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知錄7------1940年前後的上海

1940年以後的上海經濟衰退嚴重,生活開支大幅上漲。通貨膨脹得厲害,物價飛漲。1938年的一擔(133.3磅)二等本地大米要12元,到了在1940年要花107元,到1941年3月則要花127元,上升了十倍多。儘管租界當局試圖通過進口西貢大米和責令100家米店賣低價洋米來緩解這一問題,但是除了讓各處大排長龍外,這些辦法收效甚微。

經濟危機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出現了新的不平等,不如說是舊的不平等的延續。當窮人的生存炭岌可危的時候,一些奸商卻靠投機和謀取暴利輕易地斂財在1940年到1941年間,由於太平洋地區的政治動盪,總共有53億元的閒置資金從飽受戰爭蹂躪的內地和香港流入了上海。但只40%的資金被吸納入銀行系統,其餘熱錢都準備牟取短期暴利。持有資金的人囤積各種外匯和日用品,從大米到肉類、黃金和其他金屬,大發“國難”財黑市相當活躍,股票市場日趨瘋狂。投機變得如此猖獗,以至於中上收入的人見面時候打招呼的話都不再是平常的“你好嗎”?而代之以“你囤了多少”?中下收入的人也加入了囤積的狂潮,幻想能夠跟上物價的飛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