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祕密

導語:在初中有一篇課文,叫做《范進中舉》。這篇文章取自於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文章講述了一個秀才叫做范進,已經五十幾歲了,但仍然不放棄科舉做官,整天讀書。不幹活光吃飯的閒人在古代是會被別人嚴重看不起的。於是范進不僅僅受到鄰里街坊的冷嘲熱諷,還被自己的親家胡屠戶嫌棄。范進在賣雞換米的時候,突然被告知自己中舉,喜極而泣。胡屠戶扇了他巴掌才緩過來。所有人的態度都變得畢恭畢敬,甚至連張鄉紳都前來賀喜,甚至拿出宅邸和銀子恭賀范進。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范進中舉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最開始也非常的疑惑,為什麼考中二甲就能夠讓所有人都對他畢恭畢敬?筆者後來才知道,中舉的范進成為了官員,階級地位由原來不如他們變得遠遠高於他們。因為鄉試,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從一戶連飯都吃不飽的家庭瞬間成為了,有人送錢財,送田地,送宅邸,甚至投身為奴僕,所有人都想要巴結,搞好關係的士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中舉之後,有什麼好處?

市井人與讀書人

文中的胡屠戶,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的人物。這主要是和他的職業相關。作為一個市井賣肉的屠夫,它主要的顧客都是一些大戶人家,有錢人家。畢竟那個時候,窮人都是買不起肉的。這就使得胡屠戶變成牆頭草。一有大戶人家,就會拼命巴結。而面對諸如范進這種貧苦的人民,即便范進是他的女婿,也仍然毫不留情地挖苦他。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胡屠戶(右一)

但是一旦范進中了舉人,即將成為朝廷的官員,胡屠戶立馬變得畢恭畢敬,對范進根本沒有之前囂張的樣子。畢竟,胡屠戶作為一個賣豬肉的商販,掙得錢雖然比較多,但是和官員還是完全沒法比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范進還會被各種人巴結,被送各種各樣的錢財還有禮物。作為范進的老丈人,必須要展現出對自己女婿的關愛,不然就得不到好處了。

不僅僅是胡屠戶,還有很多其他的百姓,無論是貧窮的百姓,還是諸如張鄉紳這樣的富貴人家,都在想盡辦法和范進攀上一些關係。他們知道,范進成為官員之後,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對於有錢有勢之人的崇敬,自然而然也讓他們對於貧苦百姓看不起,即使他們本來就很貧窮。所以在文中,胡屠戶說那些能夠中舉人的,都是一些有錢人家。在古代,有錢人和中舉的人已經被劃上了等號。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明朝官員的宅邸

這種觀念最早源自於隋朝興起的科舉制度。由於下層百姓有了進入統治階級的通道,所以讀書人大量增加。十年寒窗苦讀只為考取一個功名。到了宋朝,中華文化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大量的讀書人考取了功名,進入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甚至一度出現了由於官員太多導致財政負擔。而到了明朝,皇權進一步加強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願意花費一生來考取功名,只為進入政府,成為"人上人"。這其實也為後來中國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埋下了禍根。

喜極而瘋的范進與科舉制

很多讀者在讀到范進因為考上舉人之後,一下子就瘋了,筆者也非常地不理解。即使後面許多鄰居街坊都來巴結范進,送來宅邸,田產,錢財,甚至甘願為奴僕,也還是不能夠理解其中的原因。這就關係到明朝的科舉制度了。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科舉考試復原模型

中國的科舉制度最早出現在隋朝,一直到清朝末年。時間跨度達到了一千三百餘年。不過,在這一千多年之中,科舉制度一直在不斷的發展,直到明朝,科舉制度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制度並不只是一場考試,而是有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檔。其中,童試相當於現在的入學考試,參加童試的考生一律稱為童生。童試分為三個階段,統一在縣裡考試。全部通過的童生可以繼續參加鄉試。此時,這些通過的讀書人可以稱為"生員",也就是百姓那個口中的"秀才"。《范進中舉》就是從范進就是通過童試之後開始的。

下一次考試被稱為鄉試,由各個政史司,也就是省份自行組織考試,跟現在高考的地方自主命題非常相似。許多人都知道在南京有一個景區叫做夫子廟,邊上有一個建築叫做"江南貢院"也就是南直隸省舉行鄉試的考試場地。由於參加人數眾多,上榜人數少,通過率遠遠低於現在的高考。范進中舉人,正是在這場考試當中獲得的。

而更高級別的會試和殿試,則是更高等級的考試,相當於公務員選拔性考試。

曾有詩句寫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范進參加的是鄉試,只是第二等級的考試,為什麼中了一個舉人就會得到如此多的人巴結呢?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江南貢院

首先,范進中舉後意味著他將會被地方政府授予官職。因為鄉試是授予官職的最低門檻。而會試和殿試都是在這些地方官員之中選拔更加優秀的官員到朝廷任職。但是,正是因為范進中舉是鄉試。他才會被鄰里甚至鄉紳所巴結。筆者相信很多讀者對於這一點並沒有產生疑問。讀者將疑問集中在了為什麼他們會來巴結范進,恰恰讓讀者自己無法理解這一點。

這個問題還可以這麼問:為什麼是市井百姓還有鄉紳來巴結范進,而不是一些官員呢?這就和權力有聯繫了。

由於鄉試的組織方是省級政府,能夠授予的官職都是一些相對較小的官員。這種制度有利於官員在進入中央之前體察民情,從而為中央日後的重大決策提供依據。但是,正是因為這一點,讓這些地方的小官員和市井百姓的聯繫最為緊密。主動將宅邸,田產,錢財贈予范進,也不是白白贈送,不求回報的。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明朝官員畫像

畢竟,此時的明朝按照故事當中推測,應該是明英宗時期。明朝已經江河一下,在官場以及為百姓處理事務,自然講究人情世故。現在這些百姓積極向范進獻出自己的財富,很大程度上是在賣人情,方便日後開口請求范進幫忙。

要說明的是,范進如此長時間才考取了一個秀才不是因為范進自己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童試的緊張實在是太過激烈,而且分為三場。任何一場的失敗都會讓自己的努力前功盡棄。文中吳敬梓寫范進一直到五十多歲才考上了秀才,這個其實在當時並不是少數。有些人窮盡一生都不能夠考取一個功名,一方面是因為科舉考試的難度真的非常的大,競爭非常激烈,另一方面只能說他不適合科舉吧。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明英宗畫像

人生的大落與大起

半輩子才考上了一個秀才的范進對他來說,還不如在家裡多種種田,掙點錢。畢竟,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但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直接參加了鄉試,結果考中了舉人。這種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吳敬梓的筆下顯得頗具戲劇感,並且之後一路升遷,會試和鄉試也是連連中榜。前幾天還是家裡一貧如洗,連米都沒有了,後幾天直接獲得權力和財富,有吃有喝,錢糧不愁。其實恰恰反映了當時許多讀書人窮盡一生參加科舉考試的目的——改變自己的命運,讓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吳敬梓

那麼,范進中舉之後,他有什麼好處呢?首先,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免除了大量的賦稅和徭役。明朝晚期,戰爭不斷,國內外形勢嚴峻。即使當時的明朝內閣甚至後來一手遮天的魏忠賢都在盡力解決明朝的國內外危機,但是積弊嚴重的明朝面對嚴重的財政問題只能夠不斷地增加賦稅。越來越重的賦稅會讓百姓苦不堪言。范進中舉之後,免除大量的賦稅和徭役對這個已經接近破產的家庭帶來了生的希望。

除此之外,在地位上也有著明顯的變化。從一個每天蠅營狗苟的讀書人,在別人看來就是廢物的范進突然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官老爺。這確實讓人欣喜,也足夠讓人發瘋。而且曾經看你如同看奴隸的鄉紳,突然直接地位和你一樣了,而且他還會經常有求於你。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張鄉紳會如此破財,又送錢財,又送宅邸的。就是這個原因。官員做生意可以免除賦稅,這也是許多人都來巴結范進的主要原因。

《范進中舉》的故事背後隱藏了哪些那個時代的秘密

發瘋的范進

結語:《范進中舉》按照小說家吳敬梓的描述,發生於明朝英宗當政時期。這或許是吳敬梓故意的。這主要因為明英宗是明朝當中最奇葩的一個皇帝。在這樣一個皇帝執政的時候成為了朝廷的官員,並且連連高升。有點諷刺的意味。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個人推測。

但是,《范進中舉》卻實實在在地證明了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毒害作用。尤其是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更是一種打壓。能夠創造出新鮮事物卻無人支持。這在當時清朝皇帝康熙身上得到了最極致的體現。對於天文和數學都有興趣的康熙皇帝,卻難尋知己,和他一同探討天文還有數學的相關知識。康熙一個人深夜在故宮拿著天文望遠鏡觀看星象卻暗自嘆息,或許是清朝最終遭到外部勢力入侵而逐漸衰落之前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