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我們為什麼會被稱為“華夏民族”?

大家好,今天講一個問題作為我們課程的開始,那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被稱為“華夏民族”?


為什麼首先要講這個問題呢?因為通過它才能知道我們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和特徵。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中華民族被稱為“華夏民族”,中華文明也被稱為“華夏文明”那麼,這個“華夏民族”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華夏”這個詞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華”和“花草”的“花”是通假字,“華”本身意思就是像“花”一樣絢爛、美麗。所以,通常所說的“華服”就是指精美的服飾。特別是從黃帝之後,學會了養蠶制絲,蠶絲的衣服非常輕薄柔滑而且富有光澤。絲綢的衣服雖然華麗,但是稀少珍貴,不適合勞作。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適合穿。


由此,絲綢服飾就將普通民眾和富貴階層區分開來,與普通民眾產生了差異。所以,從黃帝開始,就有了禮儀。


所以,“華”這個字是一種很形象的表達,暗示著了一種文明、優雅與精緻的文化。“夏”是什麼意思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而“夏”就是大的意思。怎麼才能體現“大”呢,不僅是地域廣闊,更重要的是能夠寬容承載才會有大。與“大”相反的,是“小器”。無形無象的精神能夠容納一切,而有象有形的器物卻容納有限。


所以,“夏”本質是一種寬容開放的文化態度,“華夏”兩個字連在一起後,表面的意思是寬廣而又精美,“華夏民族”是指,這裡是“禮儀”之邦。這個民族文明程度比較高,禮儀比較優雅,並且寬容開放。


從“華夏”這個詞中,可以看出它暗含兩個層面意思:第一層是富裕繁榮;第二層便是文化自信,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


而最早的華夏民族核心區域在哪呢?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河南中北部一帶,也就是河洛地區。


第一講:我們為什麼會被稱為“華夏民族”?

河洛地區


在夏商時代包括更早的“三皇五帝”時代,這裡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但那時溫度比現在要高,年平均氣溫約高三度左右。年平均差三度對氣候影響特別大,例如我們現在昆明比北京年平均氣溫就是高三度左右。


夏商時期,在安陽可以種植水稻,現今肯定不合適了,還有就是河南省古代被稱為“豫州”,“豫”這個字從字形結構看是一隻手推著象。可以想見河南當時是有大象的,現在只能到雲南才能看到。可見,當時河南北部是熱帶到亞熱帶氣候。


在古代,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農耕在當時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生產方式,能夠有穩定的收成。而農耕的核心區域在哪呢?就是黃河中下游區域,也就是從汾河、渭河谷地,沿著河道往下一直到豫北平原,經過鄭州直到商丘一帶。


後來的五帝一直到夏商周的都城,基本都是這一區域。在這裡孕育出了中華文明,“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生活在中原區域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被稱為華夏民族。


而那些不同於“華夏民族”的是哪些人呢?古代稱之為“蠻夷”。這些蠻夷部落分佈在“華夏民族”四方,按照方位被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


第一講:我們為什麼會被稱為“華夏民族”?

華夷秩序


從字面上來看,“蠻”的繁體字上面是“䜌”,就是比較雜亂。“蠻”字下面是“蟲”,可以看出“蠻”意思就是生活在到處都是蟲子、蛇的地方。


事實上,如今南方的一些部落仍然有“崇拜蟲子”文化傳統,認為世間萬物由蟲演化而來。而當時的南方比現在的溫度要高,非常溼熱,所以說蟲蛇遍地,蠻族生活非常不方便,並且因為生活條件比較惡劣,多山區,所以蠻族性格往往比較勇猛彪悍。


北方的“狄”,我們可以很容易看懂這個字,左邊是“犬”,右邊是“火”。暗示此部落以吃烤肉為主,並且周圍有犬科動物。我們最常見的犬科動物是什麼呢?那就是狼或者獵狗、藏獒之類的。古代人最初發明這個字,往往並不一定是蔑視某個民族,而是描述他們的生活狀態。


我們現在一些到一些北方區域去看,人們很多時候喜歡吃烤肉並且有很多狼群。接下來,我們再看東邊的民族是什麼?主要是“夷”。“夷”這個字非常形象,一個人揹著一張“弓”,拿著一支箭,很顯然此部族擅長射箭。


人類發明射箭的歷史至少有一萬年以上,人們用它來狩獵和捕魚,東方的“夷族”自然也是漁獵民族。以上我們可以看出 有上面可以看出,“夷”和“狄”兩個民族之間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狄”多指遊牧民族,“夷”則是漁獵民族。


舉個例子,元朝蒙古族是在北方興起的,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以牛羊放牧為主。那麼漁獵民族是哪些呢?例如金朝的女真族,他們最早生活在東北地區,靠捕捉野外的動物作為食物,比如袍子、鹿等等。而且東北漁產豐富,也可以捕魚而生,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過“夷”和“狄”就能完全區分,在周朝和更為久遠的夏商時期,不同的區域中,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


再接著還有一個民族——“戎”,“戎”字從字形上看,是一個“十”字和一個“戈”字。“十”是指盾甲,“戈”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長矛。西邊這些民族喜歡披著盔甲,拿著長矛。這個字具體就是喜好征戰的意思,在中國周朝之前,相當長的歷史年代中,一直認為西面的人彪悍好鬥。


但是那個時候經濟中心,都在河南的中北部、陝西的西南部和山西的南部。西部一般都是指渭河流域以西的地方,也就是雍州以西的區域。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夏、商的都城都在河南省的中北部。


雖然陝西的西南部渭河流域,也是中原王朝控制的區域,但並不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周在商朝時期是個比較邊緣性的國家,所以,周王朝取代商朝其實完全是邊緣的諸侯國滅掉了中原的王朝。並且在商朝的晚期出現了很嚴重的溫度下降情況,商朝時期的溫度比周朝要高。那麼中原地帶的經濟應該是比周朝時期更為發達。所以,商朝的滅亡,不僅僅是討伐東方部落的緣故導致西周的崛起後趁虛而入,溫度的下降導致商朝末期經濟的衰退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不論是商朝還是周朝,都面臨過西方部落的威脅,討伐過西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到了周朝,當時面臨最大的威脅就是“犬戎”。


事實上,西周的滅亡也是因為犬戎入侵,“犬”當然是蔑稱。他們生活在現今的陝西西部和甘肅一帶。


在上古時期,雖然不同朝代在不同地方都建立了都城。但是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始終在黃河中下游,因為黃河不斷沖洗著黃土高原,給中下游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這裡最適合農耕。在幾千年前,中原的農耕顯然比採集、漁獵和遊牧的生活方式更加穩定,更有利於人口的繁衍。


農耕文明必然能夠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繁育更多的人口,建立強大的國家,那些富裕的階層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一些更為深層的文化,從而造就更為燦爛的文明,制定出優雅的禮儀。


在這種情況下,階層之間、民族之間差異就會更為明顯華夏與蠻夷的區分,也就是“華夷之辨”的秩序建立了起來,它體現了“中心”與“邊緣”區域之間的關係。這背後更體現了由漁獵、採集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生活方式的差異也可以說是文化之間的差異。由於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文明區域比其他區域更加富有強大,也造就了富裕而優雅的華夏民族,統一、穩定的國家也由此孕育而生。


“華夏民族”也就是指是以農業文明為基礎,擁有輝煌而又燦爛文化,並且寬容開放的民族。正是在這種文化基礎之上才造就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