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記憶

說到南昌是不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矗立於贛江之濱的三大江南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哪?沒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因曾經生活在那邊四年,留下許多難忘的青春故事。然後離開南昌後,則很少再談到她,最近因為無意中聽書聽到酈波老師講到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才又想起她,覺得很有必要再聊聊她。

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會。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是江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然後我想說,南昌之所以為南昌,大概跟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漢廢帝劉賀。劉賀乃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髆(bo)之子。劉髆乃漢武帝寵姬李夫人所生,因李夫人貌美多情,給漢武帝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因此兒子生前備受榮寵,昌邑國可以說是富饒豐產;劉賀4~5歲時候,世襲王位,成為第二代昌邑王,本來一個受寵的王子,生活在一個帝國向上的時代,理應可以安度一生,榮華富貴,然而天命難違,正在壯年的漢昭帝劉弗陵早逝,尚無子嗣的昭帝留下大片的江山基業無人繼承,上官皇后的外祖父,漢武帝臨終的顧命大臣霍光召昌邑王劉賀入京主持喪禮,後繼承皇位。然則僅僅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等老臣以1127條罪狀廢掉,回到昌邑,但昌邑國被削,所有臣屬被殺。宣帝即位後忌憚劉賀,藉口削去王爵,降為海昏侯爵,食邑四千戶於豫章郡內,後又被奪取三千食邑,沒多久劉賀去世,海昏侯國被取消。有傳劉賀不願從昌邑遷往南昌,但迫於無奈最終還是去了,但因為思念故土,故將新的封地改為南昌,意為南昌邑,以此紀念故土。

說南昌,不得不說的就是那個初唐的天才少年王勃。年少成名,聰敏多才,6歲能文,然多才少年也多年少輕狂,先是因為一篇《鬥雞賦》被貶,後因私殺官奴被降罪,連帶父親被貶交趾(今越南境內),這讓從小讀四書五經,將忠孝節義當畢生追求的王勃羞愧難當,公元675年,王勃去探望謫貶交趾的父親,經過南昌,南昌都督閻伯輿重修滕王閣,大宴賓客於閣上,因當時王勃已經名揚天下,因此也被邀約赴宴。宴席上都督讓其女婿寫了一篇事前準備好的序文,以此賣弄;並假意讓大家都寫寫看,其他人都明此理,全部推脫,王勃則接筆潑墨,毫不謙讓。閻都督當然就不高興了,拂袖而去,但還是派人看著王勃看能寫出什麼花兒來剛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老頭說也沒甚新意嘛,再寫道“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老頭已經不吭聲了,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禁不住大悅,真天才啊... 南昌也伴隨《滕王閣序》而名震古今,但我們的天才詩人卻在渡過南海時不幸溺亡,年僅26歲。真可謂天忌英才,星辰隕落!

看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時候,非常開心,幽默風趣的語言,嬉笑怒罵中盡顯唐伯虎迫於寧王脅迫下的無奈,但生活遠沒有電影那麼輕鬆。明朝初年,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覬覦皇位,遠在內蒙邊陲的寧王朱權手握重兵並無反心,只願守著大侄子安心當自己的寧王。然樹欲靜而風不止,燕王單靠自己的實力尚無法和江陵正面對抗,拉上寧王可就不同,於是燕王賴在寧王處一個多月,臨走非要寧王送自己出城,一出城寧王則身不由己,被迫和燕王捆綁在一起造反,結果神出鬼沒間居然燕王稱帝,自己也成為股肱之臣。然已經貴為親王的寧王升無可升,賞無可賞,即使一再向自己的哥哥示弱,也無法排除出身不正的永樂大帝的疑心,結果即使甘願到杭州做一藩王都不成,被迫遷到豫章之地,心中憤懣可想而知。後代寧王到朱宸濠時,謀逆之心昭然若揭,先是拉攏科場失意的唐解元失敗,才有點秋香中的與寧王鏖戰,後與唐寅同科進士王守仁對陣沙場,陽明先生憑藉自己獨創的“讀心術”以一儒將平定了寧王之亂。浩浩南郡之地也算見證了明朝思想界和藝術界的兩顆巨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