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美景


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鍾靈毓秀 生態大境記榆次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華夏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曆史看晉中。” 晉中,是鑲嵌在三晉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片人類歷史文明久久積澱的熱土之上,山水景觀富有靈氣,人文景觀歷史厚重。一處處天造奇觀令人歎服,一座座寶剎古寺歷史悠久,一座座深宅大院底蘊深厚,一個個重鎮名村煥發著勃勃生機……它們是大自然和歷史饋贈的寶貴財富,也是五千年文明在晉中這片土地上的結晶。 從本期開始,《晉中日報·晚報版》推出《人文讀本——晉悠遊》,通過集中展示晉中的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蹟,以期讓更多的人發現晉中、瞭解晉中、走近晉中、愛上晉中,讓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晉中文化之魂,影響和涵養更多的人。

榆次烏金山又稱龍王山,位於太原市、榆次區、壽陽縣交匯處的罕山之陽。

1993年,烏金山被林業部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它涵蓋烏金山、大洪山、紫金山、中林山等25座山脈和明珠湖,總面積5.5萬畝,森林面積3.1萬畝。

2007年以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大批名勝景觀,水晶院、玉皇閣、藏獅洞、黑龍池、大慧石、天緣谷等得到有序開發,並於2009年9月9日面向中外遊客開放,如今已入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12月,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晉中市委、市政府著手打造“一半森林一半城,城在林中水在城”的詩畫之作——龍城大街區域。烏金山成為龍城大街區域建設最大的生態資本,是整個區域中“五水出山”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造太原都市區城市建設的新地標、新時代生態文明的示範區,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足輕重。

25座山脈綿延起伏,3.1萬畝林海波濤洶湧,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000個——它是黃土高原上少見的綠色明珠;

千頃碧波間,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俯仰皆是,罕山時雨、林海日出、洪山瀑布、七彩流砂、林海聽濤等自然景觀讓人歎為觀止——它是渾然天成的生態大境;

坐擁佛、道、儒大小寺廟幾十座,包括五臺山下院水晶院、千年遺蹟鎮壽寺、華嚴寺、和合寺遺址等,文殊菩薩講經、黑龍布雨濟世等傳說由來已久——它是難得一遇的人文美玉;

從這裡走出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漢人成佛第一人唐代“空王佛”田志超、清代湖北提督張彪,我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韓麟符、抗日英雄高國傑也生於斯長於斯——它是人傑地靈、英雄輩出的風水寶地。

它就是集秀美壯麗的自然景觀、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充滿奇幻色彩的傳說和故事於一體,自古便“遊人雲集,香火不斷”的烏金山。

天地造化的自然美景

“春蘿擺月,孤猿群鹿,因芬芳而蹤跡於百卉林中;夏鮮飄風,山雞野雉,呈馨鬱而翱集於萬花叢裡;秋則黃花被徑而紅葉妝林;冬則六花霽曉而孤根暖津……”

這是明朝萬曆年間,重修烏金山水晶院時碑記上記載的烏金山,其植被之豐沛、環境之清幽、景色之秀美可見一斑。

時下已是暮春,烏金山上的山桃花已接近尾聲,粉白的山杏花、黃燦燦的連翹、紫色的丁香花卻正當其時。天然混交而生的花兒們,如霞似錦,為黛色的烏金山諸峰披上了一件華美的霓裳,也為這清幽靜謐之地增添了幾分熱鬧。

烏金山上山野花卉四時不歇,彷彿花仙子對這裡情有獨鍾,有意將奇花異草都撒在這裡,只為播撒出一個多彩的花海。它們渾然天成,各擇花期競相開放,色彩斑斕,令人沉醉。春天自有桃杏爭春、刺玫連翹鬥豔,櫻花、丁香、杜鵑、牡丹、芍藥你才開罷我登場,在滿目新綠中格外耀眼。秋天則是另一番野趣,藍色的野菊花、金黃的櫨叢、鮮紅的火炬,繞樑環岡、綿延不絕,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爛漫的山花自成野趣,蒼莽的松林則讓人歎服。烏金山獨有的奇景——林海日出即倚松林而生。

擇夏秋雨後的清晨,於天色微明、晨曦微露之時,站在位於烏金山主峰的水晶院。放眼望去,只見遠山如墨、林海含黛,數萬畝松林層層疊疊鋪陳入朦朧的晨曦之中。側耳傾聽,只聞林風颯颯、松濤陣陣。眨眼間,一抹朝霞露頭,黛色的浮雲被鑲上了金邊。終於,太陽從墨綠的林海中露出頭來,雲蒸霞蔚的林海遍染金輝。噴薄的太陽慢慢升騰,漸漸躍出林海、爬上天空,燦爛的光芒隨之灑向山、寺,灑向遠山、近樹,也灑向沉浸於這自然美景的人們。

到烏金山,不經歷一場罕山時雨(亦稱諸峰時雨),實為人生憾事。

水晶院南向和北向的深谷中林茂草豐,植被覆蓋嚴密,真真是“下不見土石,上不見天日”。地氣氤氳加上空氣潮溼,形成十分獨特的小氣候。即使是豔陽高照的晴日,深谷中也會時降甘霖。七月流火時,熾熱的陽光灑向林中,草木蘊涵的水分化作濃濃霧靄蒸騰而上,在森林上空聚集成雲,雲厚化雨,雨隨風落,頗為神奇。難怪此景位列榆次古八景之首,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詩篇歌詠。明萬曆戶部尚書褚鈇就曾留下詩句:“岫雲若得從龍岫,靈雨應知遍草荄。四海蒼生仰膏澤,好為霢霂洗塵埃。”

19世紀以前的烏金山,古樹參天,泉瀑滿山,是一塊山、水、林俱佳的風水寶地,泉水尤其有名。很早以前,烏金山的另一個名字——龍王山,在周邊郡縣中更響亮些。山上最有名的泉水,即為龍泉。

龍泉映月也是烏金山舊八景之一。據說當年剁手和尚興建水晶院後,將一汪清泉砌石成井,供僧人飲用,並指龍王山為名取名“龍泉”。龍泉井剛砌成時水位很高,幾與井臺齊平。每當月夜,一輪皎月當空映照倒映井中,平靜的水面便現出明月山樹、洞簷雕龍的奇妙景象,故稱“龍泉映月”。

在距水晶院東五里處的大洪山西北山巔之上,有處不得不看的奇特自然景觀,名曰“石坎大瑾容杯”。名為杯,實為岩石上自然形成的一處凹洞。凹洞直徑約30釐米,深約35釐米,形似海碗。內裡常年蓄過半清水,清澈見底且經年不涸。即便隆冬臘月,杯內泉水也不結冰,實屬罕見。人們猜測杯中水乃樹凝甘露,滴聚而成。但究竟如何,一直沒有定論。

烏金山諸多美景中,與水有關的還有千年不涸的洪山飛瀑。瀑布位於大洪山上鎮壽寺以東的一個峽谷中,寬約3米,落差約5米。無雨時,瀑布流勢緩慢,飄飄灑灑間自有一番出塵的韻味。待到雨季,瀑布飛流直下,濺玉飛珠間平添磅礴的氣勢。冬季來臨,峽谷間多了一座凝固的飛瀑,玲瓏剔透、粉雕玉琢。相傳康熙西巡太原時,慕名從壽陽太安驛繞道至此,在鎮壽寺停鑾觀賞,並在瀑布一側栽種宜男草(又名萓草)以為紀念。如今,宜男草黃紅相間的花朵從春開到秋,在飛瀑落地處環繞出一條錦緞般美麗的花帶。

大洪山還有一處奇妙景觀——北梁流砂,系北梁峰巔的岩石經數千年風化而成。呈現白、灰、藍、綠、紅、黃、紫七種顏色的流砂,從峰巔直瀉而下,條塊明晰、界限分明,在谷底鋪出一張巨大的七彩地毯,來者無不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化。

烏金山自古即有“清涼勝境”之美稱。因林茂水豐,加之海拔高達1500米,即便是炎熱的酷暑時節山上也是涼風習習。據連續30多年的氣象觀測記錄,在氣溫最高的7月,平均氣溫也從未超過23.9℃,古代人稱“小五臺”。唐朝皇族李通元留戀山境清涼,曾居山寺清修;孔祥熙垂愛山色風光,興建避暑山莊;清末民初,就曾有英、德、意、美十多個國家的遊客入山避暑觀光。

此外,還有數百平方米的古樹化石、造化天成的水晶漫院、蔚為壯觀的翠峰迭玉、如臨仙境的玉帶雲霧……逶迤秀麗的風景、清涼宜人的氣候、奇特的地質景觀,造就了烏金山舊八景、新十景、四奇景、六普景、外八景等眾多奇幻絢麗的自然景觀。

與林海山花為伴,于飛瀑流泉間流連,看鳥獸展翅奔突。置身烏金山,清幽靜謐的環境會讓人忘掉塵世的喧囂和煩擾,頓生“不辭常作山中人”的感喟。

歲月積澱的人文景觀

千餘年的歲月積澱,賦予烏金山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也遺留下眾多人文景觀,宗教文化遺存尤為突出。

遠眺烏金山,依山勢而建的寺廟群形似巨龍,遊走於綠海碧浪之中,蔚為壯觀。水晶院、龍王廟、太清宮、大佛臺、九峰塔等寺廟群落傍山而建,雕樑畫棟的廟宇層層疊疊掩映在千頃綠浪間,晨鐘暮鼓響徹山谷,銅磬風鈴隨風搖曳,於靜謐幽遠中平添莊嚴神聖的佛國氣韻。

歷史上,烏金山與佛教聖地五臺山有很深的淵源,一向被稱為五臺山的下院。傳說這裡曾是文殊菩薩講經的道場。古代的《榆次縣記》對此一直津津樂道,更指出與文殊菩薩有關的三處景觀。其一為黑龍池,是文殊菩薩當年飲獅(獅子是文殊的坐騎)的地方;其二為三聖院旁邊的“藏獅古洞”,是文殊菩薩在烏金山講經時,其坐騎獅子的藏身之所;其三是“大慧石”,乃文殊菩薩飲獅時打坐之地。

長7米、寬6米、高2.5米的“大慧石”,是一塊黑紫色的隕石。千餘年來,它橫臥密林之中,青苔遍裹,晨露日浴。每當陽光穿透層林照射其上,便有隱約的紫霧升騰。據傳它是當年女媧補天所剩,文殊菩薩到烏金山講經,在黑龍池飲獅時,曾就近在石上打坐。文殊是佛界掌管智慧的菩薩,“大慧石”之名由此而來,黑龍池的泉水也因此有了“智慧泉”的別名。

烏金山人文景觀之精華,首推水晶院。它位於烏金山主峰東側,始建於隋末,原文殊殿的廊柱上曾刻有“大明成化九年重建”字樣,後經歷代多次修葺,明清達到頂峰,成為山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傳說,水晶院寺廟群由五臺山一位雲遊和尚斷手明志,靠化緣修建而成。和尚雲遊至烏金山,只見山水清幽、林木蔥蘢,雲蒸霞蔚、紫氣東來,他覺得是塊風水寶地,決計在這裡化緣建寺以修行。他在鄰縣一個大戶人家化緣時,主人允諾出資白銀千兩,誰知管家卻懷疑有詐。情急之下,和尚手持砍刀斷指明志。東家感其誠,再助千兩白銀,並與和尚一起監工建造了水晶院。

據《榆次縣誌》記載,水晶院又稱水晶寺,是古時烏金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的中心寺院,龍泉即在寺中。清宣統年間重修該寺院之前,寺院中為方磚鋪地,磚下皆為湧泉。人行其上,泉水從磚縫中噴濺四射,如玉似晶,甚是壯觀。此即烏金山舊八景中的“水晶漫院”景觀,“水晶寺”的名稱也由此衍生。

2007年9月重建的水晶院依山疊建,構築宏偉、雄渾大氣。主要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大文殊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等。走進“鍾靈毓秀”牌坊,即步入水晶院的第一進院落。院落上下兩層,上層為書房院和禪堂院。下層為石窯式建築“海窯院”。12間石券窯洞冬暖夏涼,是歷代榆次縣令公務之餘小憩之所,也是古來文人墨客、官宦紳士入山避暑時住的地方。山西大學創始人之一的英國傳教士郭崇禮就曾在此避暑養病,並在逝後存身烏金山送神坪。

跨過山門,即為水晶院的主院。右邊是呂祖殿,殿分三間,塑有純陽祖、財神、藥王的塑像。殿東北角,即為遠近聞名的飲獅泉。泉水藏身山洞內,四季湧流,不溢不竭,隨用隨生且甘冽無比。

正對山門,是大文殊殿。殿內塑獅子文殊像,象徵智慧、辯才與威猛的文殊菩薩坐蓮花寶座,持寶劍、騎雄獅,寶相莊嚴、不怒自威。兩側,五方文殊寶像分立。大文殊殿後有觀音殿,觀音殿前有龍泉井,“龍泉映月”之景即出於此。龍泉之水東流入水晶院東牆順絕壁而下,形成“疊瀑飛泉”。

觀音殿後是大雄寶殿,供三世佛。大雄寶殿依山建於山巔,要上而禮佛須登六十六級石階。若望而卻步,則無法領略朝佛的神聖,“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俗語在此別有意味。

水晶院西南的四角坪處,坐落著另一座寺廟群——龍王廟,是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寺院,也是佛教與道教兼容、和諧共處的典範。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中後期,後歷經變遷,屢有興廢。2007年重修後,其佈局結構為中軸對稱三進院格局,由南向北依次為:一進院、山門、戲臺、東西技門、鐘鼓樓、五爺殿。

五爺殿裡供奉的五爺神,也有一個傳說。據傳,很久以前烏金山並非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當,百姓深受其苦。專為人間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借來一塊清涼石,置於烏金山上,從此烏金山變得清涼宜人,成為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這清涼寶石原是東海龍王的五兒子祛暑納涼之物,得知清涼石被文殊菩薩帶到烏金山,他便找來向文殊討要。文殊菩薩法力無邊,很快降服五龍子,並讓他住在烏金山頂,專司耕雲播雨。自此,烏金山一帶年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人們感念五龍王為烏金山造福,便為他修廟塑身,加以供奉,並尊稱五龍子為五爺。

水晶院東北的大青山頂,依山勢建有太清宮,是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內風景最美的一處道教寺院,金碧輝煌的殿宇樓閣掩映在萬綠叢中,遊人至此如入仙境。

太清宮原為宋代建築,相傳為全真教掌門人王重陽著其門徒所建。現有寺廟群為原址重建,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東西廂房、真武大殿、三清殿等。太清宮四周山高谷深,松柏環抱,古木參天,十分幽靜。

烏金山雙面九龍壁,在全國都較為罕見。它位於水晶院東側,壁高7.5米、厚1.5米、長20米,由6574塊特製的五彩琉璃構件拼接而成。正面均勻分佈著九條飛龍,飛騰舞動之勢躍然壁上。背面鑲嵌的九條團龍形態各異,仿若在雲間翻騰滾動,形象生動。每當朝陽升起,九龍壁就被塗上一層耀眼的光輝,巨龍好似要衝破雲霧、騰身飛動,形態生動、活靈活現。

一個個人文景觀,如撿拾於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在烏金山上攢珠成鏈,搭建起一座歷史文化的長廊。建於1400年前的鎮壽寺石佛雕工精美,華嚴寺是唐代李通玄講經之所,和合寺、三聖殿、洪聖寺、資聖寺……烏金山上佛、道、儒寺廟遺存星羅棋佈。流村、峪頭、蘇村、後溝、四甲坪等古文化遺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陶器。臥虎山、孟良山是古戰場遺址,鳴謙古驛站康熙帝曾駐蹕,八路軍工作團、太原戰役前敵委員會、太原戰役後方醫院等革命戰爭舊址,留下過硝煙炮火,也留下了無數英烈的英雄事蹟。

如果說秀美奇峻的自然景觀是烏金山的形,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就是它的神,人類萬餘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代綿延不絕傳承下來的人文精神、信仰文化,賦予烏金山獨特的魅力與神韻。

英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烏金山背靠罕山,前瞰明珠湖,東依冀家山,西連中林山,山環水抱間成就了一處好景緻,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將相、名人志士。

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是烏金山腳下的西左付村人。他16歲投軍當兵,一次奉命在古晉陽南郊放牧軍馬,不料一匹馬突然受驚,撒腿狂奔。馬一路跑到榆次鳴李村一口井邊才停下,將嘴伸到一隻水桶裡喝水。水桶的主人李三娘,其時正在井邊打水。等劉知遠氣喘吁吁追過來,看了眼李三娘就驚呆了。原來李三娘天姿國色,很是漂亮。李三娘也被劉知遠非凡的氣度吸引,兩人一見鍾情。

此後,二人常到烏金山一山谷中幽會,並在谷中一山石旁私訂終身,這就是烏金山“天緣谷”的由來。如今,天緣谷仍存二人在谷內飲馬的兩口水井,兩井相距十餘米,底部相通,井中泉水常年不斷,人稱“飲馬雙泉”。

後來,劉知遠跟著太原留守石敬瑭南北征戰,協助他打下了天下。公元927年,石敬瑭稱帝,建國號為晉,史稱後晉。公元946年,契丹入侵,後晉滅亡。次年,劉知遠在晉陽起兵並即位,建國號為漢,史稱後漢,李三娘被封為皇后。

李三娘雖出身小農之家卻深明大義。劉知遠當了皇帝后,想搜刮民財犒賞三軍。李三娘力勸劉知遠,主張用宮裡的財物獎賞部下。於是劉知遠把內府積蓄的財物全部拿出來賞賜給將士,贏得了軍民的稱頌和擁戴。劉知遠辭世後,隱帝劉承祐繼位,李三娘被冊封為皇太后。隱帝在位期間,李三娘勸隱帝遠離不務正業的大臣,力阻其誅殺顧命老臣,其德行在民間廣泛流傳。

劉知遠和李三娘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遠,宋元戲文《五代史評話》《劉知遠諸宮調》《李三娘麻地棒印》《白兔記》中均有記載。

古時,在烏金山宗教文化的薰陶下,周邊郡縣信佛者眾,漢人成佛第一人 、被唐太宗封為“空王佛”的田志超即為其中的佛學集大成者。

田志超是烏金山鎮田家灣村人。他雖出身普通農家,卻從小聰慧過人,精勤奮勉,稚量標遠,有志於佛。17歲參加鄉試得第二名鄉貢進士,卻無意仕途,一心向佛。在五臺山削髮為僧後,返回烏金山鎮壽寺悉心修行。期間,化緣集資翻修鎮壽寺,修建觀音殿、千佛殿、大雄寶殿等。田志超一生雲遊四方,悉走南北大寺,遍訪佛學大師,虛心以學,盡求完善;他聚集禪侶,終日精研佛經,誨人不倦。後佛界對他有“奉敬戒法,罕見其儔;護慎威儀,終始無替”的評價。唐代《續高僧傳》卷二十《釋志超》中有“自隋唐兩代,親度出家者近一千人範師,遺訓在所聞見傳者”的記載。在田志超坐化後,唐太宗李世民賜號“空王佛”,使他成為我國佛教史上漢人成佛第一人。

古人尚武,烏金山下勇者輩出。戰國末期名聞諸侯的劍俠蓋聶,祖籍聶村。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主角荊軻,曾不遠千里慕名到榆次拜訪蓋聶,相傳兩人曾在烏金山“大慧石”上切磋劍藝。《史記·刺客列傳》曾載:“荊軻嘗遊榆次,與蓋聶論劍。”說的就是荊軻找蓋聶學劍的經歷。只可惜荊軻志不在劍術,不願精習,後行刺秦王不成被殺。

清末民初軍界政壇名人張彪,也是烏金山鎮西左付村人,家境貧寒的他從侍衛一路升至湖北提督、建威將軍之職。民國政府成立後,又被聘為高等顧問,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一等大綬嘉禾章。

烏金山不僅人才輩出,更以其雄山秀水涵養出一代代英雄兒女。抗日縣長趙虎臣、中國共產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韓麟符、抗日英雄高國傑皆出於此。

人稱“抗日縣長”的趙虎臣,是烏金山鎮東左付村人。他自幼愛好武術,25歲投軍入伍,後輾轉到平定入犧盟會投身抗日救亡,曾組建抗日遊擊隊。加入共產黨後,他曾擔任中共壽陽(路南)抗日縣政府首任縣長,在調任河北永年縣任抗日縣長後,他組織群眾剿匪,一舉殲滅欺壓勒索百姓的兩股“黑團”勢力,群眾盛讚他:“比旱天下了四指雨還好!”

韓麟符是烏金山鎮蘇村人,五四運動時他以天津學聯主席的身份領導天津學生運動,與周恩來等相處甚密,在學生界德高望重,曾主辦《新生》《嚮明》等刊物。後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內蒙地區第一個黨支部。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韓麟符出任全國童子軍總司令。此後,他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擔任部隊黨務委員會委員,並隨總指揮部南下廣州。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被國民黨第四十一軍軍長孫殿英力保出獄。之後他組織學生隊,宣傳抗日救國主張,著手組織農民武裝。在孫殿英部慘敗後,韓麟符攜妻回家鄉避居,不想卻被叛徒告密並殺害,年僅34歲。

高國傑是烏金山鎮鳴謙村人,17歲從軍報國,翌年秋奔赴榆次路北縣佐公署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犧盟會工作員、區助理員、一區區長。後因叛徒向日軍告密,在入村徵收夏糧款時被擒。日軍先以美女引誘,又逼親戚勸降,均被他痛罵而去。

日軍無計可施,將高國傑押至東長凝大槐樹下,將其雙手釘在樹上。日軍小隊長令翻譯再次勸降。他厲聲高喊:“我高國傑至死不做亡國奴!抗戰必勝!小鬼子的日子不長了!”痛罵聲中,一群日偽軍端著刺刀猛刺,高國傑壯烈犧牲。日軍為其精神所折服,曾在其遺體前供水果數枚、野花一束。

這,就是英雄的山水孕育的英雄兒女。身處和平時代,我們不能忘記昨天的烈火硝煙,更不能忘記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把一腔熱血灑在家鄉土地上的他們。

革命先驅,英魂永鑄。烏金山上的松濤林海之間、峽谷峰巔之間,將永遠傳頌著代代英烈的故事,而他們的精神也必將與山水長存,必將被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世代傳承!(張莉芬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