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錢的拌麵,在復工潮中尋到商機


5元錢的拌麵,在復工潮中尋到商機

一場疫情,讓沙縣夏茂鎮西街村村民彭雪偵度過了最漫長也最難熬的假期。

  受疫情影響,至3月底,她在合肥市蜀山區的沙縣小吃店仍無法開張。每天宅在家裡,曾經當過小工的彭雪偵只能拿著計算器感嘆:“這個老闆不好當!”

  4月上旬,關門76天后,彭雪偵的小店終於開門了。她告訴記者:“生意雖然不如春節前好,但見到附近工廠裡的工人們下班後專程來點一碗拌麵,心裡踏實了一些。”

  這個月,還有不少和彭雪偵一樣復工的沙縣小吃從業者。據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介紹,伴隨著全國各地復工比例的增長,留守在家的沙縣老鄉已隨著復工潮的到來,加速踏上返回門店的路途。截至4月10日,全國已有近7成沙縣小吃從業者復工,2885家沙縣小吃加盟店營業額已恢復至疫情前60%的水平。

  開門,讓草根美食活下去

  和彭雪偵一樣,把名字掛在店名上的,還有在福州市的林榮沙縣小吃店老闆黃林榮。3月15日清晨5點30分,老黃拉開鎖了兩個月的店門,開始消殺、煮湯、包扁肉……抓緊完成營業前最後的準備。

  “疫情期間就有客人打電話來問我們有沒有開店、什麼時候開店。”黃林榮告訴記者,開業後的這幾天,每天七點不到就陸續有客人來,一天能賣出的拌麵扁肉有200多份。

  這家開在鬧市裡的小吃店已經有超過20年的店齡,即便是在非典期間,也未關張過這麼長時間。老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門店一天的營業額大約在3000元左右,不開門就意味著每月損失了近10萬元,此外還有每月1萬多的店租和店裡工人的工錢要支付。“撐兩個月可以,長久下去,誰都吃不消!”

  同樣在盤算著“歇業損失”的還有沙縣小吃管委會的工作人員。據統計,全國沙縣小吃店約8.8萬家,其中3.2萬家是沙縣籍業主,僅沙縣當地從事小吃行業的人數就超過6萬人,佔到全縣總人口的23%和農村勞動力的60%。

  春節前後小吃業主返回沙縣,張鑫和當地12.25萬名黨員幹部的工作重點是防控疫情輸入。但到了2月底,他們的重心就轉到了讓小吃業主安全離家、復工復產。“與其坐吃山空,不如開門復工。”這是連日來他掛在嘴邊的復工宣傳語。

  為提振小吃業主們的復工信心,當地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包括小吃“應急e貸”、免收會員費和3萬元加盟費、返還每年3000元管理費、免費發放小吃業主培訓卡等十條措施,並號召全國沙縣小吃店的房東減免租金,支持全行業共渡難關。

  張鑫說:“3萬多家門店,一個月就是20多億元的營收。千方百計鼓勵開門營業,是為了讓這個草根美食能夠活下去。”

  堂食,依舊無法被取代

  “我代表27萬沙縣父老鄉親懇請,向廣大暫時面臨困難的沙縣小吃業主伸出援助之手……”3月初,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以個人名義,向美團管理層發出了求助信,請求為沙縣小吃加盟店降低外賣平臺佣金。但至今,楊興忠都沒有收到美團的回信。

  “一份5元的拌麵,扣除人工、水電、店租等固定成本,淨利潤不超過2元,但外賣平臺的平均佣金卻高達23%。“福建省烹飪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線上外賣對以低價贏得市場的沙縣小吃而言,不僅稱不上‘救命的稻草’,甚至還可能是壓垮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平臺扣點過高難以承受”是不少沙縣小吃從業者的共識,但在困難時期,不少人還是毅然踏上了外賣拼單的征程。

  疫情期間,沙縣小吃管委會開啟了“網絡課堂”, 除了傳統沙縣小吃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四大金剛”的製作工藝以外,最受從業者歡迎的還是線上外賣的“微課程”。

  在學員範先生看來:“平臺擁有整個市場,而我們缺乏和市場叫板的能力。”雖然他每日都通過24小時在線服務、點評返利等方式推廣沙縣小吃的外賣業務,但在他的線下門店裡,每日的外賣單量依舊沒超過20單。點評區裡網友抱怨集中在“拌麵一打包就糊”“價格漲了”。

  有人在適應外賣平臺制定的“生態規則”,也有人嘗試繞過平臺,打造屬於自己的“雲端市場”。

  4月8日,沙縣小吃業主林女士一邊計劃著門店開張的時間,一邊將親手製作的拌麵、扁肉搬進了網絡直播間。2個小時內,共有1.2萬名網友圍觀了林女士的“吃播”,但她開發的每份45元的即食拌麵卻只賣出了85份。這個數字距離她2000份的心理預期有不少差距。“價格太高”“看上去不實在”是直播間裡飄來的點評。在感嘆“吃播”不易的同時,她不得不和合夥人討論起迴歸傳統市場,面向工薪階層推廣即食拌麵的可能。

  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公佈的一份沙縣小吃的行業調查報告,或許從側面揭示了以上兩位從業者帶貨失敗的原因。報告認為:“市場選擇沙縣小吃的首要原因依然是‘性價比’,撤去包裝、迴歸沙縣小吃的草根形象和便利的堂食屬性,是沙縣小吃站穩市場的關鍵。”同業工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沙縣小吃集體復工後,堂食所帶來的營收依舊佔到了總收入的7成以上。

  5元錢的“工人味道”

  4月2日,福建人林超境位於常州市龍湖社區的沙縣小吃加盟店裝修一新、隆重開業。這家沙縣小吃集團在常州的第138號加盟店在疫情期間開張,讓周邊的不少餐飲業主大感吃驚。

  據沙縣金常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和楊介紹,在當地,像林超境一樣在疫情期間改造的沙縣小吃門店有9家,而這些門店大多分佈在工人集中的區域。

  雖然改變了新形象,但開業的第一天,林超境還是迎來了一群“老客戶” ——隔壁建築工地的工人。開業以來,每天由平臺外賣為門店帶來的收入不到100元,但由這群建築工人帶來的營業額卻超過了2000元。

  工人們最鍾愛的仍是拌麵、扁肉、蒸餃,有工人告訴林超境:“我們就是衝著這個味道來的。”

  林超境告訴記者,當年沙縣小吃從業者趕上了南下務工的大潮,靠著廉價美味贏得了市場。現在要在疫情之中找到轉機,就要用實惠的價格和優質的用餐環境,照顧好這些復工工人的胃和心。這幾天,他和親戚們還在找尋合適的店面,而他們挑選店面的核心標準就一條——一定要位於工人密集的工業區和建築工地的周邊。

  同樣堅持服務工薪階層的還有在廣東的周美蓮,在原材料上漲和部分餐飲連鎖店漲價的大環境下,她卻做出了“不漲價”的決定。連日來,她關閉了門店大門,把拌麵扁肉裝進了移動餐車,到附近的工業區裡定點送餐。“10幾年前我剛乾這行的時候,一份拌麵扁肉才1元錢,這樣算來,已經漲了5倍了。工人都會精打細算,我們能有點利潤就行。”她笑說,“我要試著用5元錢的拌麵在復工潮中創造商機。”


本網址:http://www.syaqnews.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