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京歌!

京歌

京歌是加上了京劇音樂元素的歌曲。京歌是對京劇的改良與創新,是對現代歌曲的充實與豐富。京歌演唱 是用京劇的唱腔、曲調、程式,加上現代音樂元素來演唱表演的一種文藝形式,適合於表現大氣的節目內容。

我愛京歌!

我以為,京歌的起源應在1965年,《詠梅》,被用京劇旦角曲調譜寫演唱,準確的叫法應是用京劇曲調演唱的《詠梅》。

八十年代後,廣大群眾已經不滿足偷偷傳唱鄧麗君、張帝等港臺歌曲,迫切追求更新的表演形式。八十年代中期,作曲家姚明、孟慶雲等創作出《說唱臉譜》、《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等一批京味歌曲,使京城舞臺耳目一新,受到熱烈歡迎,專家將這種形式稱為“京歌”、“戲歌”。

京劇是國粹,有廣泛的聽眾基礎。語言簡練、抑揚頓挫;古今中外、娓娓道來,以京調戲歌表現親情、愛國情更具有廣泛的意義。


京歌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產物,它使傳統藝術通俗化,讓戲曲音樂離開劇本套路的限制,離開板腔體的束縛,又保留了公認的腔調和格式,以局部空間獨立成曲,更易接受和傳唱。

配器上京歌沿用了樣板戲的經驗,用管絃樂隊加以豐富,烘托。採用管絃樂為京劇伴奏可大大提高伴奏音樂的表現力,使唱腔更有立體感,音樂變化更為多樣。演唱中,加入了合唱, 襯托出主題,形成藝術創作的完美塑造。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專業京劇演員加入到京歌隊伍,於魁智、李勝素、孟廣祿、楊赤、趙葆秀、袁慧琴、李欣等,生旦淨末,行當齊全,常常出現在各種晚會的演出當中,緊湊的鑼鼓點、抑揚的京胡聲,用濃烈的京劇音樂風格和優美動聽的旋律,將觀眾帶入富有強烈時代感的藝術境界。

與美聲、通俗不同,無須追寵、自成一統;與小品、相聲各異,不靠譏諷、弘揚正氣。

感謝詞作者,用精練節儉的詞彙表達了人們的心聲;感謝曲作者,用傳統抑揚的方式抒發了大眾的情感。

我用各種辦法收集了我喜歡的諸多京歌。常將最愛轉到MP3上,出門路上,戴上耳機,搖頭擊掌之中,美美享受。

閒餘,將收藏的京歌分為幾類:

一、歌頌類

代表作:《母親中國》 《豐碑》 《風雨憶同舟》 《一個世紀的輝煌》

“心胸似海,深情在手,肝膽相對照雙眸,

忠言九鼎,清風兩袖,走遍天下是朋友。

干戈可收,玉帛常留,柔情鐵骨自心頭,

襟懷一片,清茶兩盞,有血有淚話風流。

瀟灑走天下,談笑泯恩仇,

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

於魁智在“風雨憶同舟”中如泣如訴、低洄委婉的表演,精闢準確的表述,再歌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把人們帶回思念總理的更深境界,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二、勵志類 代表作:《我是中國人》《青松贊》《粉墨春秋》

“我是中國人,梅花品德日月魂,

千紅萬紫隨風去,唯有玉壺照冰心。

浩然正氣滿乾坤,自信生來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分。


做一個坦坦蕩蕩、磊磊落落、堂堂正正中國人。”

這首早期京歌曾被多人演唱、幾經修改。還成為院校、企業聯歡會上集體合唱的保留節目,是因為它唱出了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勇氣和傲氣。唱者酣暢痛快、聽者解氣明志。

李欣在電視劇《淨魂》主題曲中鏗鏘唱出:

“一生中走過了多少九龍口

歲月裡響過了多少四擊頭

滿耳是鼓掌喝彩,滿眼是光彩錦繡

劇終人散後,剩一座舞臺空悠悠

雖說是路在腳下,也看你是怎樣走?

扮幾回將相王侯,寫幾頁粉墨春秋,

總還要將一個大寫的人字在天地間常留”

這是隻有退休賦閒或是因過撤職經正確反思後才能得出的總結。當曾經的輝煌不在的時候,怎樣還能活的像個堂堂正正的人,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明確答案的。頌的是方榮祥的品德,教的是人生哲理。

三、弘揚類 代表作:《包公頌》 《當官德為先》

費名琰的一曲“當官德為先”因“與時俱進”而立刻引起廣大愛好者的傳唱,成為一支教人當官做人的“師訓”:

“父母生下咱,五穀養大咱,

老百姓抬舉咱,咱才當了官。

當官德為先,心思莫用偏,

長思百姓苦,多解百姓難。

為民造福是本分,

不負百姓情一片。

老人牽掛咱,子女惦記咱,

親友們望著咱,看咱咋當官。

當官德為先,處處要檢點,

不吃骯髒飯,不拿黑心錢。

堂堂正正辦實事,

長留清白在人間。”

字字句句情深意切,諄諄教誨現今的“掌權”者。儘管難以實現,但淳樸的“百姓”還是要對曾經自己的孩子嘮叨上一句,“當官德為先”。效仿包拯的“千萬讀書莫作官”,總理溫家寶深有體會的對海外學子忠告道:“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也是初衷於此。

“包公頌”以兒歌開始:“雞毛毽,踢得高,開封出了個黑老包…”,唱出了婦孺皆知的“包清天”的口碑。

“這烏紗本是百姓給,百姓的官,不為百姓卻又為誰?”一句話,反覆多次。不在情理,仍在情理,試想如果老人家猶在,何用一個“開封府”為難?敢有從省部到科長如此囂張的“小輩、民賊”??民何有怨、國能不強??!

合唱襯托出:“甘笑貪贓宵小輩,鯨吞鼠竊做民賊,包公寶鍘今猶在,國法如山不可摧。”體現了人民大眾對古今貪髒枉法者的怨怒心情。

2011年,我專程到開封,目睹了“開封府”的“開府”儀式,和演繹的“鍘美案”,我想,眼前再現的大宋年景,門前等候多時的數千遊客都是為了期盼一個時刻的到來,人心所向,無可抗拒。


四、抒情類

代表作:《飛雪斷橋》 《秋韻》 《夢北京》 《蝶戀》 《梨花頌》 《赤壁懷古》 《情怨》

“雲海迢迢月兒明,幾回甜甜夢北京”,由閻肅詞、姚明曲的“夢北京”是我第一首聽哭了的京歌。以雍容華貴的梅派“貴妃醉酒”曲牌進入,道出了生活在北京的現代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心聲。這就是當年17歲的我,日日站在遠隔千里的內蒙古,天天哼唱“抬頭望見

北斗星”時的感受。

“蘆溝曉月美,瓊島春意濃,居庸正疊翠,西山霜葉紅。”京城景色,四句帶過,與茫然擠進京城“活著”的人不同,只有真正生活過嫻靜北京的人才能體味其中的意味。

偶在網上尋得一曲“秋韻”,郭永明詞,費名琰曲並演唱,聽來過癮。

“秋送風波雲起皺,綿雨滂沱,滴水觀音漏。”描寫了京城初秋雲雨的天候;

“小院殘荷悄細瘦,壇花照壁菊黃透。”真實寫照了北京荷去菊來的花卉季節特徵;

“署去寒來疑是否,歲月春秋,難逾如來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光陰如梭、毋庸置疑與後悔;

“美酒常含滋入口,長留雋永醇香久。”此句之前似缺一句珍惜時光、催人抖擻之勸,而直接進入京城“八旗”生活安逸享受之遺風。

“秋”意味成熟,風波已過,菊花黃透,人生如夢,難以回首。惟有淡泊名利,以酒掩面,回味成敗、享受長久。費名琰的“秋韻”給過來人以輕鬆、灑脫的經歷得意、事業有成、飽經世故、餘生體味之消遣。

五、翻唱類

代表作:《映山紅》 《月下獨酌》 《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於魁智的“月下獨酌”載歌載舞,用京韻表達了詩人在月下獨酌中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不失為當處成敗之迷茫時,以酒對盼、化解不定的排解之感,對古當今均有借鑑。

孟廣祿翻唱的“映山紅”,用花臉的曲調演繹革命時期老區人民期盼紅軍的心情,與女生委婉柔弱、忍耐挨受的表現不同,剛毅不扼、力圖再志的情憤抑於言表,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壓抑中的反抗意志。

安徽徽京劇院院長陶軍主創的“韻唱專輯京歌”中,“不能這樣活”、“共和國之戀”等,將大家熟悉的歌曲用生淨對唱的形式再現,情深意濃、婉婉道來、朗朗上口、別有韻味。

我認為,除了用曲牌再現當年故人處景心情表述以外,翻唱類其中的一個最大作用是,用傳統上口的戲曲形式幫助我們記憶古詩詞彙。

六、其它類

有一類總結戲曲藝術的京歌,代表作:《中國戲曲》《中國京劇》《說唱臉譜》《粉墨人生》《粉墨登場》等。

在“中國戲曲”中,於魁智寥寥數語,道出了對戲曲表演形式的解讀:

“千里萬里,走一個圓場

一桌兩椅,化一座廳堂

馬一鞭,船一槳,文用摺扇武用槍

戲臺小,世界大,戲文短,人生長

說破芸芸眾生相,唱作悲歡離合腔。”

這裡要介紹一位在音樂界裡開拓了瑰麗寶地的奇才,他不是北京人,卻對京韻文化情有獨鍾,他就是“戲歌”的開山領路人-姚明。

2005年6月,我有幸結識了我的京歌偶像姚明,與他同桌共飲。他的爽朗、痛快、幽默、坦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席間,我忍不住問了一個多少人問過他的問題:

“姚老師,作為遼寧人,您是怎麼創作京味文化的?”

姚明憨厚的一笑:“咳,瞎××整唄!”還是東北味。

說京歌,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唱京歌,離不開京劇。京劇是國粹,以京調戲歌表現親情、愛國情更具有廣泛的意義和深厚的影響力。

最後,我用李勝素、於魁智演唱的京歌“中國京劇”的唱詞送給熱愛京歌和開始瞭解京歌的朋友們。

“京劇瑰寶燦爛文化,流派紛呈盡顯芳華。

先師們一代代耕耘播撒,培育了百花園萬朵奇葩。

千錘鍊萬推敲珍貴無價,後來人繼偉業英姿勃發。

外國人贊京劇精深博大,中國人戀京劇如戀中華。

無論是在天涯還是海角,聽一聲皮黃腔想國又想家。

願京劇這民族藝術流芳天下,世代弘揚永放光華。”

(轉自中國戲曲網,文章來源:網友投稿[email protected] ,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