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作者:Alex,北美準精算師 (ASA),特許企業風險分析師 (CERA),精算視覺保險學會會長,用“白話”給你講保險精算知識。

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導讀:最“無私”的保險產品——定期壽險,瞭解一下。

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今天是七夕節,大家都在討論,給另一半送什麼樣的禮物才最貼心、最令人動情。

作為一名精算師,為大家推崇“定期壽險”似乎已經成了我的一種“使命”。

所以,在這個“撒狗糧”的日子裡,我也免不了要“老本行”一把,給大家講講“定期壽險”為何能夠讓我們對家人的愛“至死不渝”。

本文不推薦任何保險產品,單純講“定期壽險”的概念。

不介意在七夕節這天瞭解保險的朋友,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看看這篇文章,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1 什麼是“壽險”?

壽險是人身保險中最原始、最基礎的保險。它的保險責任非常簡單:身故。投保人繳納一定的保費,投保一定的保額,如果在保險期間裡,被保險人身故,則保險公司會將保單的保額賠償給保單的受益人。

常見的壽險類型有:

  • 定期壽險:保障責任為一段時期(如20年),只有被保險人在這段時期內身故,才能拿到賠償;如果經過了這段時期,被保險人仍生存,則沒有任何賠償發生,之前所繳的保費不退還。
  • 兩全壽險:與定期壽險類似,保險責任也為一段時期,最大的區別是“兩全”:假如被保險人在責任期內身故,則獲得身故賠償;假如被保險人在責任期終止時仍生存,則獲得生存金。
  • 終身壽險:保險責任為終身,因此被保險人無論在任何時間身故,其受益人都能獲得一筆身故賠償。

2 為什麼要購買“壽險”?

購買壽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讓自己的家人在自己身故後,生活能夠得到保障,而不至於因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身故而給家庭的財務造成缺口或壓力

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對比一下購買不同險種的目的,可以這樣講:

  • 醫療險和重疾險是“利己”的,主要用來保障自己患病時可以有充裕的資金治療,或補償收入損失;
  • 壽險是“捨己”的,主要用來保障自己所愛的人在自己身故後可以有足夠的資金繼續好好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壽險是最大義的保險,因為投保人在投保時已經清清楚楚,“我給自己買這份保險,完全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我心愛的家人”

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3 成年人的身故概率有多高?

很多朋友會說,我身體健康得很,怎麼可能“英年早逝”呢?

確實,身故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實際上是小概率事件。比方說,根據中國保監會2016年底發佈的《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10-2013)》(非養老類業務一表),30歲的男性,在接下來一年中死亡的概率,只有0.08%,也就是1萬個人中,只有8個人會身故。

不過,單個一年的死亡概率雖小,累積幾十年,這個概率也會提升到一個非常可觀的水平。比如說,同樣根據這張生命表,30歲的男性,在接下來20年內身故的概率是3.7%,在接下來30年內身故的概率就升高至了9.4%。

這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我們有一個10人的30歲男性群體,其中就有1人是活不過60歲的。

我們又有多少把握,這個活不過60歲的人,肯定不是我們自己?

4 家庭經濟支柱身故,會給家庭造成多少損失?

請大家憑藉自己的直覺回答一個問題:你自己所擁有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

有的朋友可能想到的是房子,有的朋友可能想到的是車子,有的朋友可能想到的是一個奢侈品包包……其實,很少有朋友會意識到,我們所擁有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能夠購買房子、車子、包包等一切我們認為昂貴的東西,都是建立在我們能夠不斷獲得收入、創造價值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自己,或者說我們自己的生命,才是我們所擁有最值錢的東西。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浮雲。

所以,如果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身故,會給家庭造成多少損失呢?以後的房貸、車貸由誰來還?以後孩子的教育問題誰來解決?以後夢想中的美好生活如何實現?

大家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家庭經濟支柱身故會給家庭造成多麼毀滅性的打擊。這個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如果沒有保險保障,很可能會直接拖垮一個家庭,給家庭造成“不能承受之痛”。

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5 如何選擇壽險的保額?

投保一份壽險,最重要的就是要選對保額。如果所購買的保額遠遠低於所需要的保額,那麼這份壽險就無法有效發揮其作用。

在這裡介紹兩種計算定期壽險保額的方法,第一種是“負債法”,第二種是“身價法”

“負債法”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負債加起來,得出應該購買的保額。比如我有房貸500萬,車貸50萬,有一份給孩子投保的10年繳費的教育金保險,每年繳費20萬,已經繳費2年,還剩8年。那麼,把上面這些負債加起來,我總共的負債就是710萬(= 500 + 50 + 160),因此我需要給自己購買大約700萬元的定期壽險,以保證我在不幸身故之後,我的房子和車子不會被銀行收回去,我孩子的教育金保險不會斷供。

“身價法”就是把自己未來還能創造的“價值”算出來,得出所應該購買的保額。比如我今年30歲,預計會在65歲退休,每年的工資是30萬,不考慮未來工資的漲幅以及失業的可能,也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假設通貨膨脹會被工資的遞增調整所抵消),

我現在的身價就是我的年薪乘以我剩餘的工作年限,即30萬乘以35年,等於1050萬。這樣,我就可以購買105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來使之與我的“身價”匹配,這樣就可以保證我在不幸身故時對我家庭的財務狀況沒有太大的影響。

通常來說,“負債法”計算出來的保額較低,“身價法”計算出來的保額較高,我們可以在這兩者之間做一定的平衡,挑選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保額。

6 為什麼首選“定期壽險”?

由於定期壽險不帶儲蓄功能,因此定期壽險的保費相比於終身壽險來說便宜很多,能以較少的保費撬動較高的身故保額,屬於典型的“以小博大”的保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名30歲的不吸菸健康男子,為自己投保100萬人民幣保額的定期壽險,保障20年,繳費20年,每年僅需要支付1,000元人民幣左右。在擁有保障的這20年中,一旦該男子身故(無論是疾病身故或是意外身故),這張保單的受益人(通常是該男子的妻子或孩子)就可以獲得保險公司100萬元的賠償;如果在這20年中該男子都相安無事,保障期結束後,該男子累計所交的2萬元保費並不退還,而是被保險公司用來為其他身故的投保人分擔賠償損失。

如果選擇購買“可以返本”的終身壽險,則保費通常是定期壽險的10~20倍,在有限的保費預算支出上,無法保證我們買足壽險保額。

因此,對於剛剛成家立業不久的年輕人,或是對於希望在有限保費預算上獲得足額壽險保障的朋友,“定期壽險”絕對是我們最優先的選擇。

我自己呢,也已經給自己買了將近兩千萬人民幣保額的定期壽險。

七夕節,給家人一份“至死不渝”的愛

有朋友會問我:“Alex,你買那麼多定期壽險,是因為你怕死嗎?”

沒錯,大家可以認為是我“怕死”。

但我更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我的家人會在經濟方面陷入嚴重的困境。

所以,我選擇用一份定期壽險,來給家人“至死不渝”的愛

祝大家七夕快樂,闔家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