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生二胎族:生育不应该从众

拒生二胎族:生育不应该从众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5年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预期中的婴儿潮并未井喷式到来。


有人做梦都想再生一个,却因身体或经济原因无法如愿。有人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却坚决不要二胎。


家有二宝很幸福,但生不生老二,却是每一个家庭自己的选择……


01

我还没想好,

但婆婆想让我生


“你老姑的小儿媳要生二胎了,这下他家算是儿女双全了。”因为婆婆唠叨,云珍和丈夫“一气之下”也决定要二胎。


她并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还没想好生不生、什么时候生这些问题。其实无论要二胎还是当初结婚,都不是出于云珍自己的意愿。


28岁还没结婚,母亲开始叨叨:“那谁都嫁人了,生娃了,你比人家还大两岁,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


结婚、生育都是人生大事,理所当然应由当事人自己说了算。


但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像云珍一样,结婚、生子都是在家人、朋友的絮叨中仓促完成的。


“你们俩这么年轻,怎么不再生一个?”

“趁老大还小,赶紧生!两个娃一起带多好啊!”

“辛苦也就两三年的事儿,一咬牙就过去了。”


这些唠叨让人觉得生个娃就跟出去旅个游一样简单。十月怀胎的不易、养育孩子的艰辛,根本没人在意。


彤彤今年38岁,大学毕业结婚,25岁就做了母亲。


彤彤和老公是上海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房有车,双方父母都刚满60岁,论软件、硬件,他们似乎都是生二胎的最佳人选。


2011年11月,中国全面落实“双独”二胎政策后,很多人都问他们什么时候要老二。有几个朋友就因为自己或老公不是独生子女而遗憾,她们觉得彤彤不生老二太自私。


“这辈子就要这一个孩子。”这是彤彤和老公每次面对催生时的答案。


儿子出生后,家里请了阿姨,彤彤的父母也来帮忙,但喂奶、换尿布、陪玩、晚上哄睡这些事儿,都是彤彤和老公亲力亲为。


“自己生,就得自己养。那时我们只有二十多岁,养育一个娃都常常精疲力尽。”


“那粉嘟嘟的一团肉一落地,她的眼睛就再也舍不得挪开了,半小时看不到孩子她都难受。”


彤彤老公说,原本想孩子6个月就美美地上班的彤彤,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才重返职场。孩子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她很享受其中,但同样的程序再走一遍,她一点信心都没有。


彤彤说,儿子从出生到一岁,她至少老了5岁。


生娃前,她是沾枕头就睡,打雷都不带醒的。有了孩子后,他一个小翻身,彤彤都会马上醒,喂奶、换尿布,每晚三四次,如果孩子稍微有点不舒服,她就整宿睡不着。


长期熬夜,加上没时间护理和保养,彤彤说生完孩子,她老了好几岁,身体也大不如前。


现在,彤彤的儿子13岁了,她的睡眠还没调整过来,夜里还会醒一两次。


她坦言,自己很喜欢孩子,喜欢就会投入百分百的心力,但她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不允许她再这么投入一次。


“二胎政策很诱人,我也认真考虑过。但我觉得跟风或想当然地要二胎,对自己和孩子都不负责。”


作为孩子的辅助看护人,彤彤父母也支持他们不要二胎的决定。


彤彤妈妈说,孩子小时候每生一次病,她都会好几天睡不着。这份儿操心,姥姥可真受不了第二回。


其实,


二胎政策刚出来时,彤彤的公公曾旁敲侧击,试探性地问她什么时候要老二,“我老公从我手上接过电话,直接给回绝了。”


后来彤彤的奶奶从老家过来,帮忙带了3个月孩子后暴瘦12斤,自那以后,公公婆婆再也不提二胎的事儿了。


“那些敢要二胎的夫妻,大部分都是有强有力的后盾。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承担了大部分养育孩子的责任。但凡是妈妈亲自带孩子的,没几个愿意要二胎的。”一位拒生二胎妈妈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02

家里有个吞金兽


二胎政策放开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了《二胎政策变化下的生育意愿与行为选择》的研究:


“在政策松动期,人们普遍经历了生育意愿方面的思考,一些人即使政策放开也坚决不要二胎。”


在不要二胎的人群中,“生育成本起着决定性影响”


经济压力不光存在于那些收入偏低的家庭。很多收入中上等的家庭,也有这个方面的顾虑。


琳琅父亲是公司老总,老公是创一代,他们家房子是价值两千多万的叠层别墅。她和老公是85后,按理说他们应该生二胎。但直到琳琅女儿上了一年级,二胎还没提上日程。


琳琅曾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月入过万。去年女儿上小学,她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老公月薪5万左右,她却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


“我们家孩子上了围棋、英语和舞蹈等兴趣班,都是她自己强烈要求报的,加上必须要学的游泳,这样算下来,她每月的开销比我原来一个月工资还多。”


加上去游乐园、吃饭、买玩具,带娃出一次门,少则七八百,多则上千元。


琳琅说,生老二也要一视同仁,总不能老大富养,老二穷养吧?


“我家孩子真算不上高消费。”琳琅一边说,一边让记者看孩子的衣柜,大部分都是普通品牌。


“我朋友、邻居,给孩子穿的都是LV、Gucci等大牌。他们宁愿只要一个娃,也要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过得优越。”


女儿刚上小学,琳琅就开始从自己的零花钱里省出教育基金,一个月5000元。因为她知道,北京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出国游学,出一次国至少三四万。


生娃前,老公每年都会给她买四五个大牌包包,但闺女上幼儿园后,琳琅每年顶多买一个包。


朋友不理解她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因为经济压力不想要二胎?


但是她的闺蜜雯子感同身受。


雯子和琳琅家条件差不多,两人经常交流育儿心得,越交流越达成共识:

孩子是个“吞金兽”。


“每月基本开支在2万元。赶上哪月交物业费、孩子的钢琴课续费,这个月我们两口子都月光。去年孩子配个牙套4万,配个OK镜一万三。”


雯子和琳琅都觉得,与其把精力和金钱匀到两个孩子身上,还不如带一个孩子多见世面。每年,雯子全家都要出一次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一次下来五六万,去远一点儿的欧美,没有10万元别考虑。


“除非老公收入涨很多,多一个孩子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我才会考虑二胎。否则,没足够的经济条件就别生老二。”这是琳琅和雯子的共同心声,也是她们不要二胎的真正原因。


当然,和她们条件差不多甚至稍差一点的夫妻,很多都生了二胎。琳琅和雯子很佩服,偶尔也会羡慕,但至少现在,她们还不考虑生二胎。

03

虽然生不生老二不由老大决定……


老大上小学后,西西曾动了生二胎的念头。每当在外面看见一两岁的宝宝,她总忍不住要抱一抱。


“孩子小时候多可爱啊!真想再重新体验一次当妈妈。”但静下来一琢磨,西西马上就会否定自己荒唐的想法。


西西之所以越来越不想要二胎,是因为邻居坤姐让她深感生二胎要谨慎。


坤姐在闺女12岁上了寄宿中学后,决心要二胎,老公坚决反对,但年近四十的坤姐非要生。


儿子满月的时候,老家亲戚挨个儿来家看望,女儿一直表现平静。直到姥姥把弟弟搂在怀里,这丫头终于发飙了,哭着嚷嚷:“姥姥,你都只关心他,我成隐形人了吗?”


她高兴时叫“弟弟”,不高兴就叫“那家伙”。


去年她中学毕业,坤姐本来要参加毕业典礼却碰巧儿子生病没去成。女儿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就跑回来,对坤姐吼:“今天必须给我个说法,到底是爱他还是爱我?”坤姐哭笑不得。


她说:


“虽然生不生二胎应该由夫妻自己决定,但有了老二后,即便父母一碗水端平,但孩子未必这么认为。如果老大不高兴,我就会特别后悔和自责。”


坤姐的话,让西西更坚定了不要二胎的决心:如果自己有二宝后,家里会出现什么情形?当老二哭闹时,大宝恰好来找自己,她是不是会不耐烦地说:“你都多大了?一边儿待着去!”


如果没有老二,老大就永远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每每看到身边无忧无虑的宝宝,西西不要老二的决心就更坚定。


而当老大不听话时,她就会哆嗦一下:“如果生个老二也这样,那我会疯的!”


与西西担心生老二对老大不公平不同,赵亮是担心多一个孩子,他和老婆几年前发生的矛盾就会再次出现。


两人关系本来不错,但有了孩子后开始矛盾频发:


孩子生病,两人互相埋怨;

学校开家长会,都希望对方能请假参加;

双方父母轮流帮忙,又会因为谁的父母更辛苦而吵架……


从孩子出生到幼儿园,两人动不动就吵,有好几次,两人差点要离婚。


总算等到孩子上了小学,赵亮和妻子的关系又回到了当初的甜蜜和谐。尽管妻子偶尔提出想要再生一个,但赵亮态度坚决:一个娃就够了。他怕再要一个娃会危及到夫妻关系。


记者采访了多对坚决不要二胎的夫妻,这些人表面说起来是迫于经济压力,但如果深究,像赵亮夫妻一样,经济原因其实不在第一位。


冯晓周和妻子经营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身价不菲。


老大小时候因为发烧而导致耳聋,后来还查出有自闭症。所有人都建议他们再要一个,或去领养一个健康宝宝,但他们拒绝了。


“孩子不健康,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贝。而且越是这样的孩子,父母越要要花更多精力来照顾和陪伴。所以我们不会要老二。”


冯晓舟一直在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但他和妻子达成一致,不能为了所谓的人生完美生二胎。


04

生不生二胎,夫妻自己做主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条生命,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让老大有个伴儿,甚至只是满足父母想要两个孩子的愿望那么简单。

而是要在合适的时间,相对充足的经济、精力条件下,尽可能优生优育每个孩子。


那些要二胎的家庭,有要孩子的意愿,也能够享受多一个孩子带来的欢乐;不要二胎的家庭,也有不要的理由,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育政策的放开,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自由选择权。


大部分满足二胎条件的夫妻,多为80后、90后,他们早已摒弃了生孩子就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生不生二胎甚至生不生孩子,都应是夫妻两个人自己决定的事。


如果要孩子,他们也希望既能精心养育孩子又能有余力经营夫妻关系,既要高质量地陪伴、养育孩子,也要有足够的二人世界时间,更不能因为养育孩子而影响小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赡养老人。


记者通过采访,


发现比起要几个孩子,这一代父母更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是否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很多人在养育孩子之后,依然在工作上、学习上对自己有要求。很多妈妈在养育孩子繁重的压力下,还坚持健身、深造或创业,她们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第二,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样重要。

很多年轻父母在生育前,有着自己的创业梦或者其他人生目标,他们觉得不能为了多生孩子而牺牲自己的人生。


第三,给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

与以前的放养不同,现在的父母更注重亲子陪伴的时间和质量。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第四,营建良好的夫妻和家庭关系。

与上一代人生了孩子之后,夫妻俩就围着孩子打转的时代不同,现在的父母在有孩子之后,仍然会追求夫妻之间的亲密互动与二人世界。尤其在很多专家建议夫妻保持约会习惯的情况下,不少夫妻很重视夫妻单独相处的时间与质量。


第五,生育更具自主权。

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代父母在生育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大部分人不用因为家庭的压力而要二胎,很多夫妻都能够自己决定生育孩子的数量。而且由于很多家庭,妻子在照顾孩子方面起主导作用,所以妻子的生育意愿显得尤为重要。“看女方意思”也成为很多家庭是否要二胎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孩子性别问题日趋淡化。

除了个别地区还有着生男孩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之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生男生女一个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其实,无论是欢天喜地迎接老二的到来,还是觉得只有一个娃的人生就可以过得美满幸福,都是每对夫妻在评估自身条件后做出的决定。


孰对孰错,幸福与否,外人无法评判。


而且,很多人孩子小的时候说不要二胎,过两年就会改变主意,满怀信心和希望地迎接二胎的到来。


说到底,生不生二胎,是每个家庭、每对夫妻的选择,对他们的个人意愿表示理解和尊重,也是其他人,尤其是他们的家人、朋友应该遵循的边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