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陽春三月,本是草長鶯飛的月份,疫情席捲全球,抗疫的戰場從內防擴散轉變為外防輸入。我們以為春天來了,病毒散了,摘下口罩,全國清零,就可以出去見想見的人,看想看的風景,唱想唱的歌,吃想吃的美食,然而,在這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我們繃著的弦一直沒有放下。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找我傾訴:“疫情影響,公司業務進展緩慢,感覺自己壓力好大,招聘了好多人,面試通過的卻沒幾個。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公司因自己的KPI不達標再勸退自己。每天上班忙忙碌碌,下班了不想和別人說話,不想出門,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在家待著,內心渴望別人關注,渴望和別人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但是拿起電話,卻又不知道撥打給誰好,生怕對方一聲有事嗎,卻不知道如何回覆。生怕自己得了抑鬱,感覺自己特別喪,一場疫情,讓自己崩潰了。”

聽完他的傾訴,我沉默了。在這個溫暖的季節,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有的人身陷暗影,心在寒冬,有的人心若浮沉,淺笑安然。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1946年,紐約市貧民窟,史泰龍出生,後天的口齒不清與臉頰的肌肉偏癱,註定是個十足的小人物。然而,他卻沒有向命運低頭,一直演著打醬油的小角色,自己寫的劇本《洛奇》四處找投資人,處處碰壁,跑遍好萊塢,遭遇了 1855次 拒絕,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終於給了他一絲希望。1976年,《洛奇》票房突破2.25億美元,且奪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史泰龍也獲得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用自己的平平淡淡,讓許多人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從“默默無聞”到“萬人仰慕”,史泰龍的生平,比電影故事的本身更有傳奇,更有勵志意義。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有的人把這一地雞毛做成了雞毛撣子,有的人守著這一地雞毛滿腹牢騷,不停的抱怨。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有人說《喜劇之王》是一部喜劇,一部讓你流著淚看完的喜劇。周星馳曾說:“我以為我拍了很多悲劇,可是拍出來你們都覺得那是喜劇。”是啊,如果有一天小丑哭了,你會不會覺得他在搞笑。周星馳用一部《喜劇之王》詮釋了小人物的種種不易,也演繹自己的龍套生涯。

《喜劇之王》開場那一句“努力,奮鬥”,喊出了多少小人物不得志的鬱鬱寡歡,更顯出了主人公面對困境時永不放棄的執著信念。那反覆唸叨著的一句“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那導演不喊“卡”就絕對不能動的專業精神,那連完全看不見臉的角色都躍躍欲試的渴望,教人無數次笑中帶淚的收穫感傷。原來最動聽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我養你”啊。

小時候,我們看不懂,長大後,逐漸明白了天黑了,天依然會亮!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如今相聲界地位顯赫的郭德綱,誰曾想到過他活的如同“一條狗”一樣卑微?95年郭德綱第三次來到北京,當時某劇組答應演出一個月就給他1000塊錢,但是演出一個月下來卻是毛都沒有得到,郭德綱去討工錢的時候反而被羞辱一番,為了明天能夠填飽肚子想盡辦法!

後來因為一個機緣巧合下抓住了侯耀文這根救命稻草,在經過多次努力下侯耀文終於答應願意收他為徒弟。沒有當初的努力謙虛,也就沒有今天的郭德綱,郭德綱的相聲在水平並非國內的頂尖,但是他的勵志史卻是國內很多相聲大師都沒有經歷的,沒有家學淵源,有的只是個人的努力奮鬥,愣是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劇組做成了國內知名的德雲社。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從來沒有救世主,唯有自我救贖,努力奮鬥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

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我們把它叫做“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