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曾出演過《西遊記後傳》《寧為女人》《天龍八部》等影視作品的女演員馬雅舒,於2010年與美國人羅伯特結婚,婚後三年生下女兒米雅。女兒的出生讓馬雅舒瞬間進入母親的角色,她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女兒受傷,甚至將家中的傢俱都搬走,不許女兒碰家裡的東西,不許女兒出門。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米雅耍小性子,鬧脾氣,馬雅舒根本捨不得教訓女兒。米雅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馬雅舒擔心女兒不適應外部環境,被別人欺負,遲遲不肯送米雅去幼兒園。隨著米雅一天天長大,終究需要接觸外人,需要有自己的夥伴,馬雅舒這才咬牙將女兒送去幼兒園。

米雅已經比大多數上幼兒園的孩子大了,可是她才上了兩天幼兒園,馬雅舒就被老師找去談話:“這些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建議還是讓孩子退學吧!”原來,米雅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午覺,不會自己上廁所,如廁後連褲子都不會自己穿,急得哇哇大哭。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可以說,米雅遭幼兒園勸退,正是馬雅舒一貫溺愛惹的禍。送孩子去幼兒園,父母要提前知曉並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遭罪。

01 孩子2~3歲時送幼兒園最適宜

很多父母在孩子3歲的時候,都會陸陸續續將孩子送至幼兒園;也有些父母因為家庭原因,會提前將孩子送過去。你會發現,有些孩子過了2歲多一點兒就上了小小班。很多父母擔憂,孩子太小,幼兒園老師數量有限,要照顧二三十個孩子,不能面面俱到;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不會自己上廁所,孩子很遭罪;老師天天教規矩,這麼點兒小孩就被嚴格管理,不能隨心所欲地玩耍;萬一被別的孩子欺負了怎麼辦……林林總總,父母把所有的擔憂都列舉出來,可見對孩子提早上幼兒園有多麼大的牴觸。

我家女兒在2歲半就被送去了幼兒園。當時媽媽覺得孩子太小,一直不願把女兒送過去,還列舉了女兒提前上幼兒園的種種“弊端”。我則認為女兒這麼小上幼兒園,相比一些弊端,讓女兒提早適應外界環境有百利而無一害,女兒的紀律性和自理能力都會得到明顯提升,這也是我堅定地認為女兒一定要早上幼兒園的理由。為了打消媽媽的念頭,我們專門與幼兒園校長和小小班的班主任溝通了半天。


校長說,每年開學初,幼兒園都會接收一部分之前沒上過幼兒園的插班孩子。別的孩子早已經知道了按時上課下課,知道了遵守公共規則和秩序,而這些插班的孩子卻什麼也不懂,經常在課堂上大喊大叫,隨意走動,搶別人玩具,需要規範管理很多次才懂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另外,孩子的心理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在3歲就有了,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再教授孩子就要費上數倍的心血。況且,在幼兒園裡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主要是讓孩子們養成受益終生的良好品質和團隊意識,培養自理能力,而這一切在單一的家庭環境中是不可能完成的。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父母不願意把孩子提早送幼兒園,無非有一個最大的擔心:孩子年齡小,到了新的環境恐怕不適應。其實,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是母愛父愛必須完成的任務,送孩子上幼兒園是完成這個任務所邁出的第一步;而且,讓孩子在幼兒園懂得規矩的重要性,也更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而這不正是我們做父母的急於求解的嘛!

02 玻璃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每年幼兒園開學,門前都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聲,父母抹著眼淚看著老師把孩子領進教室。其實,幼兒園作為專業的幼教機構,有完全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的科學教育理念和遊戲課程,也有讓孩子穩住情緒不再哭鬧的好辦法。你會發現,孩子進入幼兒園沒多長時間就不哭不鬧了,與小朋友們高興地玩耍著,可幼兒園門口依然站著一些依依不捨不願離開的家長,東張西望地看著教室,生怕孩子在裡面遭罪。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我家女兒上幼兒園時,有一個小男孩,爸爸已經50多歲了。這個小男孩每天被爸爸送進幼兒園的一剎那,哭得死去活來,非要和爸爸回家,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家長們看著都很納悶,男孩已經4歲多了,怎麼一直哭個沒完?連小朋友經過時,都嘻嘻哈哈地指點著男孩說:“他怎麼像嬰兒寶寶一樣?”


老師和家長聊起育兒話題時,也會拿這個男孩做案例:“孩子進了教室後,這位爸爸就站在教室外的一個小土丘上,一直俯瞰著班裡的兒子,早飯吃得如何了,是不是被欺負了。孩子早就平復情緒不再哭鬧了,而爸爸還站在那裡偷偷抹眼淚。就這樣站了一個多月,最後被校長看見,把爸爸哄走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的每一根神經都是緊繃著的,唯恐自己的一個疏忽讓孩子受了委屈,或有什麼閃失,這些父母就像裝上了一顆玻璃心。可是,玻璃心真的不是愛,有時恰恰是傷害。玻璃心的父母,永遠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不是嗎?

03 這些規矩要提前幫孩子制定好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幼兒園才是孩子學習規矩的地方,等到孩子上幼兒園時向老師學就好了,自己只要保證孩子吃好、穿好,做好孩子的後勤工作就足夠了。可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教規矩不僅僅是幼兒園的事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在第一時間把規矩和常識教給孩子。

你是否會經常聽到這樣的母子對話:“寶貝,你的衣服怎麼溼了,老師沒告訴你喝水的時候要小心點嗎?”“怎麼又和小朋友打架了,老師沒告訴你要好好和小朋友玩嗎?”“你怎麼又把玩具搞壞了,老師沒告訴你要愛護玩具嗎?”學會自理,禮貌待人,與小朋友和諧相處,有些規矩要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瞭解並遵守,不該讓孩子上了幼兒園才教。因為孩子上幼兒園前已經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要在幼兒園一時改正過來會有困難。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每年新學年開始時,小班經常有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鞋、不會自己上廁所的小朋友。相對的,有些小朋友不僅自己做得很好,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可以說,這些事事都會做的小朋友,在家裡一定做過相關的指導與訓練。

有一次我送女兒去幼兒園,看見小班有一小姑娘正在安慰與父母告別時哭哭啼啼的小朋友,還拿著玩具逗他們。聽老師說,這個小姑娘特別懂事,加餐的時候,會幫著老師發牛奶和麵包;上課的時候,會幫助老師收發教具和圖書。我非常好奇這麼小的孩子怎麼這麼懂事,後來在和她媽媽的聊天中知道了謎底。原來在小姑娘2歲多的時候,媽媽就告訴女兒幼兒園裡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還經常帶女兒到幼兒園看老師和小朋友們做遊戲,女兒心裡充滿了對上幼兒園的期待;父母從小培養了女兒的自理能力,又告訴女兒與小朋友交往的規則。因此,這個小姑娘到了幼兒園,換了新的環境,應付自如就不足為奇了。

都說孩子間有差別,其實比別的孩子更早地知道規則,養成更多良好的習慣,孩子自然會領先一步。

04 讓孩子先自理後自立

視頻中的這些幼兒園小朋友們排著隊,向大家展示穿外套的“絕活”。一個個生龍活虎,動作乾淨利索,外套穿得又快又好,好萌的娃兒!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我家女兒從3歲多起,我會特意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讓她來做,以便養成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女兒玩完玩具或練完琴後要自己收拾玩具盒,歸置琴箱;自己的內褲和襪子,自己來洗;起床後自己穿衣服、疊被子,睡覺前自己鋪被子、疊衣服;吃完飯後幫著爸媽把杯盤碗碟送入廚房;每週給自己的房間做一次大掃除,養成定期清理的好習慣;偶爾,媽媽還會讓女兒下廚房,學揉麵,學包餃子等。總之,我們不會剝奪孩子的生活能力,要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在有太多父母寵溺孩子,在家裡什麼活都不讓孩子做,連孩子穿衣服父母都要親力親為。父母長期如此,會讓孩子沒有感恩之心,認為爸爸媽媽替自己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今後發展再好,人格也會存在缺陷的。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孩子最好的成長就是先把自己照顧好,之後再學著照顧別人。請記住:你再怎麼呵護孩子,孩子還是要自己一個人成長;你給孩子的,永遠不僅僅是一雙遮風擋雨的翅膀。

05 幼兒園不僅僅是玩兒

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是玩兒,只要孩子玩得開心就足夠了。其實,幼兒園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場所,讓孩子學規矩,養習慣,更好地成長,為孩子幼升小打下良好的基礎。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3歲的濤濤不僅淘氣還不講衛生,每天洗澡都成了負擔,要媽媽連哄帶勸才匆匆洗一下。可濤濤上幼兒園第一天放學回家,書包還沒放下,就要自己洗澡,弄得媽媽一頭霧水。聽了濤濤的解釋後才知道,原來上課的時候老師說講衛生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讓小朋友們回家後學著自己洗頭、洗臉、洗腳。這讓濤濤媽很欣慰,覺出了送孩子到幼兒園的好處。


4歲的琪琪在家裡是個磨人的小公主,不吃青菜、土豆、胡蘿蔔,吃飯成了琪琪媽每天最頭疼的事。後來琪琪上了幼兒園,不僅不挑食,什麼飯菜都吃得香,還告訴媽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學期下來,琪琪原本瘦弱的身體結實了不少,琪琪媽自然很開心。


4歲的強強非常膽小,每天都黏在媽媽的懷裡,見到誰也不敢大聲說話,氣得媽媽直說他長大了也成不了男子漢。自從強強上了幼兒園,一學期後膽子變大了,動手能力變強了,吃飯穿衣也不用爸爸媽媽幫忙了。每天回到家,小嘴叭叭地和媽媽說個不停,幼兒園裡的大事小情都能一一複述出來。強強媽每次遇見熟人都忍不住誇讚,強強上了幼兒園後長大了。

上幼兒園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養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和能力,而這一切是在家庭的單一環境下不可能完全成形的。

06 “小”不是讓別的孩子謙讓的理由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曾在家長群裡分享了一個案例:有一次,小朋友們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等著老師分桔子,老師剛把桔子端出來,一個小男孩就跑了上來,從盤子裡挑了一個大桔子。老師立即批評了這個小男孩,誰知道他給了老師一個哭笑不得的答案:“在家的時候,都是我吃最大的!”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曾聽到過一個《媽媽吃魚》的故事:家裡每次吃魚的時候,媽媽都只吃魚頭。有一次姥姥來家裡吃飯,姥姥給媽媽夾了一塊魚肉,孩子就大聲地告訴姥姥,媽媽只吃魚頭,不要給媽媽吃魚肉。可以說,孩子都有一種慣性思維,父母為孩子做的每一次付出,都會被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

教育專家通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小時候被過度呵護、關照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自私任性,還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如果從小給孩子披上庇護的外衣,無法無天就是他們給自己設定的行動準則。

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每個孩子都需要呵護和關照。雖然謙讓小朋友是一種美德,但是認為小一點兒的孩子必須被“讓著”,這就像道德綁架,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一顆“必須讓著我”的種子,認為被“讓著”是天經地義的,長此以往,孩子易養成唯我獨尊、霸道任性的性格。

07 孩子被欺負背後的真相

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寶貝,你的手怎麼有條印啊,是不是小朋友抓的?”“告訴奶奶,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啊?”“有人打你就告老師,或者直接打回去,別害怕!”每次聽到這樣的對話,我的心裡都很不舒服。孩子們的心靈是純淨的,也是美好的,家長每天給孩子灌輸這些負能量,孩子又怎能好好地與小朋友相處呢?

幼兒園的熊熊小朋友生性調皮,小手總是閒不住,不是動動小朋友的辮子,就是捏捏小朋友的臉。有一次上體育課,其他小朋友都在認真地做操,熊熊卻四處朝小朋友吐口水,被吐口水的小朋友徑直上前推倒了熊熊,兩人撕扯起來。你看,孩子被欺負,多數情況下都是先招惹了別人。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孩子們也一樣,性格活潑的孩子,喜歡與開朗的小朋友玩在一起;而性格內向的孩子,他們的遊戲方式也都是安靜的。所有能玩在一起的孩子,他們之間存在的所謂“欺負”行為,有時不過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而已。年幼的孩子還沒有學會怎樣真正地與朋友相處,“打”是他們互相交流的一個方式。其實,在他們的概念裡,“打”相當於“摸”一下,不過孩子不懂分寸,掌握不好力度,“摸”有時候就變成了“打”。

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父母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幼兒的世界不同於大孩子的世界,他們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欺凌”意識,更不會在欺負小朋友的時候獲得所謂的“快感”。更多的時候,孩子上一秒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下一秒也可能成了欺負人的那個“熊孩子”。父母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社交禮儀,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把矛盾複雜化,有效地讓孩子避開“被欺負”的漩渦。

08 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正確打開方式

孩子上了幼兒園,與老師交流溝通成了不少父母需要面對的事情。日本教育學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植物學家的兒子拿著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問老師,小草叫什麼名字。老師不認識,把小草交給孩子,告訴他:“你爸爸是植物學家,他一定會知道,你回家的時候問一下爸爸。”孩子回家後把小草拿給爸爸看,爸爸告訴孩子自己也不認識,讓他明天上學的時候問一下老師。孩子告訴爸爸,已經問過老師了,老師說不知道。植物學家溫和地說:“老師怎麼能不知道呢?一定是老師忘了,你明天再去問一下。”說完把小草還給了兒子,並且托兒子給老師帶一封信。


第二天,兒子拿著小草又去問老師。老師很驚訝,說:“我昨天不是告訴你,老師不認識,讓你回去問爸爸嘛?”孩子答道:“我爸爸說他不認識,他說您一定知道。”說完把信交給了老師。


老師把信打開,信裡植物學家除了交代了小草的名字,還詳細交代了小草的特性等植物學知識。在信的最後,還有一行小字:“我覺得這個知識,由您教給孩子更為恰當。”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與老師溝通交流是必要的,但在氣頭上盛氣凌人找老師,怎麼都有找老師理論之嫌;學會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溝通,心平氣和,不要劍拔弩張。因為,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和你的孩子沒有血緣還關心他的人。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指出:“學校和家庭的一致,是這一時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條件。”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實行學校、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很好地培養年輕一代,而且還可以使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沒有對子女的教育,沒有父母對學校生活的積極參與,沒有承認對孩子之間經常的精神上的接觸和互相充實,就不可能有社會基層單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學校這個最重要的教育教學機關,也不可能有社會在精神上的進步。”可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依賴的,老師和父母是應該互相溝通和積極配合的。

寶寶上幼兒園,父母要提前做好8件事,不然孩子會很難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幼兒園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孩子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父母要積極擺正家校間的微妙關係,配合幼兒園的全程教育理念,杜絕自己漫不經心的親子方式,正確引導孩子在家裡的各種表現,一點點向孩子滲透規則意識,帶領孩子走出舒適區,最終成長為你眼中最棒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