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最近,全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再次把國民的眼光集聚在"野味"這一詞身上,從13年非典的果子狸,到2020年的穿山甲、蝙蝠,"野味市場"成為了疾病來源的眾矢之的。一時間,全國人民都在各種抵制"野味",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到處可見唾罵販賣野味的字樣。

可為何非要在事態一發不可收拾之後,才要開始抵制?

在我看來原因有二:

一、野味雖然備受爭議,但其飲食文化卻已有2000年曆史,根深蒂固。

漢代《淮南子》有越人吃蟒蛇的記載。宋人周去非曾概括,嶺南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漢書》還記載,漢代君臣曾分食貓頭鷹等等。

自古以來,野味在宴席上就是如同珍饈的存在。果子狸早在唐代就出現在了宰相的宴席上,熊掌、駝峰、猴腦這些野生動物食材被視為達官顯貴的象徵,是尋常老百姓吃不起也不敢吃的東西,但也卻因此,野味成為了人們對於地位顯赫的一種追求,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果子狸


隨著經濟發展,野味不再向從前那樣頗有地位,相反,更多的食材是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有些電視臺上會有烹飪蛇肉的教學節目,蟲類、鳥類成為了"下酒菜"的新風向,娃娃魚、竹鼠等野味因為需求量大甚至發展成了飼養動物。可見,野味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穿山甲製成菜餚


二、作為成本低廉卻利潤可觀的商品,野味邁著大步走向了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野生動物走私交易利潤高達100億美元!如此之高的交易額完全能夠說明野味存在的市場經濟非常可觀。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在地圖中搜索野味市場,紅點之多令人觸目驚心


越來越多的人將眼光轉移到了野味售賣上,通過抓住消費者"通過低端消費滿足高端品味"的消費心理,野味的銷售種類愈加繁多,價格也是直線上升。比如在廣東,一種名為葛蟲的野生蟲子最高竟然售出了200元/斤。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野味價格不菲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野味風乾批發


由於高價格的衝擊,人們不再重視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而是重視,這個東西誰吃過,是不是屬於高端美食消費?盲目的市場觀念讓野味越來越有"可乘之機"。

但是問題來了,為何這麼多的人都有"異食癖"?難道野味真的比飼養的口感佳、營養高?販賣野味到底犯不犯法?

上面也講到,其實並不是很多人都有"異食癖",對於野味的嗜好,更多的來自於跟風、獵奇和崇拜。人們往往對於自己吃不到的東西感到好奇和嚮往,但其實野味並沒有很多人口中那樣"美味"。

一位浙江高級餐廳的五星級大廚料理時指出,穿山甲皮肉腥臭,不經過特殊處理根本無法烹飪;紅燒巨蜥比紅燒甲魚的口感要差很多;野雞在各種烹飪方式後,肉質都不如飼養雞的嫩,有種柴老的口感等等。

很多人有“異食癖”?這備受爭議的野味文化竟有2000年曆史

蝙蝠作為病毒聚集體,也上了餐桌


比起野味並不美味的事實,這些食材中蘊含的危險更大。有研究人員做過統計,目前70%的新發傳染病,均來源於野生動物,SARS、埃博拉、尼帕、艾滋病等病毒的罪魁禍首都來自野生動物。

根據我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經營利用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應當向工商行政部門申請登記註冊,取得相關經營利用許可審批文件。也就是說,販賣野味的商家必須得到國家許可,而且售賣的必須是人工繁育的野生物種。

既然野味既不美味,又不安全,還不允許隨便販售,我想我們是時候改掉我們的"異食癖"了!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認清貪食野味的危害,徹底將它在我們的美食名單中劃去。

抗擊疫情眾志成城,抵制野味從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