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是如何被遗忘的?

今天突发感慨,进来发篇文章谈谈关于“初心”的话题。

今天老公给我看了他朋友圈里的一张婚纱照,问我是否认得男主是谁,我自然是记不清。他跟我说,“你还记得4年前我们一起去云南旅游时曾住过一个青年旅馆里的那位带着妈妈出来旅游的青年小伙吗?”……我的思绪一下带回到2013年11月,当时我们住的是4人间,另外两位是青年人和一个中年妇女,晚上聊天时,青年小伙说他在读大四,申请了暂缓,休学一年,希望带着妈妈游历各地,然后在海岸线上定下一座城市,以后毕业了在那里开一间青年旅馆。聊过后,当时还是我男朋友的老公加了他的微信。就这样,四年多过去了,老公说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他以后开了青年旅馆,而我们有机会去他开旅馆的城市旅游时,就可以联系他了。

老公说他一直在关注着他的朋友圈,看着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一路成长,从带着妈妈旅游,到毕业,到定下了福建泉州,到开了青年旅馆,到现在牵上了另一半的手拍了婚纱照。我开笑话地问老公,你怎么知道他的梦想能实现?万一他走上了一条不是他自己希望的人生轨迹呢。老公说,是啊,我也不确定,但是见证着他能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感觉真的很不错。

我在想,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生活中能真正不忘初心的人真的不多,是因为内心渴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的人真的很多,是因为从不忘初心到用行动去获得始终的过程行百里者半九十。

那么,对于那些无法做到的人来说,回望来时的路,是否还能清晰地看到,初心,是如何被遗忘的呢?

有一类人会归因于他人或外部环境,计划总会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的一句话,这样的人无法自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每天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一辈子下来,也许勤勤恳恳,但很抱歉,却也常是碌碌无为。

另一类人会归因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自己从现实走向理想的途中,不堪疲惫的身躯,最终无奈地选择向命运妥协。也许也曾经尝试用“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的话来鼓励自己,却无法在其中获得现实意义。

可能还有一类人,拎着自己的初心走了一段路后,因为自己的“成熟世故”忽而发现自己的初心Too young, too naive(太年轻,太天真),索性把初心随手扔到路边,转身径直地拐进了一条小道。

初心是一个发愿,是对自我的一个坚定的目光,一份纯纯的善意。为什么选秀节目总要问梦想,为什么在每个当下都有那么多人对自己正在做着什么无法确定,为什么小到乡里百姓,大到举国言论都要谈及初心?

“初心”二字,不仅包含着梦想与希望,更是包括了对“过去自己”的一种接纳与认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类身上的“真、善、美”往往大量存在于一个人最初始的生命阶段,也存在于每个个体最朴实的人性中。这样看来,遗忘初心,不仅仅只是丢掉曾经自己的一个想法或承诺,更重要的是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不忘初心,也不是执拗地刻板于过去,而是坚定地向往着未来,并且用足下的每一个脚印,去丈量现实到梦想之间的距离。

初心,是如何被遗忘的?

(2011年9月,我在心理医院从事临床精神科心理咨询工作的第二年)

初心,是如何被遗忘的?

(2012年底,我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并认识了韦志中老师)

真的突发感慨,最近在带课过程中,看着录课的那一个个“当时”,很多人谈着成长自己、传播心理学的初心,后面不见踪影。成长不易,与各位仍在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习着、成长着的同学们共勉。不回避问题,不遗忘初心,我们才有可能迎来心之所愿的更蓬勃的生命状态。

心理工作者余晓洁 写于2018年5月1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