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面子”束縛,讓內心輕鬆和自由

我曾經也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處處被“面子”觀念束縛。正好遇到讀者問我,怎麼儘可能減少“面子”觀念的影響,我把我的心得分享在這裡。

擺脫“面子”束縛,讓內心輕鬆和自由

01我的經歷:“太愛面子”可能有深層的原因


知識星球用戶阿林提的關於“面子”的問題真的非常的好,因為面子真的是很多人的束縛。這是還不一定都是廣義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有些內心很健康的人也受此之苦。中國很愛面子,阿瑟・史密斯有一本書,叫《中國人的性格》,第一章就寫面子。我初中看了這本書,內容全幾乎忘了,這一章記得清清楚楚。太準確了。


我小時候就很愛面子。我喜歡送別人東西。我去跟同學吃飯的時候喜歡買單——儘管我根本不是家庭條件最好的學生,只是零花錢相對多一點點。我大學同學找我借了錢,沒有還的時候,我甚至不好意思找她開口要。當時我想了好多次,我要找她把錢要回來,但我要開口的時候,我嘴巴好像被縫住了——而那個同學根本不是那種故意不還錢的人。


我沒有辦法去分析我當時的心理和後來的轉變,但我肯定是非常要面子的。但我後來真的是180度轉變也是真的。我有個猜測,就是小時候的要面子,是不是我很想和周圍人建立比較親密的聯繫,因為我小學和中學時候並不算特別合群。


我另外一個猜測,我要面子是不是因為小時候家庭條件還行,但是讀了一個同學特別有錢的高中,然後那個時候我家生意不太好,變成了普通家庭。我猜測那個時候我可能會有一點隱含的經濟上的自卑感。但我分析的不一定對。我只是把自己的經歷非常誠實的、不加掩飾地說出來。如果星球裡有其他人想分享自己的經歷的話,歡迎你留言或直接發主貼。讓我們一起彼此幫助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我後來沒有面子觀念了,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有了互聯網,接觸了很多觀念,我自己也在進步,通過輸入和輸出,很多觀點得到改正;第二是工作之後,自己在經濟上相比同齡人獲得了一個相對優勢的地位,所以很多東西其實看開之後無所謂了,好像“祛魅”,覺得就那麼回事兒,沒有處處要比別人強的願望;第三個猜測是可能我去了很多國家接觸太多人,多元價值觀幫我看很多事情更輕鬆和隨和。


但具體怎麼把這個貫徹始終,我還是分三點來講一講。第一點是為自己樹立“內部計分卡”,第二點是意識到他人的意見不重要,第三個是在行為上要有自律,也就是光知道不行,要實踐中貫徹。

擺脫“面子”束縛,讓內心輕鬆和自由

02為自己樹立“內部計分卡”


這個標題我原本是想寫成內在價值觀的,但是正好巴菲特講的一個概念,叫“內部計分卡”,我就用過來了。這個詞很形象,生動。破除面子觀念,首先要變成一個使用內部計分卡的人。


內部計分卡指的是自己真是想要的東西,外部計分卡是他人會羨慕讚美的東西。但是外部計分卡可能會非常的虛假,你會調到這個漩渦裡去。外部計分卡,有時候會是你的動力,但有時候會變成很大的陷阱。


內部計分卡指的是完全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是重要的,然後只關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同時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是不重要的,是屬於外部計分卡的,因此內心降低它的權重。外部東西不可能完全不影響到自己,但是要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


我的內部計分卡非常明確:我要過非常有創造力的一生,創造美好的東西和有益的東西,滋養自我,改變他人,讓每個看到我的人,儘可能過得更加快樂和自由。我要變成一個儘可能聰明的人。我的創造要在寫作、繪畫上體現,它屬於全自由創造的東西。工作屬於半自由創造的東西,我要認真做好。經濟是支撐我實現它們的手段,我要重視,但不能捨本逐末。我未來希望有自己的品牌。我要認識很多熱情生活、不斷開拓的朋友。


有了“內部計分卡”,哪些是外部的東西,就一目瞭然了:我不介意別人怎麼看我;生活中的人怎麼看我不介意,網上人我也不介意。禮貌的人我願意走得更近,不禮貌的人我刪掉就是了。我寫微博是為了創造好的東西,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創造能力,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生活的好——但是有一點例外,我很願意展現自己的作品和人交流,因為“創造”在我的“內部計分卡”上。所以我不會曬吃的,不會曬旅遊,不會曬酒店,覺得我出去旅遊的時候住天橋我也無所謂,因為這就不是我關心的事情。


如果我們仔細上網的話,我們會發現大量的人在使用外部計分卡。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他們明著或暗著曬一些東西,比如奢侈品、一些好的生活消費場所。我有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小網紅,去酒吧點一份火腿拼盤,但是他把這個拼盤拍出了一個特別漂亮的效果。我幻想這個場景:去酒吧點入門級拼盤,在一桌人等著的時候,花那麼大的勁、找那麼多角度去拍攝,還要調色。我尊重但覺得實在是很費工夫。


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是“我在生活中沒有得到別人注意,所以是不是外部計分卡對我是個拯救,比如說在網上曬自己沒有的東西,我等著得到一些讚美”,這其實是很多人正在做的一件事情。仔細觀察互聯網,其實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為了點贊而曬。


為什麼這個做法是錯誤的呢?因為這個做法長久來說會讓你陷入惡性循環,你會吸引到一些“外部計分卡”價值觀的人。這些人會強化你對外部計分卡的重視。這些人會讓你在找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前段時間有一個小說火了一陣,叫“新天地的名流貴婦”。其實這裡麵人的精神狀態,在我看來和疾病沒什麼很遙遠了。帶著一個一千塊的耳環去參加一個晚宴,發現每個人帶著幾萬塊的耳環,然後就咬咬牙去買個和自己收入不匹配的十萬塊的耳環,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社會的精神疾病和消費主義,有很多冠冕堂皇名詞來包裝打造,但是你不想要的東西,再怎樣的外屆標籤它也是垃圾。這個故事其實說明,一個不健康的氛圍,一個重視外部計分卡的環境,會把你向外部計分卡的道路上越拉越遠,你開始沒有抵抗,後面就只能服從,然後接受這種規則,變成一個不真實的自己。


你開始就應該想清楚,自己最終想要的是什麼東西,你一生想怎麼過。其實想清楚一生最重視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人一生想過的方式,跟外界的眼光關係不大。外界的讚美往往是你想清楚價值觀後、作出一些成績來的結果,而不是你在每一個天每個細節去尋求的目的。

還有些人很在乎外界,一般來說是成長環境中受到傷害,或者成長環境不夠健康,這個時候一定要意識到,真正的解決之道是慢慢改進內心信念和性格,變得更樂觀和相信自己,而不是用在外界眼光去填補。

擺脫“面子”束縛,讓內心輕鬆和自由

03意識到“他人的餘光毫不重要”

“餘光”就是“眼角的餘光”,這是董董生造的詞,為了我的讀者牢牢記住,因為我希望你們記牢固了,以便於時刻提醒和鼓勵自己。我用兩種方式詮釋“餘光”:第一種是重要的人“隨口一說”,第二種是“不重要的人的議論評價”。

其實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不走心的。它們的負面評價、攻擊,很多時候是自我憤怒或無力的投射,它們要投射到外界身上去。比如一個議論別人的人,很可能發洩自己的不滿。這些,叫做“餘光”。“餘光”看起來氣勢洶洶,其實不恰當的套用一個成語,叫“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嚴厲,內心怯懦糾結。


在我心目中是完全可以認為“他人的餘光”不重要的,但很多人很難一步到位做到這一點。或者很多人用錯誤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認識過一些自私的朋友,它們會自卑,然後它們解決自卑的方式,是會覺得“等我有錢了,等我成功了,我會把那些我曾仰望的人或瞧不起我的人踩在腳下”。我一般聽到這種話,就會很注意保持距離。因為這類人會永遠自卑。它永遠沒有自信的一天。它有錢了也會自卑,它有錢了也想踩人。我朋友中有億萬家產的人還是無限自卑。自卑其實跟外界條件沒有對等關係。


真正的觀點是要意識到,絕大部分人怎麼看你,它們的目光都是是一文不值的。它人的看不起沒那麼重要,它人的仇恨沒那麼重要。它人自己要演戲也不重要,我說過這個世界上無數人內心戲多得很,近似臆想症。讓它們自己演戲吧,它們演戲是為了填補它們內心的空虛,或者發洩惡意,你只是眾多被投射的道具中的一個而已。


有人會問我說,你剛星球寫的“講話和溝通”文章不是才分享了、怎麼體量別人的立場然後如何講話合適?為什麼現在的文章又說別人不重要呢?要記得這是兩個概念:第一,講話和溝通是有目的的——是交友,或者讓彼此相處舒服,或者學習和探討,或者合作。所以我們肯定不能做一個“想說就說”的人。很多話,很多時候不能說,或者不能這種方式說。


認識到“他人的餘光”不重要,不是一個特定目的的事情,是一個底層思考系統和情緒系統的問題。它把客觀的、“應該思考的良言”,和不客觀的,“七嘴八舌的議論”分開了。它把“真誠之言”和“投射憤怒的評價”分開了。它把“誠懇的人”和“輕率的人”分開了。

在前者心中,你是交流和尊重的對象;在後者心中,你只是它們的投射。


網上有一類文章非常火爆,就是“用各種方式證明漂亮的人、有錢人、大企業家過得不好”。當然,這裡有過得很好的,也有過得不好的。但這種文章迎合的是人最基本的情緒——證明別人過得不好,讓這類人內心舒服一些,反襯自己其實還不錯。但真正內心健康而自信的人,只會看客觀事實而已。他人過得如何,和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

擺脫“面子”束縛,讓內心輕鬆和自由

04行為上要用自律來實踐貫徹


最後一點,我想講“行為上的自律”。因為我們並沒有強大到,真真正正抵禦所有外界文化影響。因此,在點點滴滴的自律中去做,也很重要。但也要注意,“自律”不要過度,不要變成過度的強迫症。比如我去了一個好餐廳,我想發社交媒體分享,這是很正常的,只要不過度,不要變成“我發的每一條狀態都為了點贊,我大部分時間都為了讓別人誇自己”就好。


我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因為我對物質興趣不算是很濃厚那種人,所以對於物質性的東西,我上網發東西屬於心血來潮就發,想不到就不發。以及自己是比較重視隱私的人,所以生活內容分享的較少。也有人造謠隨口說我收入多少多少,說了個自己臆想的數字。我當時朋友就說:你應該把你平時消費東西還是要曬曬,比如你喜歡旅遊,但你不發酒店。


我說,是啊,我就讓這人看看,光是旅行費都夠不夠它說的數。我就去整理了一些消費場所和酒店圖片。我不熱愛拍照,但是認真找還是能找出來一些雲盤相片。我整理好之後,忽然陷入到困惑中。我跟朋友說:“我不發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發這種東西。”


因為那是我的平臺——我創作的平臺,我認識很多人的窗口,我進行交流、學習和了解世界的依託。我知道自己一旦陷入到這個模式中,我會一去不復返的掉進全套裡面去。就像一些人,(除非是商人),修圖修那麼厲害。有的人去高檔場所就發圖,去普通場所就不發。這是一種束縛,一個不折不扣的陷阱,它在不知不覺規訓人,異化人。


我忘了Erika有次給我留言是什麼事,正好提到了英語,我就在評論區回覆:“很慚愧,我英語真的不好”。我當然不希望這樣回覆,更不希望這種回覆會被看到,但這是事實,我不會以此為傲到處宣揚,但既然提到了我也不打算掩蓋。

因為有些事情,你不自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Luz去清邁旅行,我給她推薦了一家我覺得非常方便和可愛的酒店,是我九年前住過最便宜的一家,(不過我知道她最終沒住這家)。如果我為了別人心目中“面子”,連推薦住處都想著“顯示消費力”,就會走入一條不歸路。人會變得不真誠、不自由、而且一定會越走越遠——就像糖分,它的甜蜜只有一瞬間。


多多也跟我聊過這個話題,多多說你寫東西越多,越會在乎粉絲數,她說沒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在意,但有些人就變得特別套路和無趣了,因此她會停筆一段時間。這些話說的很有道理。其實歸根到底,是“面子”在作祟,這背後導向,全部是“外部計分卡”。


我把這些故事,分享給你。愛面子的人本身並不是壞。它們歸根到底是希望變好的。它們只是過於在意它人的眼光。因為它們迫切的希望變得好,希望得到肯定。我想說,道理最大的好是講透,人生最大的好是更首先讓內心輕鬆和自由起來。


這條路上,我們都是學生,也永遠是學生。我們一步一步來,但首先肯定自己,積極起來,做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