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關於時下歌壇,有個經典問題:你什麼時候會對華語樂壇感到失望?提問者看到當下音樂榜單的現狀,有感而發。

鑑於當今歌壇“流量當道”的現狀,大家對華語歌壇普遍感到失望再正常不過。

眾所周知,肖戰因熱播劇《陳情令》一夜爆紅之後,就麻煩不斷。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經歷過“AO3”和“227大團結”之後,肖戰反而愈挫愈勇,發行單曲《光點》銷售額破億,打敗吳亦凡、華晨宇、周杰倫一干人等,問鼎數字專輯銷量冠軍的寶座。

粉絲舉旗高呼的同時業內卻是一片哀鴻。畢竟讓流量明星的粉絲們理性消費是不可能的,他們在乎的並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偶像這個人。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從商品本身的製作價值而言,《光點》這首營收過億的歌,無疑增加了華語歌壇從業人員的絕望感。讓人更絕望的是,流量盛行、鮮肉遍地,歌壇已經爛到了無以復加的境地。

你什麼時候會對華語樂壇感到失望?這個問題的高票回答裡,歌手鄭鈞的回答被置頂。

鄭鈞曾在訪談節目中談及音樂榜單這個問題。直言表示:“排行榜上的歌,他雖然火,但是我一聽,十首裡面有九首,真的聽不下去,這就是屎啊!”

這是鄭鈞當時在節目裡的原話,他這段話引得無數網友點贊。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流行樂壇沒有多少作品是真正經得起時間驗證的,這已經成為一個惡性循環的行業現象,並且人人感到失望,久而久之聽眾也就習慣了,習慣了便罷了。

這些年伴隨著短視頻文化的興起,這些神曲快速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好像你沒聽過神曲,沒看過一些個低端的搞笑段子,就會隨時被時代拋棄,被朋友恥笑一般。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最令人擔憂的是,聽眾對於這些音樂作品的好壞是沒有自我分辨能力的,他們只是在無比忙碌的生活中接納各種信息,並且被影響。

他們會逐漸認為音樂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人會站出來說這些歌LOW,更沒有人會改變這一切。久而久之,便說大勢所趨,現在的時代本身就是這樣的,為了能夠“生存”,越來越多的人會寫這樣的作品,畢竟它不費什麼時間,更不用什麼腦子,大家喜歡,追捧,就已足夠,從而產生以上所說的惡性循環。

就好像現在的電影產業一樣,大家痛罵編劇、恨不能要給他們寄刀片。其實不然,和音樂同理,大家都去看爛片,便以票房來判定作品的好壞。

時間久了,自然很少再有人寫好的作品,那些執筆幾年、十幾年的編劇為了“活下去”,為了順應制片人、投資方,向市場妥協,向世俗的部分觀眾低頭。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劣質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吹捧效仿,而真正優秀的作品,卻被無情埋葬在角落。

華語歌壇為何會走向低谷?

仔細推敲,歌壇並不是這幾年才剛剛進入低谷時期,從華語樂壇出現開始,一直都或多或少存在劣質作品。只不過以前信息傳播並不發達,人們聽的好歌多是電臺推薦,又或者是自身本就有興趣買回家的磁帶、唱片,然後口口相傳,讓優質作品得以傳播。

現在資訊突飛猛進的發展,造就的是樂壇的門檻過低,任何人都可以寫歌,發佈在各個平臺,有的以譁眾取寵的方式,有的以顏值取勝,有的以洗腦循壞的模式,音樂反倒成為了陪襯品。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而這些人的居心,清晰可見,不過是為了成為下個一晚上靠打賞致富的網紅而已。

其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本開始伸向文娛圈。因為賣唱片不賺錢,日本娛樂圈走向了“握手券”模式,聽音樂還要送贈品的感覺,畢竟這個時代,老老實實唱歌不賣座,使用一些奇怪招數,反而可以給經紀公司,唱片公司賺取更多利潤。

這已經不是單單是華語歌壇的落寞,是整個音樂市場都存在這樣的怪象。

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的根本原因

細看近年的數字專輯銷量數據,排在前面的頂流們,我們甚至無法稱之為歌手。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粉絲”淪為撈金的主要戰力。

普通大眾還沒有完全接納知識付費的概念,試問這些人裡面有多少人熱愛音樂,熱愛音樂的人裡面又有多少人會付費聽歌,數據可想而知。

而粉絲買的不是音樂,而是偶像本身,為偶像刷榜,沖銷量,從而形成了主要戰鬥力。

粉絲的力量有多強大,看看韓國EXO組合的前成員鹿晗擁有6000多萬微博粉絲,其中大部分90或是00後。

為了顯示自己對偶像的熱愛,粉絲自主發起某個話題活動,讓鹿晗單條微博的評論量超過了1000多萬,創造了“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稱號的吉尼斯紀錄。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粉絲的力量實實在在是可以被轉換為真金白銀的。

粉絲為流量小生打賞所帶來的好處

縱使音樂銷量淪為粉絲打賞,是件悲哀的事,但也不是全無好處。

快餐消費的時代,人人都圖個樂,更有人表示,生活已經這麼累了,何必還要去看一些費腦的東西,恨不得越無腦越得人心。

至少粉絲還願意花費他們的精力和財力去打賞一些作品,雖然作品不怎麼樣,粉絲的初衷也未必單純,好歹有人做這樣的事情。

曾經的披頭士、麥當娜、邁克爾·傑克遜,現在歐美歌手的泰勒·斯威夫特、ANNA-MARIE、戳爺,也都還是需要聽眾支持,並非能一人孤芳自賞。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只是沒有作品,卻成為一線歌手這樣的現象,期望早些消失。

粉絲推波助瀾下的銷量第一,真的有價值嗎?

不可否認,經歷過90年代的巔峰後,華語樂壇在急速地走向衰落。曾經從小聽到大的歌手,出歌速度放緩,此外新人層出不窮,很長一段時間,聽眾反覆地聽過去的歌,後來韓流來襲,再後來便沒有後來了。

現在亂象的原因說到底還是互聯網的鍋,以及盜版音樂的猖獗,抄襲的現象越來越多。

在以前,實體唱片的銷量關乎著歌手是否能以此為生,我們甚至為購買了某某某的CD而驕傲。但互聯網和短視頻的崛起,讓盜版的獲取方式更加快捷,實體唱片銷量銳減,就連HMV唱片店都面臨破產。從而掐斷了歌手和唱片公司的生路。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後來的一段時間,便出現了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朗朗上口的歌曲,並且出乎意料的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熱度,鳳凰傳奇組合也因此大火。

然而,這樣的歌曲背後自然有諸多“土味”、“低俗”等方面質疑。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可是如今我們還在保持這樣的土味,並沒有絲毫的好轉,反而接受了它。

這個時代能做到大家各個熟知的歌曲都是那些網絡神曲,比如《學貓叫》《驚雷》等等,似乎已經難以在傳唱度和可聽度之間做一個很好的權衡。

音樂選秀節目也是一樣,從《超級女聲》的興起到《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為熱愛音樂的新人提供一個可發揮的平臺。但真正從這些選秀裡出頭,並一直在做音樂的少之又少,有的人一直在等,等哪一天情況有所好轉,華語歌壇也就開始復甦了。

歌壇之殤:專輯銷量,淪為粉絲“打賞”

可惜的是這一天遲遲未曾見到,等來的是練習生養成類節目。

他們的成功,讓國內的很多音樂人和娛樂公司的老闆認為。只要重複他們的模式就可以了,只要不斷模仿、引進韓娛模式,花費巨資就可以有新的賺錢門道。

於是就有了現在一大批心智不成熟,卻做著成名夢的少年。那些想法設法的挖掘符合條件的音樂人才,他們沒有不見,只是他們失望了。

這個地方,這個時代沒有在做作品,而是在錢生錢。 而和音樂無關。

所以,從2004年到2020年長達這麼久的時間內,音樂因為大環境不得已改變,太多的音樂人轉行自保,音樂質量下降成為了必然。

若問粉絲推波助瀾是否真的有價值,那唯一的價值可能就在於粉絲滿足了自己的那一點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