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臨汝人民影院,位於今天的汝州市賓館南,原青年廣場北側,西側為臨汝縣文化館和皮麻社,東側為臨汝縣招待所、電影管理站、工會大樓,南側與青年廣場的大舞臺相望。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它於1958年籌建,1959年啟用,是臨汝五十多萬人對共和國十週年生日的獻禮之作。影院佔地3065.51平方米,其中觀眾廳主體建築南北長50米,東西寬16米,面積800平方米。最初沒有座凳,觀眾只能站著觀看,後來縣工會、招待所、文化館等多個單位捐贈了樣式各別的移動式木製連椅,每個連椅可坐五人。影院在使用這些連椅過程中,採取了漸次淘汰更新之法,至1969年座椅樣式才基本統一。1972年,靠背式固定座椅安裝以後,陳舊的木式連椅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固定式座椅釆用縱向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安裝方案,中間板塊的東西側設有兩條南北走向的人行道,影院員工稱之為東走廊和西走廊。大廳正中和舞臺前設有東西走向的兩條安全通道,共設39排,1134個座位。排次從影院大廳南牆內側向舞臺方向數(1995年前的座位排次是從舞臺向大廳南牆方向數),1~34排,每排設30個號,(共計1020個座位),35排設26個號,36、37排各設24個號,38、39排各設20個號(共計114個座位),另外17排10——20號的6個雙號,設為工作人員專用席。1995年 ,面對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在不改變原座位安裝方案的情況下,硬座椅換成軟包座椅,並將放映舞臺加寬,嘗試接納小型歌舞的演出。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票價起初有5分、1角、1角五分三種, 它依觀眾席位對銀幕畫面的遠近和視角大小而定,業外人稱之謂正排、偏排。

5分票價的座位分別是: 30一一34五個排兩頭的各5個號(計50個座位);35排兩頭的各3個號、36排兩頭的各2個號(計10個座位);37排全排的24個號;38、39兩個排全排的20個號(計64個座位),共124座位。

1角票價的座位分別是:1——9排每個排的30個號(計270個座位)、30一一36排每個排的20個號(計140個座位),共410個座位。

1角5分的票價座位是:10一一29排每排的30個號,共計600個座位。

人民影院首場放映員是韓松枝、席元春,負責人韓松枝。最後一場的放映員是李清佔、郭輩、陳慶召、張紅石,電影院經理是張清民。

人民影院最早使用的是16mm毫米烏克蘭電影放映機,之後依次改用國產長江FL——35型放映機(提包機)、新曙光FG35電影放映機(座機),最後使用的是松花江5502——35型固定式電影放映機(座機)。其放映光源也隨著祖國光學研究的新成果和廣大觀眾的要求,不斷更新換代。它由白熾燈、碳棒,改進為氙燈,放映效果發生質的變化,贏來了觀眾的一片叫好,這叫王寨影隊隊長葉遂興坐不住了。他決定換掉使用多年的長江FL——16毫米放影機的白熾燈光源。1977年夏,在管理站孫長旺、楊麥長老師的幫助下,他帶著自己的團隊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改裝的溴鎢燈光源獲得成功。在影院首場試演的《李雙雙》,放映效果明顯提高,當即得到縣委宣傳部領導肯定,由此推動了全縣老影機光源的改進。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人民影院的首場放映的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黑白戲曲片《天仙配》,最後一場電影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豐碑》。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於特殊形勢,國產片停產了,一度外語譯製片活躍在我國的銀幕上。當時有一句順口溜:"越南的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的摟摟抱抱,朝鮮的說說笑笑,中國的新聞簡報”。周恩來總理在一次電影工作會議上說: 我們現在進口的影片太多,自拍的電影太少,我都成了電影名星嘍(即指《新聞簡報》。)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人民影院上映的第一部蘇聯電影是《列寧在一九一八》,第一部朝鮮電影是《鮮花盛開的村莊》,第一部越南電影是《深姑娘的松林》,第一部阿爾巴及亞電影是《海岸風雷》,第一部南斯拉夫電影是《橋》;第一部印度電影是《流浪者》,第一部日本電影是《望鄉》。

1970以後,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現代京劇樣板戲是《沙家浜》,1977年復映後的第一部故事片是《秘密圖紙》,第一部現代戲曲片是《朝陽溝》,第一部傳統戲曲片是《楊門女將》,稍候的第一部武打電影是《少林寺》,第一部香港電影是《雜技英豪》,第一部臺灣電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第一部寬銀幕電影是朝鮮《賣花姑娘》,第一部遮輻式電影是《燕歸來》,第一部立體電影是《魔術師的奇遇》。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影院的座位排次最初不分單號雙號,一字兒左右擺開。1995年後座位排次改從大廳南牆內側向舞臺方向數時,採取了單雙號方式,它的每排座號從觀眾大廳南北中線東西等分,向西數為單號座,向東數為雙號座。

1990年前人民影院日常晚上放映一至兩場,新片每天七場為最(不含串片放映);1990年至1993年每天九場為最(不含串片放映);1994年至2000年每天最多放映達十二場(不含串片放映)。1990年至1994年由於物價上漲的因素,實行了三十多年的電影票價漲到五角和八角。1995年至2000年電影票價又增至一元和二圓。後來,上級管理者改場片租百分比計費法,為先交片租的日計費法,加之它們的發行股(科)長,有即時定價的權力(如美國的《龍捲風》、臺灣的《瘋女淚》等影片,日片租竟高達3000元),基層影院不得不斷地調整影票價格,人民影院最高票價賣過10元一張。

影院裡上映的故事,幕幕牽動著汝州觀眾的心,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因崇拜毛主席爆發的熱烈掌聲,因喜歡《卓別林》招式出現的仰合笑聲,因可憐《賣花姑娘》遭遇發出的同情哭聲。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另外在汝州劇院建成前,它還是臨汝縣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因為政府的許多大型會議在影院召開。有很多決議從那裡通過,有許多團隊在那裡披甲,有許多英模在那裡戴花。

時光走到2013年, 人民影院在多元化娛樂載體衝撞的激流中,伴隨《豐碑》後放映大燈的關閉,它和觀眾告別了。不久又換了主人,樓端高懸了半個多世紀的“人民影院”換成了“建業生活廣場”。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2015年,在幾代汝州人記憶中最高規格的文化餐廳,隨著一聲轟鳴,永遠消失於公眾的視野。

一位老放映員2019年夏路過舊址,面對著廢墟,感嘆無限。遂作七絕一首:

閉目仍浮人海狀,一幅銀幕動城鄉。

當年記憶今無影,草樹瘋狂鳥亂忙。

詩中的無奈,僅僅屬汝州放映人嗎?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汝州人的珍貴記憶——臨汝縣人民影院!

圖/陳素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