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夕,已是初春時候,雖然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節,但那漸次溫軟的風,那燈光瀲灩的水,都在傳遞著春的信息。

燈火如晝的江南夜,美得驚心動魄,美得恍惚而熱烈。喧囂的人群,嬌軟的說話聲,星星點點的燈火,錦繡如織的光影裡,訴說的是國泰民安的繁華。

夜色溫柔,在這場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裡,卻有一個寂寞的人,他就是辛棄疾。有人說,當年他在填這首詞時,是在表達對一個女子的愛情,卻似乎看到了詞人掙扎的彷徨和清醒的悲涼。


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作於淳熙元年(1174年)或淳熙二年(1175年),當時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國力日漸衰弱,而北邊強敵壓境。而朝中統治者大多都沉醉於江南的山水裡,或在金人的鐵蹄裡失了膽色,或在暖風裡沉醉,他們在享樂中粉飾太平。

辛棄疾曾是有勇有謀的戰士,他一生所求便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後名”。他想要北伐,想要重拾舊山河,卻並不受君王賞識。世事蒼茫,壯志難酬,滿腔憤懣,卻找不到出口。他路過一城繁華,心卻漸次荒蕪、蒼白。

在這華麗的夜市裡,他渴望找到一個明媚含笑的女子,站在燈火下,如同他尋覓她的心情,她亦在等著他的到來。

在這蒼茫的世海里,他渴望能夠找到賞識他的明主,如同他渴求他的心情,能夠理解他的抱負,能夠讓他施展偉大抱負。


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是最熱血的男兒,他的詞裡似乎永遠只燃燒著一股熱情,帶著豪情與悲壯。

年輕時,帶著燕趙男兒的俠骨豪情,他曾有著氣吞山河的豪邁,走過金戈鐵馬的歲月。

中年時期,由於他的主戰觀點和朝中大臣不和,最終被迫退出政治舞臺。在他賦閒的日子裡,他一邊在閒淡的日子裡尋找隱逸山林的樂趣,在翰墨詩詞裡,一展胸中快意;另一方面,他既放不下自己的理想,又憂心國家、民族的命運。

此時的朝廷,已是風雨飄搖,可江南的元夕,卻是一如繼往的熱鬧。火樹銀花照亮漆黑的夜,仿若一夜花開,香車寶馬擠在大街上,遊人如織,一幅盛世繁華的熱鬧景象。好像沒有人知道,戰火幾乎快要燃到門口,踏破這片山河的安寧,吞噬這一切的富貴繁華。


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清醒,或許是一個人最大的幸,亦是最大的不幸。一如當初屈原發出的慨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將這世界看得越是清楚,內心便越是荒涼,屈原如此,辛棄疾亦如此。

在這條荒蕪的人生路上,辛棄疾渴望得遇紅顏知己。他希望在闌珊的燈火下,在清冷的月光裡,可以遇到那個女子。她可以知他冷暖,懂他悲歡;在他焦躁時,她可以為他撫一曲琴,盼她指尖風雨,置他腸中冰炭;在他落寞時,她可以為他煮一壺茶,脈脈春風花解語,慰他三千愁思;在清寂的夜裡,在微風的午後,他們可以談古說今,他揮毫潑墨,她紅袖添香。

在這條荒蕪的人生路上,辛棄疾渴望得遇明主。他希望滿腔抱負得以施展,他希望能與良主一起拯救這搖搖欲墜的河山,他希望能與他一起建立不世的功業。

美文欣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們只是芸芸眾生裡普通的趕路人,大多數的我們人生都不需要經歷這三重境界,只是平淡地走過似水流年,經歷悲歡離合。不需渴望,不需尋覓,只需守著凡塵裡的煙火幸福,嘗浮世清歡,平凡到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