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


汪曾祺: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


◈ | 汪曾祺


上世紀80年代,有人用清人劉熙載的話表達對汪曾祺的讚歎和惋惜:“雖小卻好,雖好卻小。”這是當時傳誦一時的評語;汪曾祺本人對人們把他的作品歸入休閒小品類很有看法,同時也對當前流行休閒文學有感慨。


大約三十年前,我在張家口一家澡堂洗澡,翻翻留言簿,發現有葉聖老給一個姓王的老搓背工題的幾句話,說老王服務得很周到,並說:“與之交談,亦甚通達。”“通達”用在一個老搓背工的身上,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比一般的表揚信有意思得多。從這句話裡亦可想見葉老之為人。因此至今不忘。


“通達”是對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澈,不太容易著急生氣發牢騷。


但“通達”往往和冷漠相混。魯迅是反對這種通達的。《祝福》裡魯迅的本家叔叔堂上對聯的下聯寫的便是“世理通達心氣和平”,魯迅是對這位講理學的老爺存諷刺之意的。


通達又常和恬淡、悠閒聯在一起。


這幾年不知道怎麼提倡起悠閒小品來,出版社爭著出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的書,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周作人早年的文章並不是那樣悠閒的,他是個人道主義者,思想是相當激進的。直到《四十自壽》“請到寒齋吃苦茶”的時候,魯迅還說他是有感慨的。後來才真的閒得無聊了。我以為林語堂、梁實秋的文章和周作人早期的散文是不能相比的。


提倡悠閒文學有一定的背景,大概是因為大家生活得太緊張,需要休息,前些年的文章政治性又太強,過於嚴肅,需要輕鬆輕鬆。但我以為一窩蜂似地出悠閒小品,不是什麼好事。


可是偏偏有人(而且不少人)把我的作品算在悠閒文學一類裡,而且算是悠閒文學的一個代表人物。

汪曾祺: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我寫的《陳小手》,是很沉痛的。《城隍、土地、灶王爺》,也不是全無感慨。只是表面看來,寫得比較平靜,不那麼激昂慷慨罷了。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汪曾祺: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