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於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於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幾點思考

李轉妮 劉瑞

垃圾分類是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總稱,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優化生活環境,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可有效地實現廢棄物的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的廢品回收,為後續的(如衛生填埋、堆肥、焚燒發電、資源綜合利用等)先進垃圾處理方式的應用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1月在上海調研時指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我國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我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15.95萬噸,年清運量15.7萬噸。全市環衛保潔從業人員1260名,其中,從事垃圾分類回收人員240名。全市共擺放垃圾桶1800餘個,安裝可利用資源回收屋135個,居民小區安裝分類垃圾屋104個,配發回收箱1600個,生活垃圾減量20%左右,集中收集率93%以上。全市已建成規範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3座,其中王印、新耀垃圾處理場設計日處理量575噸,實際日均處理量360噸。

按照"垃圾變資源、資源再循環"的思路,近年來,我市實行"政府推動、企業運行、科技支撐、全民參與"的模式,積極開展垃圾分類"進家庭、進學校、進小區、進機關、進公共場所"活動,先後出臺了《銅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銅川市城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方案》《銅川市餐廚垃圾統收統運工作資源化處理工作實施方案》等。在耀州區裕花園小區、王益區梅園小區、印臺區酈景天下小區、新區秦嶺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安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建成了報廢汽車拆解中心、生活垃圾分類分揀中心、餐廚垃圾處理中心、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逐步建立了生活垃圾綜合處置體系,初步實現了生活垃圾、醫療垃圾、餐廚垃圾分類處置,年可回收、加工、處理再生資源23萬噸,資源回收利用率50%以上。

我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成績可喜,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分類知識普及不夠,公眾參與性不高。二是我市垃圾分類缺乏系統標準,在分類投放、分類儲存、分類運輸、分類回收、分類處理等方面,企業和公民應承擔的義務未細化,操作層面缺乏依據。三是分類處理體系建設滯後,源頭減量難實現。據瞭解,目前我市垃圾分類回收箱、分類運輸車輛等缺乏,廢舊物資回收站點不標準、不規範,安泰集團再生資源回收系統也難以有效支撐全市垃圾處理資源化利用。

針對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一些建議:

一是統籌協調聯動,夯實各方責任。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涵蓋生活垃圾源頭控制、分類收集、回收利用與末端處理等過程,涉及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財政稅務、衛生健康、宣傳教育等部門,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宏觀指導,多部門聯動,切實推動垃圾處理各項工作。城市管理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各區縣要對本區域垃圾處理工作負總責,各街道和社區要配備分類監督員和志願者,做好居民垃圾分類的指導和監督;物業小區要積極探索創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設綠色小區。通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全市上下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依法有序推進。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出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條例,使垃圾分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監管、有序運轉。對分類投放、儲存、運輸、回收、處理等各環節作出具體規定,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實施垃圾分類中的權利和義務;規範和細化垃圾分類標準,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全市規範統一的分類標準,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當家,居民參與"的垃圾分類處理新格局。

三是完善產業鏈條,實現垃圾減量化。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參與相結合,政府監管、市場運作,以政策導向、經濟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有條件、有意願的企業參與垃圾資源的分類、回收、加工、利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實行垃圾處理費用專款專用,保障從源頭分類到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運轉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排放費徵收機制,鼓勵根據垃圾的汙染性、資源性、社會性及其處理成本制定垃圾排放費標準,激勵公眾自覺自願開展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加快建立運轉完備、規範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積極推動分類收集、運輸配套設施的建設。開展垃圾分類示範單位(小區)創建,發揮示範效應,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區域由小到大、內容由簡到繁和標準由粗到細。研究垃圾開發利用的新技術,使企業從回收垃圾資源得到合理回報,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廢舊資源的良好局面,打造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鏈條。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參與意識。要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方面的宣傳。繼續開展垃圾分類"五進"活動,將垃圾分類納入學校課堂教育,普及垃圾分類處理知識,強化垃圾分類意識,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標識,形成"垃圾分類,造福社會,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社區和居民要增強自治能力,逐步養成"減量、循環、自覺、自治"的行為規範,成為垃圾減量、分類、回收和利用的主力軍。

五是加強監督檢查,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採取行政監管,第三方專業監管和行業協會,人大、政協、新聞媒體、公眾監管等形式,通過督察、檢查、抽查、巡查和審核審計等方法,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對進入垃圾處理行業的單位和企業進行規範監督。加強垃圾排放、企業准入和退出、處理設施建設營運及處理成本、垃圾汙染及二次汙染、規章制度及規劃制定等環節的監管。制定單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標準,低於排放量標準的給予補貼,超過排放量標準的予以懲罰,提高單位和居民實行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的積極性,形成可複製、可堅持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作者分別為市政府辦公室綜合七科科長、市政府辦公室綜合七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