 面性思維,通過斷舍離,讓家裡東西減少、收納整齊,相對來說,有一定的效果;
  • 系統思維,就是分析到家裡放了很多與家庭決裂的父親的物品,通過梳理跟父親的關係,進行對應處理。既處理了家庭亂的問題,也處理了跟父親的關係問題。

這種系統思維能力,就是俯瞰力。

俯瞰力,是用整體、全局的觀念來掌握事物的能力,讓我們“當局者不迷”。讓我們掌握當下“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有意識、自在、果斷地度過人生的力量。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提升俯瞰力,為什麼能夠幫我們走出斷舍離的彎路。首先看一下斷舍離的彎路:

1、擺脫不了囤積

他們認為物質帶給自己的是安全感,家裡囤積物品,讓自己心裡有底氣。家裡的各種紀念品,代表是自己對他人的思念,是關係的紐帶,為什麼非要捨棄。

受疫情影響,大家的囤積欲更強了。家人囤積了非常多的物品,吃的用的,面對疫情,一下子顯示了充足的物質優勢。覺得是“認真過有煙火氣的真實生活”。

他們會覺得家裡亂是因為家裡小,如果家裡夠大,可以解決亂的問題。實際上,大房子家裡一樣亂。

2、陷入極端的極簡生活狀態

有些人奉行極簡的斷舍離,走入了極端。家裡僅有少量的物品,每天跟物慾作鬥爭,想著今天要丟掉一件什麼物品呢,最終耗費極大的精神能量。處理物品也很極端,什麼東西都丟。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面對斷舍離的誤區,俯瞰力是如何幫我們建立正確的斷舍離認知?

俯瞰力,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斷舍離

1、斷舍離,一場經濟學革命,從“供給學說”轉向“需求理論”

在過往的經濟生活中,追求物質的極大豐富就是人類的目標。反饋到經濟學,“供給理論”成為主流,教化著我們的經濟更在側重“生產”。我們的市場呈現出:

供給為王,供給優先,供給創造需求

我們的物質極大的豐富起來,供給的物品都能得到市場的消化。如今電子數碼產品,更新換代的頻率越來越高,不用做到技術性的創新就可以引領市場的需求。而這些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是理性消費。

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他認為供給不能自動創造需求,經濟也不能自動地達到均衡。雖然他的本意是研究解決就業問題,看到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不匹配關係。但是讓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的“產品過剩”,甚至過多的物品反過來限制了人們的生活,讓我們為物慾所累。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這個時候,斷舍離橫空出世。山下英子本意是通過斷舍離解決家居問題,但她的理論同時倡導減少物慾,不要為物質所累的理念,讓我們的生活迴歸適度的狀態。同時,斷舍離倡導的不為物質所束縛,轉而尋找內心的自由,尋找幸福的真諦。

這種從"從供給學說"到"需求理論"的轉變,讓我們關注當下的需求。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提倡真正從個人的需求出發,理解經濟生活。斷舍離引導著從過量、過簡的物質到適度的平衡的轉變。

2、馬斯洛人生 7 大需求層次,斷舍離追求更高級別的精神需求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他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的理論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前期的 5 大層次,後期提出了 7 大層次。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 7 種不同層次的人生需求,這些需求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對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更急切。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人行動的動力,這種需要也逐步從外部轉向內部的滿足。

囤東西,大多是出於低層次 1-4 條的原因。囤足了糧食才不會捱餓;買夠了日用品,才會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用。囤東西滿足了我們內心和物質的匱乏感。

疫情特定時期,我們追求的是生理和安全層面。對於物質,我們想要更多的安全感,所以,對於身邊人的囤積,我們會感覺很心安。這也是部分人對自己斷舍離感到懷疑的原因,在這個時期,我們對美、自我實現的需求沒那麼強烈。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說服上一代人斷舍離很難的原因。匱乏感需要長時間得到滿足,才能擁有安全感。而這也是疫情期間大家對斷舍離產生懷疑的原因。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我們只有在充分滿足物質基本需求,才會向美、自我實現這些更高級別的目標出發。斷舍離,斷,不是“不買”,而是學會挑剔。舍,不是丟棄,而是懂得放手。離,不是放棄物慾,而是不被物慾左右。斷舍離就是追求自我內心的秩序感、生活的幸福。

斷舍離理念處於更高級別的精神層面問題解決思路,也是我們在物慾滿足後會面對的。斷舍離不光是對物品的取捨,更是我們審視人生的一次機會。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只有意識到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才想去結束。去反思,去改變;去探究原因,去追尋答案。這是對自我人生邊界的探索。

物品有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投射出我們的想法,斷舍離可以成為診斷、治癒我們內心的工具。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達到自我實現。

未經審視的物品不值得收納,未經審視的人生也不值得過。那我們該如何審視自己的生活,提升俯瞰力呢?

三種內功心法,幫你全面提升俯瞰力,擺脫斷舍離的誤區

俯瞰力,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斷舍離,審視人生。這種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三種內功心法幫我們練就俯瞰力。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以客觀的態度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提升俯瞰力的第一步。

《時光機》的女主,曾經是個堅定的斷舍離執行者,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一個個問題擺在自己面前,才發現做到並不是那麼容易。並不是喊著“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就能讓我們的人生像變魔法,讓生活不一樣。

斷舍離並不是扔東西,扔東西只會讓我們迷茫,焦慮。斷舍離的前提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雅典德爾菲神廟有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當我們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合理地疏解這份情緒,我們在斷舍離中才能心平氣和的清算盤點。

《時光機》中的琴與母親之間是橫亙著兩代人的價值觀。對於父親遺留的物品:

母親:別這麼自私好嗎,你要忘就自己去忘,為什麼要逼我遺忘?

琴:你這樣也很自私,你想記得就自己去記得,我和哥哥不想記得。

母親:不要再插手別人的生活了。

琴表現了強勢的一面,不經母親同意,直接處理掉,這個斷舍離的過程,只是她欺騙自己的儀式感。母親歸來看到鋼琴被處理了,歇斯底里地哭喊著拍打她的房門,而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帶上耳機拒絕溝通。那一刻,她有些殘酷。

她並沒有意識到,混亂的家裡藏匿著那個不曾面對、和解的自己

她以為是為母親好,拋棄過去,才能往前走,才能忘掉父親對家庭的背叛,但真的能處理好這份心情嗎,不能。他們需要面對對父親怨恨的自己。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當我們,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允許自己悲傷憤怒,接納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真正面對自己,而不是強制性地丟棄,逼自己遺忘。

拋棄的物品就是和往事的訣別,那些不捨、難捨,或愛情或親情沒那麼容易斷掉,這是一個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斷舍離最高境界不是真正舍掉那些東西,而是物品不再左右我們的情緒,讓我們沉迷過往,或者強迫自己不再記起。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自我接納,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激發事件帶給我們的對待問題的信念B。結論就是:事物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事物看法的影響。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當《時光機》女主琴接納了對父親怨恨的自己後,她下一步如果能夠建立合理的觀念和認知,達到情緒上的改變,比如:父親拋棄了我們,我們也很怨恨他,但是生活是自己的,我還有母親和哥哥,一家人依然幸福美滿。那麼,她才能真正做到面對父親物品的斷舍離。

2、探索自我的人生邊界

什麼是自我的人生邊界?它包括物質、精神層面,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與他人的分界線。

在從小到大,有無數人和規則建立和定義我們的人生邊界。

工作時,前輩告訴我們,只有讀書的學校夠牛逼,過往的工作背景足夠強,我們才能進入大公司,讓我們以為人生的邊界是被過往的標籤所定義。

生活中,我們厭惡的事或討厭的人,一律迴避,讓我們以為人生的邊界是被人生的經歷所定義。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幸運的是我們發現,人生不應該有邊界,不應該輕易下結論什麼不可以做,哪裡不可以去,誰不能去愛。人生的邊界,是自己探索出來的。

就像《時光機》裡,女主在把物品歸還他人過程中,她在試圖與過去與歷史與人重新建立聯繫。這個過程,就是在探索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邊界。她感受、學習到了自己該如何面對物品、如何面對放不下的感情,如何讓自己不再那麼自私無情。這種思考、感悟的能力,就是她在拓寬自己的人生邊界能力。

當我們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並在這個過程探索屬於我們的人生邊界:

  • 珍視自己有限的一生,期待它的豐富和飽滿;
  • 不停地向內探尋自己真正喜歡地;
  • 明白自己對選擇負責並承擔全部的責任。

在探索自我的人生邊界過程中,我們會更加明白什麼東西對我們重要,什麼放不了,那麼我們在斷舍離中,就會清晰什麼東西可以斷,什麼東西斷了不會後悔。不至於讓我們在斷舍離中糾結、猶豫、徘徊。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電影的最後,她哭著笑著,她在探索自己的人生邊界,不斷成長。她感受到簡不是空洞,匱乏,而是充盈,飽滿。真正的極簡是自發性的,富有哲思的,而不是她曾經按圖索驥式的人造景觀。

當我們不斷探索自我的人生邊界,我們才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我們才能走得更遠,知道得更多,才會把自己的界限推向遠方,探知邊界,讓有限的人生體驗最大化。

終其一生,我們能夠走出多遠的距離,成為怎樣的人,終究要自己不斷探索。

生活中我們會通過經歷,重新界定自己,會獲得對自己,對生命,對人生一種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這種新的認識,其實就是一種邊界的靠近,或者說,你在逐漸的靠近和發現這種邊界。這種新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你接下來的思想和行動。

3、用三分法踐行著生活

三分法是一種整理的具體方法術,具體是指給物品進行"大、中、小"的分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著三分法的方式,我們不斷修煉出用整體的思路掌控生活。當我們擁有俯瞰當前的物品能力,對於生活一切事物,我們終將可以處於我們的掌控之中。

現代社會,物質充足,家庭物品都是種類繁多。這時我們可以利用三分法來管理我們的家庭物品。首先大分類分為:收拾、整理、清掃三大類。然後在每一個類別中,進行中小分類。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當我們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待家庭整理,避免讓我們陷入物品的細節處理之中。我們可以重組功能構成模塊集合

一個衣櫃,裝所有的衣物。

一個鑰匙串,裝所有鑰匙、密碼。

一個通訊錄,整合所有人際網、清點自己的黃金人脈圈。

一個紀念盒,裝所有的紀念物,清點我們的回憶物。

將物品進行三分法,模塊集合,我們對物品也更加掌控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物品的全局,當我們整合了衣櫃,看到T恤30件、牛仔褲20條這類直觀的數據時,我們就能判斷數量是否過多,使用頻率如何,是否讓我們心動。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那我們關注的焦點離開物品表面,去關注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價值、感情、頻率等等。

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到三分法。

《時光機》:俯瞰力,新的系統思維能力,讓你在斷舍離中不再糾結

當我們熟練地掌握三分法時,我們能夠對生活有全面地分析、把控,當這種意識貫穿於生活的各個細節、模塊。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思考習慣,甚至是生活態度。

結尾

俯瞰力,幫我們從斷舍離的誤區中走出來,重新理解斷舍離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幫助我們客觀地看待自己,梳理自己的情緒,培養我們對待物品的態度。探索自我的人生邊界,讓我們的人生寬度、深度不斷拓展。生活中踐行三分法,能夠讓我們用整體的思路去俯瞰生活。三種具體方法練就俯瞰力,擺脫斷舍離的困擾與束縛,人生輕鬆前行。

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就一直有成長。當我們不斷提升俯瞰力,學會去付出、堅持,帶著勇氣出發,就能體驗不設界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