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是如何被遺忘的?

今天突發感慨,進來發篇文章談談關於“初心”的話題。

今天老公給我看了他朋友圈裡的一張婚紗照,問我是否認得男主是誰,我自然是記不清。他跟我說,“你還記得4年前我們一起去雲南旅遊時曾住過一個青年旅館裡的那位帶著媽媽出來旅遊的青年小夥嗎?”……我的思緒一下帶回到2013年11月,當時我們住的是4人間,另外兩位是青年人和一箇中年婦女,晚上聊天時,青年小夥說他在讀大四,申請了暫緩,休學一年,希望帶著媽媽遊歷各地,然後在海岸線上定下一座城市,以後畢業了在那裡開一間青年旅館。聊過後,當時還是我男朋友的老公加了他的微信。就這樣,四年多過去了,老公說當時的一個想法就是他以後開了青年旅館,而我們有機會去他開旅館的城市旅遊時,就可以聯繫他了。

老公說他一直在關注著他的朋友圈,看著一個只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一路成長,從帶著媽媽旅遊,到畢業,到定下了福建泉州,到開了青年旅館,到現在牽上了另一半的手拍了婚紗照。我開笑話地問老公,你怎麼知道他的夢想能實現?萬一他走上了一條不是他自己希望的人生軌跡呢。老公說,是啊,我也不確定,但是見證著他能一步步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過程感覺真的很不錯。

我在想,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生活中能真正不忘初心的人真的不多,是因為內心渴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的人真的很多,是因為從不忘初心到用行動去獲得始終的過程行百里者半九十。

那麼,對於那些無法做到的人來說,回望來時的路,是否還能清晰地看到,初心,是如何被遺忘的呢?

有一類人會歸因於他人或外部環境,計劃總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領導的一句話,這樣的人無法自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每天只能被牽著鼻子走,一輩子下來,也許勤勤懇懇,但很抱歉,卻也常是碌碌無為。

另一類人會歸因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自己從現實走向理想的途中,不堪疲憊的身軀,最終無奈地選擇向命運妥協。也許也曾經嘗試用“踮起腳尖就更靠近陽光”的話來鼓勵自己,卻無法在其中獲得現實意義。

可能還有一類人,拎著自己的初心走了一段路後,因為自己的“成熟世故”忽而發現自己的初心Too young, too naive(太年輕,太天真),索性把初心隨手扔到路邊,轉身徑直地拐進了一條小道。

初心是一個發願,是對自我的一個堅定的目光,一份純純的善意。為什麼選秀節目總要問夢想,為什麼在每個當下都有那麼多人對自己正在做著什麼無法確定,為什麼小到鄉里百姓,大到舉國言論都要談及初心?

“初心”二字,不僅包含著夢想與希望,更是包括了對“過去自己”的一種接納與認可。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人類身上的“真、善、美”往往大量存在於一個人最初始的生命階段,也存在於每個個體最樸實的人性中。這樣看來,遺忘初心,不僅僅只是丟掉曾經自己的一個想法或承諾,更重要的是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

不忘初心,也不是執拗地刻板於過去,而是堅定地嚮往著未來,並且用足下的每一個腳印,去丈量現實到夢想之間的距離。

初心,是如何被遺忘的?

(2011年9月,我在心理醫院從事臨床精神科心理諮詢工作的第二年)

初心,是如何被遺忘的?

(2012年底,我參加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本會團體心理諮詢技術工作坊》並認識了韋志中老師)

真的突發感慨,最近在帶課過程中,看著錄課的那一個個“當時”,很多人談著成長自己、傳播心理學的初心,後面不見蹤影。成長不易,與各位仍在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習著、成長著的同學們共勉。不迴避問題,不遺忘初心,我們才有可能迎來心之所願的更蓬勃的生命狀態。

心理工作者餘曉潔 寫於2018年5月1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