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皮影戲,算是中國最早的“電影”了,最早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技藝,只要一聽到哪裡有皮影戲,大人和孩子都會爭先恐後前去觀賞,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生活。

皮影戲,也是目前考證下,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真人配音,用光線照射在動物皮製作出來的人物隔亮布來演戲,不僅生動,而且也創造了活動式的影畫藝術。

宋朝時期,皮影戲開始流行於民間,由於老百姓都很喜歡聽三國的故事,也對故事裡的英雄豪傑非常神往,於是就有手藝人制作皮影人物,還給人物畫上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和服飾,活靈活現的再現了一個書中的角色人物,通過皮影戲的形式,真人講述臺詞,為大家表演起了三國的故事片斷。由於技藝人的用心製作,不僅皮影人物活靈活現,故事情節也說的引人入勝,同時還會配上樂器,樂因此呈現出的演出效果非常的生動且逼真。一下子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最早的皮影戲的人物,是利用白色的紙先製作成一個小小的人,再根據不同的表演角色,畫上臉,再畫上衣服穿在小紙人外面,或直接畫於紙上。後來隨著技術的提升,手藝人發現用動物的皮代替紙製作的效果更好。皮影的人小人在製作的時候,頭部和四肢因為需要單獨操控的,因此都是分開製作的,然後用線聯綴起來,表演的時候頭可以轉動,四肢也可以擺動,同時用五根細棍操控,這樣呈現的效果非常逼真,觀看的人們看的是津津有味,樂不思蜀。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圍棋,圍棋傳說在遠古時期,由神農氏所創。神農氏有一日在水邊,無意中看到有被水沖刷的很好看的石頭,其中有像白雪一樣的白,還有像頭髮一樣的黑亮,於是神農氏撿回了很多這兩種石頭,回到部落後,神農氏在地上畫出了橫豎各九條線,形成了64個方格,將帶回來的石頭分給另外一人,兩個人一方全拿黑色,另一方全拿白色,開始往格子上放石頭,如果自己的石頭被對方的四個石頭圍起來了,那麼自己的石頭就要被對方拿走,最後看誰的石頭留在上面的最多,誰就勝利了。

這就是最早關於圍棋的起源傳說。早在春秋時期,在《孟子》一書中,有過記載,當時有一個非常厲害有名氣的圍棋高手,叫做奕秋,奕秋不僅棋藝高超,而且也會將棋藝傳授於人,因此,說明在戰國時期,圍棋已經發展的很廣泛了。

古代稱圍棋叫“對奕”,通過南北朝代的《棋經》一書,可以瞭解到上,圍棋的棋盤已經由最早的64方格發展到了361個交叉點,同現今的棋盤就已經很接近了。在唐宋時期,圍棋活動到了最興盛的時候,從皇帝開始就非常喜愛圍棋,這時候也出現了棋藝高超的人,經過官方的淘汰和選拔,可以進宮陪皇帝對奕圍棋。在民間,更是推廣極多。圍棋由於千變萬化,不到最後一刻不分輸贏的靈活下法,創造出了這項活動獨有的魅力。古往今來,有很多人為之著迷,甚至日夜手談,對奕過程中廢寢忘食。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象棋,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著的《楚辭·招魂》就有了相關的記錄:“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這句話的意思是,戰國時候的象棋制度是六簿棋,由兩個人分在棋旁兩側,每個人的一方各有六個棋子,其中一個棋子命名為梟,也同於今日的”帥“,取得吃掉對方的梟就取得勝利了。”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指的是下棋的方法。自此,象棋的休閒方式開始開枝散葉,發揚開來。

經過其間不斷的改良,直到北宋末期,象棋已發展的制度基本接近於現代棋盤規則,一共有32枚棋子,雙方各有帥一枚,車、馬、炮、象、士各兩枚、卒各5個。在南宋時期,象棋更是流傳範圍極廣,當時的文人與貴族均愛好象棋,同時也出現了專門製作象棋的工業手藝者。

到了清朝,象棋更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階段,民間也開始出現很多關於象棋的棋譜,大量的象棋愛好者出現,人民的業務生活又豐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