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服裝產業鏈:外貿訂單減少,上游廠商“脣亡齒寒”

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衝擊了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鏈。

吳婷(化名)是一家服裝企業的外貿主管,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以來遭遇了缺工人、缺上游原材料、物流漲價、海外訂單取消等問題。

“我們公司有400萬左右做好的貨品,但因訂單取消無法發出去,都是隻收了30%定金,所以壓力非常大。”吳婷說。

在服裝廠的上游,布料等原材料的生產廠商也遭遇了“寒流”。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團隊棉紡行業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3月及4月初,國內全棉紗線、全棉坯布開工負荷(即產能利用率)不及過去4年同期水平。據調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新冠疫情下外貿訂單的驟減。

在這樣的情況下,“熬過去”並尋找新機會成為關鍵。以吳婷所在的公司為例,已經開始搭建海外電商渠道,規劃推廣策略,為下半年的復甦打下基礎。

疫情下的服装产业链:外贸订单减少,上游厂商“唇亡齿寒”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衝擊了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鏈。-新華社

紡織服裝業失去的一季度

紡織行業一向有“金三銀四紅五月”之說,也就是上半年3-5月市場行情會走好,大批訂單湧現。

不過,今年這一紅火的景象並未出現。海外疫情的蔓延,讓吳婷所在的企業大批訂單被取消。

吳婷表示,從3月初開始,國外客戶就陸續取消訂單,現在下單的只有樣品單。“尤其是過年期間接的訂單,客戶給了定金,我們也買好了面料準備生產,後面客戶說國外疫情嚴重,即使給了定金也堅決取消訂單。”

訂單取消對於企業的影響如何?吳婷告訴記者,公司一般收10%-30%定金,上百萬訂單的利潤率一般只有10%。目前公司有一個300萬元左右的訂單,收了30%定金,利潤是30萬元左右,現在幾個月過去了也沒有發貨。如果不能順利發貨,公司將會損失180萬元。還有一個到非洲的訂單,貨已到港口接近1個月,客戶仍然沒有去清關,她擔心這一票貨物也會被取消訂單。

此外,物流問題也不能忽視。吳婷表示,之前寄去國外的快遞包裹,比如DHL(敦豪航空貨運公司)最遲5天就到了,現在需要排倉,一個平時3天到的快遞,現在半個月才到。同時,價格也在大幅上升,原來寄去英國某機場的費用是一公斤18元,現在達50多元。

在疫情期間,面對風險,除非付50%的定金,否則公司不接海外訂單。

出現訂單取消的並不僅僅有服裝生產企業,上游的面料生產企業,也出現海外訂單減少和取消的現象。

李軍(化名)是一家化纖企業的廠長,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為一家主營面料出口的企業,海外疫情對於公司的影響很大,目前海外訂單很少。

原本在他這裡購買布料的下游服裝廠中,主營海外出口的企業大批訂單已被國外客戶取消,目前已經接不到來自這些服裝廠的訂單。

“我們現在基本做低層次的產品,供下游客戶做淘寶和拼多多的網上產品使用,而且訂單的量不多。”李軍說。

為此,公司已經大幅減產,原本很多員工每月休4天,現在每月休6-8天。李軍判斷,超碼半年之後,隨著國外疫情得到控制,訂單才能恢復。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團隊棉紡行業專家表示,年後的外貿訂單在海外疫情衝擊下大幅流失,國內棉紡產業的庫存和復工率均顯示出行業面臨形勢的嚴峻性。

首先,純棉紗產量降低,消費降低,期末庫存上升。華瑞信息的數據顯示,2019年3月,純棉紗的產量為47.7萬噸,消費量為63.4萬噸,期末庫存為69.4萬噸。而到了2020年3月,純棉紗的產量為41.0萬噸,消費量56.3萬噸,期末庫存80.7萬噸。

此外,從純棉紗廠開工負荷來看,2016年到2019年,單看3月份的數據,開工負荷分別達到51.65%、61.78%、59.93%、57.38%。而到了2020年3月份,這一數據只有43.4%。從全棉胚布廠的開工負荷情況來看,2016年到2019年,3月單個月的數據分別為65.93%、77.97%、59.15%和62.06%。而這一數據到了2020年為44.17%。

換句話說,從產能利用率上看,純棉紗廠和全棉胚布廠今年3月份數據均為5年來最低水平。

如何留住渠道與訂單

訂單減少和取消的衝擊,對於紡織服裝企業來說,近期並不罕見。

4月9日,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商務部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調研的情況,部分外貿企業在手訂單延期或取消,新簽訂單受到影響,特別是紡織服裝等消費類行業,短期內受到較大沖擊。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團隊棉紡行業專家表示,近期歐洲最大的服裝零售商H&M發佈報告稱,受新冠疫情影響,3月銷售數據下降46%。因此,不僅僅是中國,全球各大紡織大國的訂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孟加拉、越南等國紡織業均遭到歐美國家訂單取消的衝擊。

“目前來看,金三銀四的紡織旺季並未如約而至,而訂單流失的趨勢不可逆,這部分影響導致棉花、棉紡成品降低的需求也將無法彌補。”上述專家說。

該專家指出,越往下游棉紡成品的個性化越強,受眾範圍越窄。若海外疫情持續發展,資金壓力將不斷增強,下游棉紡成品拋售潮可能出現,進一步壓低下游個性化成品的價格,而上游如棉花、紗線等大路貨品種,則可能面臨低位支撐。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很多外貿企業都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訂單銳減,紡織服裝行業是其中受影響比較大的。這個行業面臨雙重衝擊,一方面是海外疫情,另外一方面是產業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保證產業鏈的完整性,留住渠道和產能,並盡力走向產業鏈的高端。

他認為,紡織服裝企業需要從多方面去應對疫情的影響。一方面,需要穩住外貿的基本盤,留住渠道和原本的訂單,一些訂單哪怕賺的不多也可以做。另一方面,要拓展國內市場,出口轉內銷。

“一些小國不具備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完整性和規模經濟。在保證產業鏈的情況下,增加科技元素,提升品牌,才能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白明說。

吳婷所在的公司目前對於產業轉移並不擔心,反而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經濟總會恢復正常,疫情也會穩定,在疫情衝擊下能活下來的企業都不會太差,都有實力去面對這次疫情,也有能力去做好疫情後的恢復工作。

面對疫情衝擊,這些企業並未坐以待斃,而是在探尋新的發展途徑。

吳婷所在的公司已經開始調整經營策略。一方面,由於目前醫院需求大,公司開始大力推廣護士服產品。另一方面,趁著現在時間空閒,公司在全方面整理外貿電商等平臺。

“同行不少辦公室人員都陸陸續續放假了,我們原來也計劃放假,但考慮到下半年經濟復甦需要,目前就是打基礎,全方面整理平臺資源。”吳婷說。

“學校也會陸陸續續開學,下學期是新學期,需要校服。現在是疫情期間,我們的樣品單需求依然很多,客戶都是在家辦公,他們收到樣品後都會開會,等疫情穩定了再下大貨單。”吳婷相信,訂單不會長期處於低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