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說》的代表人物,文化界裡的一朵奇葩。

  面對世界的紛繁蕪雜,敢問誰能秉承著一顆童心直至老死呢,我想即使有,也不過是朵白蓮花吧。

  但在明代,有個憤青卻堅持要把“童心”進行到底,並做了一篇著名的議論文“童心說”,來批判當時的道學及其教育的虛偽性。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

  李贄可謂是當時學術界的一朵奇葩,他也自稱是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他認為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慾望。在李贄看來,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道學的聯繫;將《六經》、《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是一切虛假的總根源。認為《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

  李贄不僅思想標新立異,行為也十分的具有後現代主義色彩,作為一個職業作家,李贄常書寫到高興處,索性剃髮留須,故意擺出一副“異端”面目,儼然一副憤青的行為模式。他還到全國各大城市輪流舉辦講座、新聞發佈會,跟各大學術名家交流、辯論。李贄一開壇講學,不僅是讀書人,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都跑來聽李贄講課,幾乎滿城空巷。一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

  李贄的言行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最終官府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李贄,並焚燬他的著作。最後,李贄以剃髮為名,奪下理髮師的剃刀割斷自己的喉嚨而死,享年76歲。

  《童心說》反映了李贄個性解放的特點,是“心學”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在當朝是難得可貴的思想,是晚明時期具有生命力的理想構念,這在當時道學僵化的環境中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


《童心說》的代表人物,文化界裡的一朵奇葩。

李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